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与文化传播:现实需求、价值阐述与实践路径

2024-05-31王玲郭帆

北京档案 2024年5期
关键词:多元主体文化认同文化传播

王玲 郭帆

摘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固本培元和守正创新的文化发展总体要求。依托地方特色档案资源传承地方文化,是增强地方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塑造城市记忆的关键。理性阐释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促进地方文化传播的价值基点,探索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与地方文化传播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对传承地方文化、构建文化认同、凝聚人心、彰显地方文化精神内核和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特色档案 文化传播 档案资源开发 文化认同 多元主体 宣传矩阵

Abstract: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clearly puts for? ward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of cultural develop? ment, which are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and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 ing new ground. Relying on archival resource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 to inherit local cultur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the attraction and appeal of local culture, and it is also the key to shaping urban memory. Rationally explaining the values of promot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local cultur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re? source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 and exploring the path of deep integration of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resource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 and dissemination of local culture are of great signifi? cance to inherit local culture, build cultural identi? ty, unite people, highlight the spiritual core of lo? cal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 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Keywords:Characteristicarchives;Cultural dissemination; Archival resources development;Cultural identity; Multiple subjects; Propaganda matrix

“十四五”时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各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是各地文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重要内容。档案作为重要信息资源和独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日益凸显,而地方特色档案在文化遗产、民俗、民风等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传承中具有天然优势。它是记录地区变化发展的原始记录,承载着独特的地域记忆。开发地方特色档案资源传播地方文化,能够发挥其独特的文化感染力和影响力,“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在国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各地增强文化软实力呈现积极态势。档案部门要积极探索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新思路,扩大优质档案文化产品供给,提高地方文化的传播力度,拓宽地方文化的传播范围,重塑地方文化的传播方式,不断增强人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以地方特色档案的创新开发推动区域文化传承和转型升级,抢占文化创新发展的制高点。

一、开发地方特色档案资源促进地方文化传播的现实需求

(一)传承地方文化的需要

丰富多元的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滋养中华文化的沃土。弘扬地方文化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内容。地方特色档案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记录了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术、民间故事、节庆仪式,也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如诚信、仁爱、忠诚等。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有助于維护文化特性,激发文化传承创新的密码和动能,揭示文化传承的深层动力,为中华文化基因持久传承注入生机与活力。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开发,一方面能够彰显地方文化的历史悠远、积淀深厚和生命力顽强,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公众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热情、责任感以及自信心,铸就其坚守地方文化的精神支柱,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强大的根基和源源不断的滋养。

(二)构建文化认同的需要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2]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国家层面的文化认同,前提是要实现各地人民对自身本土区域文化的认同。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具备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以及自身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记忆价值和文化价值,能够唤醒同一文化背景下受众或集体心理特定的文化基因,使同一地域中的不同集体感知地方文化魅力,以达到情感找回和认同回归的效果。[3]因此,通过开发地方特色档案资源,传播独特的地方文化,引导民众找到自我身份感和集体归属感,从文化认同触发文化共鸣,进而达到文化自信。

(三)弘扬地方文化精神内核的需要

地方文化在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这是地方文化的内核和精髓。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核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能够增强地方凝聚力。地方凝聚力主要通过三个维度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即“社会关系维度、公共资源维度和共享生活规则的维度”[4]。公共文化资源是提升地方凝聚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地方特色档案资源作为地区的公共文化资源之一,蕴含着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核,如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是触发民众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情感纽带,是地方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精神支撑。通过合力开发地方特色档案资源,传播地方文化,发挥地方文化的强大感召力,使之成为地方凝聚发展要素的“黏合剂”,不断推动全民文化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市场的急速升温,越来越多的游客注重在旅途中探寻和领略地方文化的精彩和独特。因此,“要深刻把握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文旅融合,激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5]。文旅融合给地方特色檔案资源的开发带来新的理念进路,也带来更多的文化需求。地方特色档案资源作为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原始记录,内容丰富翔实且极具地方特色。不论是地方特色档案本身还是其承载的内容信息,都能给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创意点,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通过开发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扩大地方文化的传播范围,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推进当地文旅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对红色档案、文化遗产档案、少数民族档案等地方特色档案资源进行文化旅游导向下的开发,弘扬地方文化的同时也逐步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发展目的。

