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析
2024-05-31周春芳
周春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孕育于中华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2]。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多种思想交流交锋的世界发展新态势中,如何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共同面临的重要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再次发出号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3]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核心课程一方面有助于青年学生更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进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必要性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强调:“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4]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并蓬勃发展的内在基础与文化底蕴。继承和发扬了世界历史中的一切文明成果并代表着人类进步方向和理想的马克思主义也必须与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性格相融合,才能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才能创造出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又符合中华民族特质,既与历史进步方向一致又与民族发展要求相符的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质的价值理念与范式,这些理念和范式都体现在中华民族的生活与思想中,并进而内化为本民族人民的本质需要与自觉追求。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融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中国式的问题及其科学解答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质与内涵,才能真正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结合中华文化发展实际第一次科学解决了中华文化发展的走向问题。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5]。“科学的”是要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和客观真理; “大众的”“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5]。毛泽东提出的科学的、民主的和大众的文化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华文化转型和发展的方向。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持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摈弃愚昧落后的旧文化,以人民大众为文化主体,以面向未来的终极价值为文化指向。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既继承和发扬传统,又与当代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更是迫切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为指导,“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2]。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源泉。
一部悠久的中华文化史就是文化立足当下又扬弃传统的过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结合社会需要继承宗法时代原始遗风,建立了以仁为主、仁礼结合的伦理思想体系。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赋予仁义以崇高的精神价值。孔孟之道成为后世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春秋战国时期,墨、道、法、名等各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诠释和发展着中国精神。尤其是儒道精神相辅相成,不仅成为绵延中华文化生命的两大血脉,而且也建构起中华民族进退可守的精神价值体系。两汉确立了中华民族基本伦理规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从学理层面扩展至政治层面,中国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自此形成并影响深远。魏晋南北朝政治离乱民间多苦,儒学崩解,多元文化激荡,个体价值追求得以上扬。至隋唐以儒学为主导,三教融合,虽创中华文化多元发展之盛世,但文化思想的深刻性不足。宋代理学融合儒释道及时回应佛玄挑战,将存理去欲视为济世安民的良方,以儒学的重构推动中华文化创新。至明清,王学崛起,考据勃兴,西方思想加速进入中国。至19世纪下半叶中华传统文化在坚船利炮与商贸往来的双重作用下瓦解,并在古今中外之争中探寻传统文化的改造和近现代精神的建构。可见,无论历史如何演进,也无论文化的内容或载体是物质、精神还是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会在回应时代、应对挑战的历史实践中发展出肯定自我又超越自我的新力量。新的历史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将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扬弃自身再次蝶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深隽的内容、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都成为其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基础和内在因素。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面临的根本问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民族、宗教、权力野心等)不仅成为引发战争的重要根源,也成为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诱因。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重重干扰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
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社会的精神文化灵魂,关乎文化发展的核心要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从国家政权层面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意识形态做了更加主动和强有力的维护。
然而主流意识形态加强背后的逻辑是单一信仰被打破和认同危机加重。新的历史阶段全球格局重组,多种主义及思潮迭起。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在学术思想的掩盖下,渐进式地渗透和解构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西方国家大肆宣扬的“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错误观点,与“多党制”“三权分立”以及民主、自由、人权等所谓的“普世价值”相互沆瀣杂糅共同诋毁或唱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就国内而言,互联网迅速普及、话语平台日益多元开放、自媒体全媒体以及融媒体时代全面开启、平民生活的网络化直播化碎片化、话语传播的交互性隐匿化都极大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和传播。虚拟世界导致的人与生活世界的背离和封闭,日益繁多和日渐增长的各种压力,家庭的个体化和碎片化,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被边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空间被不断挤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进一步与世界增进认同、如何进一步释放能量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6]等重大问题。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遵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内在价值的共通和发展目标的一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形态与精神气质上的契合与融通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而深入传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融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和内在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理论逻辑上需要遵循以下两个方面:
1) 守正与创新同步发力。
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和马克思主义176年的发展史昭示我们:文化必须在大变局中做出直面时代的继承和创新,必须在回答和解决时代问题的过程中自我反省、自我扬弃,实现新时代新命运的自我奠基、自我积累、自我创造和自我成长,最终实现文化思想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因此,就与传统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均需继续完成守正创新的时代任务。“守正”意味着坚守本原,守住初心不忘本来。“守正”不能停留在本原,“守”要立足当下,从当下的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生活的需要出发深入挖掘本原,对本原凝练、归纳、演绎、提升,如此才能守得住本原,“守”也因此具有了创造性。“守正”需要在瞬息万变的百年大变局中、在新格局新关系中,富含时代眼光回应时代呼唤并彰显时代进步的方向,对中华文化内涵加以补充、完善和拓展,对马克思主义不断提升、完善和发展,从而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将修齐治平、开物成务、建功立业等思想与教材中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等内容相结合。将遵时守位、知常达变、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结合,将知行合一、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相结合,将惠民利民、安民富民与群众史观相结合等。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与创新的同步发力,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主体价值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共融构建,使学生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同时,还使学生血脉中流淌的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2) 在更高层次上的有机融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既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同一化,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单一化,也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共同融为另一种单一文化或主义,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化个体融合组成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在新的统一体中每一个体都保有并发展着自己的质,同时又都在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中改变自身、发展自身,最终实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繁荣和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给养、相互造就和相互成为。因此,新的历史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教学,不仅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与马克思主义精神有内在亲和与协同的民族深层文化心理、行为习惯与思维模式进行进一步改造,克服其因历史的和地域的局限所带来的直观性与朴素性,在保留民族特性的同时又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性,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而且还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调整理念、改进方法,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日新月异的传播沟通形式紧密结合起来,探析更精确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精准路径和实践方案,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价值层次上的有机融合,为课程教学提供民族的、科学的意识形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