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实验:别轻易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
2024-05-31刘一阳
刘一阳
孩子不愿意跟他人分享玩具、爱跟家长作对……先别急着发脾气,这很可能不是他们故意为之。让这个实验为你揭示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让·皮亚杰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为了研究儿童的“自我中心”,皮亚杰设计了著名的“三山实验”(Three-mountain experiment)。
★實验内容:
皮亚杰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三座山在高低、大小、位置上都有明显差异。他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三座山的模型,然后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山的照片,并从中找出他们看到的三座山的样子。
随后,皮亚杰把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儿童对面,让儿童指出布偶娃娃看到三座山的样子与哪张照片一样。
皮亚杰在不同年龄儿童中进行了这项实验。实验结果显示,2~7岁的儿童认为,坐在对面的布偶娃娃看到的山和自己所看到的是一样的。而7岁以后的儿童则能够根据站在不同方位的人选择不同的照片。
★分析与对策: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孩子总跟其他小朋友抢玩具,无论怎么讲道理,孩子就是理解不了。为什么?“三山实验”很好地解释了这种情况。
孩子在2~7岁的年龄段,更倾向于只从自己的角度去认识世界,无法换位思考。所以,当孩子抢别人的玩具时,这种行为不应仅仅被解释为自私。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看到孩子的认知局限,理解接纳。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7岁以下的孩子很难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当他们出现抢玩具的行为时,家长首先要给到理解、接纳的姿态,让孩子的情绪平和下来。
帮助孩子疏解情绪。
由于孩子对外界规则以及他人感受认知不足,抢玩具以及抢玩具后带来的挫败情绪是很强烈的。这时候我们需要及时进行情绪疏导。对于小孩子来说,最简单奏效的方法就是抱抱、温柔地说话、允许他哭一会儿,暂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
帮助他们在行动上理解换位思考,并做出榜样。
孩子的情绪平稳后,再和孩子讨论,如果换了你是对方,被人抢玩具会是什么感受呢?也可以陪着孩子用情景剧的方式演出来,和家人商量“排演”一下这样的场景,让孩子因为具体的场景受到触动。
及时反馈。
孩子如果慢慢做到了遇到喜欢的玩具也不去抢,而是尝试用语言解决,家长要在言语上给予肯定,当然也可以给孩子小小的物质奖励。
共同探索明确的规则。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孩子慢慢理解了面对喜爱的玩具应该怎么做,可以和孩子共同探讨一些常用场景下的规则。比如有小朋友来做客都想玩儿一个玩具怎么办?有哪些方法处理矛盾?用“开会”并认真记录的方式进行讨论并发布,有一定的仪式感并且由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会更容易让孩子执行。
同时,家长也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不要因为某件事就给孩子贴上“自私”“不懂事”“不听话”等标签。
相信在家长的陪伴下,孩子会逐步学习和理解社会交往规则和他人的感受,一步步成长、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