二、开发地方特色档案资源促进地方文化传播的价值阐述

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与地方文化传播相互促进,对当地文化的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从文化传播视角来考量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价值内涵,不仅能明确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价值定位,也能进一步深化其开发利用价值,促进档案开发工作的开展、更新和完善。

(一)传播主体:协同开发提高地方文化传播整合性

积极推进协同开发能够实现档案部门与各机构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形成统一、协调的地方文化传播策略。一是协同开发加强传播主体的合作与联动。现阶段,各级档案馆广泛采取了跨机构、跨部门、跨区域等合作方式,开展协同开发各类档案资源的工作。联合的主体范围不断扩大,除了博物馆、文物馆、纪念馆等文化机构,还有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政府机构等。其中,红色档案资源协同开发居多,形成了许多有目共睹的开发成果,旨在挖掘弘扬红色档案所蕴含的地方红色文化,用档案讲好红色故事,增强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如四川省档案馆和重庆市档案馆联合开发的“印记100”——川渝地区档案馆建党百年档案宣传系列活动,建成了首批红色珍档名录库,推出了珍档展,编印了珍档画册,丰富了地方文化的内容,使川渝红色文化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二是协同开发促进档案资源整合,提升传播内容的质量和影响力。经过整合开发的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文化内容更为精炼、更有深度,因其内容的系统性也促进了传播文化的整合性。如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全面收集丝绸档案,聘请各界专家,借力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联合本地19家丝绸企业进行系统开发。整合之后的苏州丝绸档案更完备地展现了历代的特色丝织技术、织造府发展历史、服饰演变过程等内容,使之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保存内容最完整系统的丝绸样本档案,因此也为丝绸文化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传播媒介:数字开发促进地方文化传播网络化

“媒介是社会记忆的结构要素,也是社会记忆的表现形式以及社会记忆传承体系的构成方式。”[6]网络作为“第四媒介”,是文化传播和建构社会记忆的新途径,其中信息是构成网络媒介的重要因素。数字化开发旨在利用数字技术将档案内容转化为数字信息,利用网络拓展传播空间和传播渠道,有效提高地方文化传播的广泛性和互动性。如“数字敦煌”项目组,通过运用数字化扫描、VR虚拟重构等数字技术对敦煌的石窟图像、壁画、档案文献等进行采集、存储和加工,并构建起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库,2016年成功上线了“数字敦煌”资源库网站平台,首次向全球展示了敦煌4430平方米的经典壁画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并在微信公众号上举办数字敦煌展。其利用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内容打造沉浸式的叙事场景,让受众更易理解档案内容,增加受众的参与度和黏性,增强其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促进了地方文化的网络传播,扩大了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传播内容:精品开发凸显地方文化传播独特性

地方特色档案文化精品是档案资源开发的重要成果,也是地方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开发档案文化精品能够赋予档案资源全新的生命力,使“档案活起来”,满足大众的物质和精神消费需求。“在国家政策、‘互联网+与用户消费升级的驱动下,开发数字文创已经成为档案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7]数字技术赋能地方特色档案文化精品开发,“产品在应用场景、应用方式、质量水平、用户体验、价值回报等方面均会有质的变化”[8],凸显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增强了受众对地方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如源远流长的潍坊风筝文化形成了著名的潍坊风筝档案,记录了古老且精湛的风筝工艺。基于此形成的档案文化精品,如《制鸢人》非遗题材纪录片、风筝春日限定礼盒、“云放风筝”H5等,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将档案元素与风筝文化相融合,提升了潍坊风筝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彰显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四)传播受众:休闲开发促进地方文化传播大众化

