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影像:微纪录片的乡土书写与价值表达
2024-05-30马洪鑫
马洪鑫
微纪录片在表现乡土题材内容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微纪录片不仅可以展示乡村文化,反映社会变革,还可以促进城乡融合,使年轻人更深入地理解乡土。现通过分析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和符号表征,展示新时代年轻人对乡村的影响,同时对微纪錄片乡土题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行深刻探讨,以帮助当代年轻人更好地理解乡土,走进乡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纪录片应运而生,其时长一般在5分钟至15分钟之间。2011年前后,众多网络平台投身于原创纪录片制作,并开辟了专用的微纪录片传播渠道。这一时期,微纪录片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短视频作为传播媒介,有效地扩大了微纪录片的传播范围。如今,微纪录片不仅吸引了广泛的受众,还有效地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热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大量乡土题材的精品纪录片涌现出来。比如,央视先后推出《山村里的音乐课》(2022)、《理想的乡村》(2022)、《我和我的故乡》(2023)、《春天的故事》(2023)等微纪录片。这些微纪录片以独特的视听语言和朴实、直接的叙事风格展现了乡村文化,为描绘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生活打造了典范,且有效地引发了人们对乡村发展与变迁的思考。
乡土景观的多元建构
乡土景观:多样化和复杂性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中国,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地位。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复杂、多样的中国社会。
在《理想的乡村》第一集“木兰的学校”中,导演将镜头对准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将玉树复杂多样的高山高原地貌、广阔的草原、湖泊等自然景观展现了出来。在《理想的乡村》第五集“她拿起相机”中,导演通过对四川雅安起伏的地势、交错的山地与盆地、丰富的水系与翠绿的植被的展示,绘制出了别样的生态画卷。玉树和雅安在地理环境和文化上具有较大差异,导演以微纪录片的形式,将二者的差异展现了出来。
微纪录片《春天的故事》第8集呈现了阿尔乡的“漠上春天”,阿尔乡位于辽宁省彰武县北部,十分干燥,风沙不断,土地贫瘠。在《春天的故事》“村里有个书记叫小芳”一集中,导演通过对三家村天气状况的展现将河南省鹤壁市四季分明、阳光充足、早晚温差大的特点呈现了出来。《我和我的故乡》第四集展现了小蒋的故乡衢州开化县“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独特景观以及典型的江南风情。微纪录片对多样化景观的呈现,为观众提供了多向度的意义解读和思考空间。
空间景观:城乡共同体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不发达地区人口向发达地区迁移,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迁移,造成了人口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过度聚集。在城市化进程中,空间转型显著影响了城乡居民对家园的感知。城市居民逐渐脱离自然,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相比之下,乡村居民面临着城市化带来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他们对家园的认知。这种认知的转变不仅涉及乡村居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的理解,也与他们对个人身份和角色的自我认同有关。因此,重塑城乡居民的家园意识应当集中在空间转型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家园除了是一个人居住、生长、生活的地方之外,还承载着个体对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追求。现如今,许多离开乡村在外生活的人们重返乡村,与家乡建立新的联系。这一举动连接了城市与乡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一体化。
《春天的故事》“漠上春天”一集开头部分就展示了阿尔乡的“漠上春天”,展现了当地风沙漫天、黄土遍地的地理环境。在阿尔乡,年轻的村支书李明明不仅引导村民发展养殖业,以减轻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还巧妙地将光伏治沙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从而彻底改变了当地村庄的面貌。这些措施赢得了当地村民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扬。
在《山村里的音乐课》中,肖惠文从城市回到家乡江西,成为泰和县水槎乡中心小学的一名乡村教师。他把笛声带到课堂中,试图用音乐唤醒大山里的孩子们,温暖身处大山的孩子们的内心。
在《我和我的故乡》中,云南丽江的刘小备放弃了去大城市发展的机会,回乡成为一名乡村墙绘师。其墙绘作品的爆火不仅让兴义村声名鹊起,还促进了周边村庄经济的繁荣,并为家乡增添了独特的艺术色彩。
在《理想的乡村》中,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荒漠一隅出现了一片绿洲。这片绿洲是主人公马彦伟通过辛勤实验孕育出来的有机农场。经过不懈的改良与试验,他把荒漠变成了良田,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影像叙事与符号呈现
叙事结构:中心串联式
在微纪录片创作中,叙事结构扮演着引领方向的角色。在乡土题材微纪录片中,常采用中心串联式叙事结构,用一条或多条主线贯穿始终,将故事情节有机串联起来。乡村题材的微纪录片通常聚焦于乡村的主要矛盾,以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乡村风俗等为主线,围绕个人、家庭和社会展开讲述,描绘出包含一个主题、多个情节的,系统化的乡土轮廓,反映乡村的真实面貌。
