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波三折 尺水兴澜

2024-05-30曾国徽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4年17期
关键词:赵庄波折悬念

曾国徽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文似看山不喜平。”欣赏文章就像欣赏风景一样,游客喜欢看到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美景,读者也喜欢欣赏曲折多变、摇曳生姿的美文。如果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进行叙述,会使文章内容平淡无奇,很难吸引读者。因此,写作文要尽量把事件写得富于变化、一波三折,令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收到尺水兴澜的表达效果。

一、悬念设疑法

设置悬念,即作者故意在前文留下疑团,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渴望进一步探究事件的发展与结局,从而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情节跌宕起伏。

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开头就设置了悬念:“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菲利普总要说他那句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里读者会产生疑问:这个“于勒”到底是谁?菲利普为什么这么盼望他回来?这些问题就像一块磁铁,让读者产生一种急于探索下去了解具体情况的强烈愿望,这就是设置悬念所产生的效果。

设置悬念的一般方法是:开头部分设置疑问,引发读者思考,称为“设疑”;中间部分带领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称为“探疑”;结尾部分解释原因,揭示悬念,称为“释疑”。

二、顺序错位法

事件发展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写作时如果能根据需要有意识地调整写作顺序,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有以下两种方式可供考生学习:

1.采用倒叙的方式。倒叙是将事情的结果或故事情节中最精彩的部分提到文章的开头,使读者产生追根溯源的欲望,然后再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采用倒叙法行文,在情节安排上可以避免平铺直叙,更能引人入胜;在阅读效果上可使文章产生悬念,吸引读者。如朱自清《背影》的开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写作者难以忘记父亲背影的事实,自然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父亲的背影让人如此难以忘记?父亲的背影后隐藏着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再如《杨修之死》,作者先写杨修因自行猜解鸡肋的含义而被曹操以扰乱军心罪将之斩首,这是故事的结局。曹操以思贤若渴和唯才是举著称,为什么会因为这件事情而斩杀聪明有才的杨修呢?这背后是否还有其他原因?这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倒叙的方式,给读者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到后文寻找答案。

采用倒叙法行文需要注意过渡与衔接,当倒叙的内容叙述完毕,回到顺叙时,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发展脉络,否则会使文章头绪不清,影响具体内容的正常表达。

2.采用插叙的方式。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根据内容交代的需要,暂时中断正常叙述,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叙述原来的情节,使中心事件内容更加完整。如鲁迅的《故乡》,写到“我”回到故乡准备拜访亲戚本家时,情节突然中断,插入了一大段回忆少年闰土的内容。读完插叙的内容后,读者会产生思考:作者心目中的闰土现在怎样了?他还是那个说话滔滔不绝、知晓无穷无尽的知识的小少年吗?这一插叙在情节上为后文闰土人到中年后形象的巨大转变做了铺垫,使文势曲折多变,让读者感到趣味横生。

三、情节波折法

要想使故事情节吸引人,情节安排一定要做到一波三折。

鲁迅先生是写情节波折的高手。在小说《社戏》中,不管是看戏前、看戏中,还是看戏后,处处都蕴含着波折。“我”在看戏前充满期待,可是早上叫不到船,邻村也没有闲船,而且母亲不准“我”和别人同去,“我”非常失望和沮丧;接着,事件出现转机,双喜找到了船,八叔的航船也回来了,双喜向外祖母和母亲保证不出事,我们才终于可以前往赵庄看戏;划船的过程同样充满波折,船很快,“我”却嫌慢,看到灯火本以为是赵庄,结果是渔火;到赵庄后本以为能看到好戏,此时读者的期望值被拉到最高点,然而看到的却是懈怠的铁头老生,并没有“蛇精”和“跳老虎”,坐下唱戏的老旦让“我”对台上的表演兴味索然;看戏后的归航,本以为是故事结局,然而又发生了偷豆事件,让人终生难忘,“我”因社戏而郁闷的心情开始好转,进而引出六一公公送豆等情节。情节上的一波三折,不仅让“我”的心情起起伏伏,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也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大大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抑扬变化法

抑扬变化是指人的情感态度发生的变化,包括“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两种方式。“欲扬先抑”是指作者想要褒扬某个对象,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贬抑处落笔,随着故事发展到最后才表达褒扬的主题;“欲抑先扬”则与之相反,是指作者要批评贬斥某个对象,开头却以赞美颂扬的口气来写,最后以贬损落笔,给人出乎意料之感,在对比反差中,暴露出其丑陋的一面。不管是用“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的方法,都可使情节多变,在抑扬变化中形成鲜明的对比,收到波澜起伏的效果。

《荔枝蜜》就成功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文章先写蜜蜂深受画家的喜爱,但自己却并不喜欢,原因是自己小时候被蜜蜂蜇了一下。这是从抑处落笔,首先表达否定或者不满;接着写“我”喝别人给的蜂蜜,对蜜蜂的看法有所改变,这是由抑向扬过渡;接着写当现场看到蜜蜂采花酿蜜的情景,听老杨对蜜蜂的介绍,全面了解蜜蜂后,对蜜蜂有了全新的认识,完全改变了以往对蜜蜂的看法,并发现其美好的品质,这是为“扬”捕捉其内在的闪光点。最后,作者看到蜜蜂联想到田野里工作的农民,由蜜蜂的品质联想到农民的品质,由赞美蜜蜂到赞美农民,自己也由一个讨厌蜜蜂的人变成了一个希望拥有和蜜蜂相同品质的人。作者的情感态度彻底发生变化,这是以扬胜抑、升华主题,达到了褒扬所写事物的目的。

使用抑扬变化法需要注意几点:首先“抑”“扬”都要有度,也就是要注意抑扬转化的“火候”。在“欲揚先抑”中,“抑”不是真抑,抑是为了扬,但是抑未尽意,就开始“扬”,抑便起不到反衬的作用;在“欲抑先扬”中,“扬”也不是真扬,扬是为了抑,但是“扬”不饱满,也起不到扬的效果。其次是“抑”“扬”转变要自然,其间要有适当过渡,给读者留有缓冲空间。若抑扬转换得太急,则容易失去真实性。

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采用多种叙述手段,写出事件的波澜起伏,能够增加作文的可读性,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技能。

猜你喜欢

赵庄波折悬念
鳜鱼行情又遭暴击!4天内至少下跌2元/斤,新鱼上市几经波折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十字路口
赵庄雄狮
怪鸟夺妻杀夫(上)
许仙人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悉尼歌剧院坎坷波折的诞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