地方文化传播正在从传统的组织化传播转向大众传播,逐渐适应分众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传播趋势,实现以受众为中心的文化传播模式。以休闲娱乐需求为导向进行档案资源开发,不仅能打破以往档案开发“严肃高冷”的刻板印象,推动档案开发“亲和性”转型,还能发挥档案的情感价值,使大众在接触档案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获得情感力量。当前各级档案馆都在积极尝试塑造档案馆的文化休闲形象,从多角度深入挖掘馆藏档案,选取迎合民众兴趣的档案主题元素。具体而言,可通过档案实体展览、档案文化创意服务空间、特色档案体验活动等形式营造档案馆的文化休闲氛围,也可通过档案电影、档案互动游戏和档案动漫等实现档案的休闲娱乐开发,如北京市档案馆的“票证的记忆”档案实体展、成都高新区档案馆组织开展的复刻交子纸币档案体验活动、合肥市档案局精心打造的动漫片《档案总动员》等。将地方特色档案资源通过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文化休闲开发,能够拓宽地方文化传播的受众范围。文旅融合为地方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绝佳机会,推动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与旅游相结合,将档案的文化休闲服务功能延伸至各个旅游景点,可以使地方文化借助旅游活动的广域性优势传递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例如,开发曲阜孔府档案资源赋能当地文化旅游事业,不仅能完善三孔景区、孔子博物馆等景点的建设,还催化出一系列旅游宣传影视作品,使各地民众进一步感受到儒家文化的魅力。

三、开发地方特色档案资源促进地方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

地方特色档案资源蕴含着宝贵的地方文化基因,开发地方特色档案资源以达到地方文化的广泛传播,不仅要厘清“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探寻“如何对地方特色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实现传播地方文化”的实践路径。

(一)联动多元主体,凝聚地方文化传播力量

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是一项具有动态性、复杂性和关联性的系统工程。《“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在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出,“加强部门协同、区域协同、行业协同,鼓励、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9]。作为维护地方文化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涉及众多主体,如政府机构、档案部门、高校、社会组织等,因此,在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过程中,档案部门要坚持“多元主体”理念,不断吸纳一些创新主体,凝聚传播地方文化的力量。

1.依托教育科研机构实现智慧化开发。教育科研机构具有明显的智力优势,是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必要辅助者。高校能够为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提供高水平的理论指导、高质量的档案科技成果、高标准的档案技术人才以及高层次的档案交流平台,保障档案开发的可持续性。如北京市档案馆举办的“我们的奥运记忆”专题展览,在展览策划、展品选送、布展推介等方面,充分发挥了首都体育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的人才智力优势和资源优势。研究中心或科研院所往往配备专业的研究团队,他们能够紧跟研究前沿,准确掌握研究热点,明确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开发目标,为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提供贯穿双方合作周期的项目管理,把握档案资源开发的整体进程,保证档案开发项目的顺利开展。

2.联动商业实体实现商业化开发。商业实体是开发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重要力量,可以弥补其他主体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不足,能够提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理念。档案部门与商业实体协作将地方特色档案资源进行商业化开发,“一方面可以提高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利用率,有效传播地方优秀文化,达到一定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经济价值,推动当地档案、影视、出版、旅行等产业的整合,进一步实现产业互动共享的产业价值”[10]。例如,南京市档案馆与南京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南京云锦、南京金箔等非遗档案,打造档案文创数据运营场景。

3.激发基层力量实现参与式开发。社会公众在参与地方档案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能探索出原始档案材料更深层次的内涵,实现对档案原始内容的丰富,衍生创造更多价值”[11]。这些是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新兴力量,主要起到资源补充、建言献策、业务辅助的作用,能够为其他开发主体减轻一定压力。因此,地方档案机构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当地的基层力量,鼓励其参与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联合举办一些文化宣传活动,开发档案文化产品等,如上海市档案局(馆)和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城市创造传奇档案记录辉煌”档案里的故事讲演活动。

(二)顺应媒体融合趋势,构建地方文化宣传矩阵

媒介融合能够实现不同媒介之间的信息内容共享,有助于构建一个开放、立体的互动传播模式。作为一种新兴媒体,“融媒体是建立在互联网思维上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的产物,具有全媒体、全覆盖、全功能、全時空的特点”[12]。开发地方特色档案资源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牢牢掌握融合媒体宣扬地方文化的优势。

