APP下载

让孩子成为适应未来的千里马

2024-05-31王人平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4年5期
关键词:成长型千里马思维

王人平

一匹千里马,如果天天被套上缰绳去拉磨,那么年头久了,即便摘下缰绳,它也会认为自己就是一头驴。

两种思维,将孩子引向不同的未来

我们能否通过努力成为更好的父母?孩子能否通过努力创造更好的未来?我想,每位父母都问过自己这两个问题。而对于问题的回答和实践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根据对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基本假设,以及如何应对挑战、挫折和批评,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将思维模式分为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基本特质是天生的,由基因决定,后天无法改变;成长型思维模式则是一种坚信人的基本特质是可以通过不断努力得到发展的思维倾向。

对父母而言,成长型思维就是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始终保持开放性,愿意不断去学习和完善,并相信在长大的过程中,孩子始终具有可塑性和可能性。从孩子的角度说,成长型思维意味着自信可以通过努力习得更多知识和技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缺乏成长型思维而故步自封却并不自知。比如常听到一些父母说,打骂孩子都是为了他好,自己从小就是被打大的,现在也挺好。其实,这就是一种固定型思维。如果具备成长型思维,父母就会反省打骂对孩子所带来的伤害,主动去学习更具理性和人文关怀的教育方法,完成自我成长和自我迭代。打骂或许会让孩子一时屈服和听话,但长期来看,不仅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造成伤害,还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合理化打骂的认知,甚至成年后也会家暴自己的伴侣和孩子,让伤害在代际间轮回。

能意识到这些,父母就会突破固定型思维,积极寻求打骂之外的教育方式,如榜样的力量、关系的力量、环境的力量、陪伴的力量、看见的力量、沟通的力量等,也可以将游戏、故事、绘本、涂鸦、戏剧、音乐、电影、运动、大自然等作为一种教育力。

如果孩子是一个这样的孩子:经常惹是生非、反应缓慢、语言迟缓、不合群、学习成绩很差,你会不会认为他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就此放弃?可这就是爱因斯坦童年的样子。我们都知道,他长大后成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类似的例子非常多,所以说,三岁看不到大,七岁也看不到老。父母沒必要为孩子一时一事的表现过度焦虑,而是要试着用成长型思维和更长的时间跨度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没办法,别人都这样”也是束缚很多父母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每当孩子对父母传递的一些畸形价值取向和鸡娃方式,比如你死我活、成王败寇的竞争观,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奋斗观,用各种“激素”和“猛药”催熟的成才观等,表示不解时,父母都会拿“没办法,别人都这样”来教育孩子。可是,别人真的都这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我们能走更多的路,读更多的书,认识更多优秀的灵魂,就会知道,别人不都是这样。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忠于自己内心的召唤,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活成了自己想成为的人。而一个听惯父母说“别人都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维,画地为牢,失去探索世界、自我成长、实现人生更多可能的勇气和信心。

缺少成长型思维的表现还有很多,不仅会限制我们自身的成长,也会影响对孩子的教育。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自身所具有的认知和观念,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正如一匹千里马,如果天天被套上缰绳去拉磨,那么年头久了,即便摘下缰绳,它也会认为自己就是一头驴,只能原地打转地拉磨,无法挣脱内心的枷锁。所以,想要孩子成为千里马,我们先要给他树立拥抱变化的榜样示范,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把成长型思维落实到教育实践和生活细节中。至少,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3个方法,帮助孩子成为千里马

多描述,少评价。人都是在关系中认识和理解自我的。特别是年幼的孩子,受制于自身的认知局限,缺乏自我评价的能力,会以父母的评价来定义自己。这时候,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就会成为一种心理暗示,进而构成一种无形的枷锁和诅咒。导致我们越担心哪个问题,就越容易在孩子身上变现。所以,对孩子的赞赏或批评都要尽可能具体和真诚,避免虚伪和空洞;多用描述性的语言,少给孩子结论性的评价,更不要贴标签。