《山村里的音乐课》第一集围绕左伟老师建立童声合唱团的故事主线,讲述了学生、教师、家庭、学校等之间的矛盾。在《山村里的音乐课》第六集“肖惠文老师将笛音带进山村课堂”的故事中,人们在乡村面临的现实情况与艺术理想之间的矛盾展现了出来。微纪录片《山村里的音乐课》成功将观众与乡土生活联系起来,以速写的方式勾勒出了中国音乐教育在乡村地区的全景,展现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教师为艺术教育做出的贡献。
微纪录片《我和我的故乡》通过对“敖木创新草原畜牧养殖方式”“崔崔和老吴在乡野打造心中的生态家园”“刘小备用立体彩色墙绘美化故乡”等情节的演绎,体现了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实践。敖木创新养殖方式不仅提升了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为我国第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崔崔与老吴的故事展示了现代青年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新理解,他们将新理念新思想融入乡村,打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家园。刘小备的立体彩色墙绘在视觉上让乡村焕然一新,激发了村民对美的追求和建设家乡的热情。
采用中心串联式叙事结构的微纪录片往往都是从特定的点出发,涉及多个情节,不仅会展现个体的命运,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通过运用这样的叙事结构,微纪录片为观众了解相关内容提供了一个全面、立体、真实、沉浸的视角。这不仅有助于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增强观众的体验感,还有可能推动个体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符号表征:集体记忆的建构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我们可以设想有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它将构成社会心理学的一部分,因而也是普通心理学的一部分;我们管它叫符号学。它将告诉我们符号是由什么构成的,受什么规律支配。因为这门科学还不存在,我们说不出它将会是什么样子,但是它有存在的权利,它的地位是预先确定了的。语言学不过是这门科学的一部分,将来符号学发现的规律也可以应用于语言学,所以后者将属于全部人文事实中一个非常确定的领域”。索绪尔把符号看作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他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在乡土题材的微纪录片中,符号可以构建集体记忆,重塑自我认同。符号不只是个体记忆的代表,还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会对人们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中指出,“它可以使我们理解,在何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记忆依赖于社会环境……大多数情况下,我之所以回忆,正是因为别人刺激了我;他们的记忆帮助了我的记忆,我的记忆借助了他们的记忆。至少在这些情况下,记忆的唤起并无神秘之处可言。探究记忆是否存储在大脑或心灵中某个只有自己才能达到的角落,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我的记忆对我来说是外在唤起的……一切似乎都表明,过去不是被保留下来的,而是在现在的基礎上被重新建构的”。乡土题材的微纪录片通过展示乡村景观、地方语言、习俗等,唤起了观众对家乡的记忆和情感。对于离乡的人来说,这不仅是对过往生活的追忆,更是对自身身份和根源的确认。
乡土微纪录片常常运用可以激活集体记忆的符号进行强调。比如,在《我和我的故乡》第五集中,观众可以看到归国的建筑师徐岩因深受家乡的老屋吸引,重返故乡。白墙、黑瓦、脱落的墙皮、昏暗狭小的空间和凹凸不平的墙面共同勾勒出了老屋的形象。老屋的“老”有多重含义。一方面,它象征稳定与安宁,代表永恒,为徐岩指引了方向;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老屋承载了许多人的过往,将个人记忆和社会历史连接了起来。其以一种怀旧的风格,引发了观众对家乡、传统和历史的思考。
在微纪录片《春天的故事》第二集“老曾和小曾”中,导演通过呈现老曾与小曾在川菜制作方法上的不同观点,展现了代际之间的理念差异和观念冲突;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捕捉到了川菜烹饪的细节,生动地描绘出了烟火气息。这些场景是对当地文化的真实记录,能唤起观众的相关记忆。
在《理想的乡村》第三集“去山上画画”中,画也作为一种符号存在。小双娘不仅用她的画笔描绘出了洱海的自然风貌,还记录了云南洱海双廊镇居民的生活画面,如晒螺蛳、拉螺蛳、撬螺蛳等。欣赏其画作,可以让观众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因此,这些画作不仅是对美的表达,还是文化和记忆的载体。
《理想的乡村》第五集“她拿起相机”则展现了彭晓丽利用相机记录嘉绒藏族传统习俗的画面。在彭晓丽的手中,相机不仅是记录、拍摄的工具,还是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她拍摄的纪录片《色达麦隆》记录了当地村民在举行“剪毛节”的过程中徒手扳倒牦牛并剪牦牛毛的场景。该纪录片曾在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影展中多次展映。通过该纪录片,彭晓丽不仅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濒临消失的传统习俗,还引发了观众对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思考。
综上所述,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信息过载社会中,微纪录片以富有内涵的内容、多样化的主题、丰富的叙事技巧、灵活多变的表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并在影视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乡土题材的微纪录片不仅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还建立了一个多元化的传播网络,有效地展现了多样化的乡土文化,并为现代社会的变迁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留下了鲜活印记。展望未来,期待在微纪录片领域看到更多精品,以便为观众带来别样的审美体验。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