1.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档案数据专题库,利用融媒体实现数据的多元化展示。“基于融媒体的数据表现极为丰富,利用信息终端可以实现多元化的‘读字、看图、听声、观影”[13]。各地档案部门要将馆藏地方特色档案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围绕特定的主题形成地方特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在构建专题库的过程中,要兼顾不同类型和形态的档案资源,既包括文字、图片,也包括音频、视频等,注重数据形式的多元化。以专题库为基础,借助融媒体实现音视频、动画、交互界面、个性化信息推送等多种形式的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呈现,增强用户与地方特色档案数据专题库之间的黏性,促进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扩大专题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联合媒体力量,共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融媒体产品。影视剧、情景剧和故事剧等以感人的故事、鲜活的艺术形象呈现出生动性、情感性、艺术性的鲜明特点。将地方特色档案融入各种戏剧之中,能够直观展示档案的价值与魅力,让大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深厚内涵。近年来,各地档案部门深入挖掘特色档案资源,联合当地的融媒体平台推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常州市档案馆以档案馆藏资源作为剧本故事来源,与常州广播电视台联手开播的《龙城记忆》广播情景剧;太原市档案馆联合太原广播电视台推出的《珍档记忆锦绣太原》档案文化系列节目;青岛市档案馆与青岛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档案历史文化题材微电影《跨越时空的对话》等。因此,各地档案部门要将附着于地方特色档案中的地方文化元素和记忆元素融入影视等作品,应用新颖的叙事方式、创新的艺术手法和多样的呈现方式进行表达,并与当地的融媒体平台合作开发融媒体产品,切实增强地方文化的传播效果。

(三)推进优质产品开发,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名片

地方特色档案由于资源优势,具有地方独特性,往往最容易开发出受到公众喜爱的档案文化产品。因此,各档案部门要遵循“内容为王”原则,开发地方特色档案优质产品,把无声的档案变成鲜活的文化资源,积极创建地方档案品牌文化项目,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名片。

1.瞄准特色档案资源,精心打造档案文化精品。一方面,要深入解读和挖掘档案文化内容,注意识别不同地域相似档案内容的差异点,准确提炼出具有高辨识度、差异性和衍生性的档案文化元素和符号,打造独具特色的档案文化精品,达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效果;另一方面,“档案塑造和分享记忆,借助记忆,社会群体找到认同并由此获得力量”[14],因此,要牢牢把握群众的文化认同、群体记忆和乡愁情节等,梳理出当地民众更为熟知的文化内容,重点开发特色档案资源中的典型,发挥其亲民性优势,将其文化符号与档案产品有机结合。例如,黄山市档案馆借助“徽州文化”在当地近十年的宣传基础,推出了徽州文书档案系列文化产品,使徽州文书档案成为黄山市的城市形象代言。

2.利用文化IP激活地方特色档案,打造独特文创产品。“文化IP是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的核心动力,其蕴含的文化元素以及鲜明审美特征”[15],能够为地方特色档案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创意,实现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再增值。推进文化IP赋能地方特色档案文创产品,促进档案文化要素之间融汇互通,不仅拓宽了其设计思路,添加了更多创新设计的内容,形成了更多特色的文化专题,还可以有效定位产品的受众群体,其内在包含的文化元素能够与用户之间建立稳定联系,从而形成规模性的受众群体。如广东省博物馆推出的“天下有情人——《西厢记》文化展”,将特色档案与《西厢记》这一文化IP相结合,多维度地展示《西厢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四)发挥文化场域优势,弘扬地方人文精神

不同城市产生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影响了城市空间的变化,构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场域。各地的文化场域是提升地方文化传播效果、弘扬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抓手。因此,各地档案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本地的文化场域优势,放大文化场域聚集效应,强化地方文化辐射力。

1.利用地方特色档案营造实体场馆文化氛围。档案馆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地标性建筑,反映了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以及文化传承力度。当前许多档案馆都在着手加大开放力度,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设线下沉浸式展览,吸引民众前来参观。“各地档案馆可以在室内设立文旅接待服务场所,如专题阅览室、书友交流广场、资源借阅研究室等”[16],通过这些场所对外展示地方文化,营造实体场馆的文化氛围。如上海市档案馆将该馆打造成面向公众、互动开放的“城市忆空间”,设置了珍档展示厅、专题展览厅、报告厅、学生课堂等场所,为市民提供多样的档案文化体验,吸引公众前往参观。