记得孩子上小学时,每次看他写的作文,我都会夸赞他。有一天,孩子突然问我:“爸爸,每次你都夸我写得好,真的还是假的啊?”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从此之后再看他的作文时,就会聊得更具体。比如立意方面独特新颖,情感方面真挚朴实,结构方面层次分明,甚至会把他写得好的句子背出来。这样,孩子不仅确信爸爸很用心地看过他的作文,也会更关注作文本身,而不是爸爸的评价和看法。

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400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参加一个考试,然后对所有孩子都说他的成绩很好。在表扬时,科学家对一半孩子说“你很聪明,你的成绩非常好”,而对另一半孩子说“你很努力,你的成绩非常好”。几周后的再次考试后,科学家告诉孩子们其成绩都不如上次好了。面对结果,那些因“很努力”而受到表扬的孩子表现出很好的控制力并愿意接受挑战,因为没考好对他们来说只是意味着“还不够努力”,而努力是可以改变的。那些因为“很聪明”而受到表扬的孩子则显得缺乏对失败的忍受力,因为他们认为没考好意味着自己笨,而笨是智商低,无法改变。

所以,父母表扬或批评孩子时,要多关注孩子做事的态度、过程和努力程度等可控因素,少去评价他的天赋、品格和行为的结果。比如可以称赞孩子非常努力、勤奋、做事认真,而不是夸孩子聪明、天才、运气等。当孩子说“我没有数学天赋”“我不可能做到”“我是个失败者”时,父母可以建议他问问自己:我努力和专注的程度够吗,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从这段经历中学到了什么等,引导孩子转向成长型思维,让他相信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鼓励孩子多尝试,包容他的错误和失败。如果父母苛求孩子完美,不能接受他的失败,惩罚其犯错,会让孩子失去尝试、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做起事来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习惯退缩,失去学到更多东西、成为更好自己的机会和空间。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过:“一个人越好,他犯的错误就越多—因为他会努力尝试更多的新东西。我永远不会提拔一个从不犯错误的人,因为那意味着平庸和退缩。”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说,父母拒绝孩子犯错,就是拒绝孩子成长。要相信孩子的每一次尝试、每一种经历、每一个错误都有正面意义,都是成长的阶梯。让孩子逐渐建立一种信念:犯错和挫折并不可怕,而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提醒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或一条路去尝试,让我们更接近成功。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教育趋于标准化、同质化的社会,一个勇于尝试、不怕犯错的人,远比一个追求完美、从不犯错的人,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未来的可能性。

给孩子更多选择,鼓励孩子做自己。父母对子女的爱终将指向分离,所以,最好的教养就是发展出孩子照顾自己人生、接管自己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而提升孩子自主生活能力,就是不断增加他的选择,发展他的成长型思维,让他确信通过努力和行动,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变得更好。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没有参透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本质,总是习惯以“爱”和“为了你好”的名义包办替代,做孩子的代理人,替他做选择、设计未来和规划人生。结果不仅减少了孩子的选择,压制了他的生命力,阻碍了他的成长和独立,也掏空了自己的能量,局限了自己的人生。

好的教育是一种赋能。父母要把孩子视为一粒拥有内在生命力的种子,始终处于动态的生长之中,而不是一块顽固不化的石头或一张可以随意涂抹的白纸。特别是处于一个科技日新月异、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父母要尽可能给孩子更多选择、支持和尊重。要秉持成长型思维,不为孩子的人生设限,让他确信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有很多路可以走。没有哪一条路不走这辈子就完蛋了,也没有哪一件孤立的事情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命运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一个接一个的行动,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通过恐吓给孩子制造匮乏感和无力感,不仅会削弱孩子的力量,减少他的选择,还会阻碍其成长型思维的形成,让孩子习惯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放弃,认定自己注定是一个失败者,直至成为现实。

当然,成长本身也意味着要破除固定型思维的局限,走出舒适区,拓展自己认知和能力的边界。这个过程必定充满未知和挑战,但也恰恰是这种不确定性,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可能性,给了孩子和我们成就更好自己的空间和机会。

猜你喜欢

成长型千里马思维
WILD RIDE TO XANADU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成长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
在创造中生长
——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成长型课程体系初探
爱跳的“千里马”
从金河水务看成长型企业内部管理
创新成长型评价与中职应用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