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无廉不宁,孔子教我们如何守住廉洁底线
2024-05-31闫燕秋
闫燕秋
“国无廉不安,家无廉不宁”,只有在廉洁的家风中,人才能成为正人君子,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美满。
小时候,姐姐在纺纱厂工作。有一次,她从厂里拿来一些棉纱布头交给妈妈,说可以做棉袄的里布。虽然这种布料真的很好用,也是那个年代的紧俏品,但妈妈依然厉色要求她还回去。姐姐不以为然地说同事们都拿,她这是第一次拿,而且还是拿得最少的。
妈妈说:“不属于我们的东西,一分钱都不能要,还回去!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姐姐只好乖乖地把布料还了回去。
作为旁观者,我对妈妈的言行很不理解,觉得她在吓唬我们。后来,那家纺纱大厂倒闭了,姐姐嘟囔:“都是被自己人给‘挖空的。”直到那时我才明白,针头线脑上的贪破坏性有多强。
也是从那时起,我对“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教诲刻骨铭心。而这,不就是我家廉洁家风的缩影吗?
长大后,我对此有了更深的思考,愈加清醒地认识到人性中有贪利的本能,不是当了官才会贪。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哪怕是流水线上的普通机工,只要一有机会,也会暴露贪的本性。既如此,廉政建设、廉洁家风便绝不仅是官员干部家庭的“特需”,而是每个家庭须臾都离不开的教化与警醒。
这从“廉”的本义和儒家思想中,都可得到佐证。
《说文解字》和《论语》中的“廉”
关于“廉”的含义,《说文解字》解释说:仄也。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阐释:“廉,棱也。引申之为清也,俭也,严利也。”大致可知,“廉”的本义为器物的侧边、棱角,后引申为人的行为正直、清廉、俭朴、收敛。而这些含义也正是儒家所追求的道德修养。
儒家如何解释“廉”呢?《论语》中虽仅有一次用到“廉”字,即“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出自《论语·阳货篇》)。意思是,古代矜持的人是棱角分明,现在矜持的人是恼羞成怒。但实际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政以德”“其身正,不令而行”等思想中也包含“廉”的价值指向。
可以说,先秦时期,孔子已经把“廉”作为君子所具有的一种基本道德操守,并当作一种至关重要的人格修养方法来弘扬了。只是到了汉代以后,随着汉武帝治国思想的推行、儒家思想的制度化,“廉”的行政治理色彩才浓烈起来,成为官员选任的重要标准。
经由“廉”字的文化溯源之旅,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本义上,“廉”首先指的是人的行为有方有正,意味着一种清廉、质朴的人格修养。它最早具备社会教化属性,后来才具备了政治教育作用。故此,人人都需要重视“廉”,每个家庭都要注重养成“廉”的家风。
作为一种家风,“廉”指的是一个家庭内部生活方式健康俭朴、厉行节约,不铺张浪费;价值观正确理性,不贪图享乐;对外不求不义之财,家庭成员财产上也保有边界,不做非分之想,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尊重家人的私有财物……
在这样的家风中,人的心灵会得到无限净化,人的言行举止会得到零差错的塑造。从这种家风中走出来的人,极具教养和文明,正气浩然。
这样一分析,是不是有点儿和廉洁家风相识恨晚的遗憾啊?其实大可不必。虽然这个概念可能晓得晚一些,但“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亲兄弟明算账”这些古语俗话早已在千家万户流行许久,是廉洁家风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廉洁家风在中华大地自古存在,是一种传统家风。只是现在,我们需要从修养、教化的效用入手,刻意强化一下而已。
关于《论语》的作用,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此说虽有些夸张,但《论语》作为传统文化经典,其蕴含的人格修养的道理和方法有跨越时空的实用性。尤其是其中戒贪立廉的妙语,更需要每一个家庭认真学习践行,尽快树立廉洁清朗的家风。
《论语》中的戒贪立廉妙语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过于贪吃,与“廉”背道而驰
既然“民以食为天”,那么提起廉洁家风,我想先说说人间食事。为了避免误解,首先要声明一下:不是吃美食不好,而是不要贪。如果把口腹之欲作为人生的价值核心,并沉溺其中,吃不上某一口就整个人都不好了,这就有问题。
你想想:一个人把大量心思放在吃上,心心念念的都是美味,自然务正业的时间和精力就少了。不是有个词叫“好吃懒做”吗?“好吃懒做”的“做”指的不是做饭,而是做正事、做大事,即务正业。
大家可以仔细想想这个道理,再观察一下周围那些铺张浪费、特别贪吃的家庭,一定会有答案。关于贪吃和贪图享受的危害性,孔子有话说。
《论语·里仁篇》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孔子为什么不认同“耻恶衣恶食者”呢?
因为贪吃的人势必也会贪图物质享受,心中自然就缺少“求道求仁”的理想追求。这样的人一定禁不起物欲的诱惑,也终将在不断升级的享受中迷失自我,成为“廉洁”的“盐碱地”。
所以,要想培树廉洁家风,是要好好吃饭,但不可过于铺张,要适可而止。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贵有道
金钱利益是影响人们守住廉洁底线的最大诱惑。所谓不廉,就是不与取,对不属于自己的财产觊觎不已,不惜铤而走险。所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非常关键。
渴望富贵生活的初心无可厚非,孔子在这方面也从不故作清高,他坦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篇》)。意思是,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的话,即使是做手拿鞭子的差役,我也愿意。如果不能合理求得,我还是做自己所爱好的事。但与普通人不同的是,他笃定地坚守着富贵来源的正义性与正当性。
《论语·里仁篇》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们,君子是不会摆脱的。
通过这番话,孔子教导世人,富贵要取之有道,贫贱也要离之有道。无论是趋利还是避害,都要通过正当途径。孔子还坦然明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对不义之财富地位,看得淡如浮云,毫无趣向。与其这样,不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一坚定态度是我们守廉离贪的根本。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明察秋毫,远离不廉之恶友
很多人的不廉往往是从结交了不良朋友开始的,所以,结交善友相当重要。
非常有意思的是,古文中“廉”字的引申义也有考察、查访的意项。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善恶呢?可以参照孔子下面的话。
《论语·为政篇》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所以”是一个人所做的事;“所由” 是所经过的途径。“廋”(sōu)的意思是隐藏、隐蔽。孔子告诉了我们一个观察判断一个人品性的方法:看他热衷于做什么事,为达目的所采取的方法;观察他安于什么,以什么为乐。这样,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就一目了然了。
的确,一个人的心如何,一定会在他的言谈举止细节上有所反映。這就提醒我们,要守廉就应该仔细观察,严把关,慎交友,交廉友。作为父母,我们不仅应该这样教育孩子正确交友,更应该成为孩子最贴心的廉友。
希望大家至信而深厚,互为廉友,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用好作风守护好生活,把家庭建设成为清澈、温馨、廉洁、幸福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