2.深度融合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新地标。文旅融合将地方特色档案资源以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给大众,进一步凸显其休闲教育功能。因此档案馆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将其中的文化内涵、文化符号以及文化故事等融入景区景点,在旅游的路线设计、讲解体验等环节展现地方文化,丰富旅游景区文化氛围,让游客充分感知地方文化的魅力。例如,枣庄市把大运河档案的开发与当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借鉴大运河江苏段重点建设示范引领的经验,征集大量有关运河建设运营的奏疏,联合当地有关部门在古城内建造了运河奏疏展馆,使其成为当地古城游览中必看的一大亮点,[17]逐步打造大运河文化带。

3.推进地方特色档案嵌入当地民众的生活空间,展现地域文化魅力。地铁站台、公交站台、火车站台和街区等作为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场域,也是城市文化宣传的微小窗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众的价值观念。因此档案馆要充分利用这些窗口,打造档案文化长廊,使其承载更多的地方文化记忆,形成全方位、立体式、沉浸式的档案宣传模式。例如,常州市档案馆在常州地铁的支持下,围绕馆藏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累计开展了4次“地铁+展览”活动,将常州地铁打造为档案文化长廊,不仅缓解了民众枯燥乏味的出行感受,还充分发挥了地铁的文化空间功能。再如,襄阳市襄州区档案馆联合襄阳市公交公司,依托馆藏档案资源,以公共交通为宣传载体,创新地方文化宣传方式,精心打造了16路“城市变迁”主题车厢。

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开发与文化传播是一项长期而富有意义的工作。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地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价值,加强资源整合,探索多元化的传播策略,在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的过程中,深化合作、共创未来,为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釋及参考文献:

[1]央广网.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EB/OL].(2023-06-03)[2023-09-30].https://news.cnr.cn/na? tive/gd/sz/20230603/t20230603_526274256.shtml.

[2]王萍.基于文化认同视角的体制外档案资源建设思考[J].档案学通讯,2013(1):24-27.

[3]王玉珏,牟胜男,郭若涵.档案与文化认同的价值实现:公民、社群、国家的视角[J].山西档案, 2021(1):5-13.

[4]DOROTA B,MARIUSZ K.Exploratory walk and local cohesion—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J].Mo? bilities,2022,17(4).565-584.

[5]中国旅游新闻网.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召开[EB/OL].(2023-01-05)[2023-10-17]. https://www.ctnews.com.cn/news/content/2023-01/ 05/content_135434.html.

[6]丁华东,张燕.论新媒体传播与档案记忆的意义再生产[J].档案学通讯,2018,241(3):62-67.

[7]彭忱.档案数字文创开发策略探赜[J].北京档案,2022(6):31-34.

[8]孙大东,杨子若.数字创意产业融合视角下档案文创产品开发产业化的两条路径[J].档案与建设,2023(2):33-36.

[9]本刊讯.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J].中国档案,2021(6):18-23.

[10]邹燕琴.社会记忆视域下地方特色数字档案资源开发模式与路径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8(7):13-16;20.

[11]徐拥军,陈洁,张晨文,等.“用户生成内容”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及影响[J].档案学研究,2019(2):13-19.

[12]周鹍鹏.试论媒介融合背景下国家品牌的融媒体塑造[J].传媒,2015(16):59-61.

[13]张岩.融媒体视域下的红色档案价值实现路径研究[J].兰台世界,2022,602(12):68-70.

[14]加小双,徐拥军.档案与身份认同:背景、内容与影响[J].档案学研究,2019,170(5):16-21.

[15]吴立安.文化IP视域下公共图书馆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1):44-49.

[16]周林兴,张笑玮.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地方特色档案资源赋能文旅融合研究[J].档案管理,2022(3):34-38.

[17]李晓丽,王文佳.山东段大运河档案的开发利用策略[J].山东档案,2021(6):49.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多元主体文化认同文化传播
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城市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试论大数据下的现代科技馆科普服务创新
试论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情结”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论法治建设中的政府治理文化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