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破解职业教育之困
2024-05-30路宝利
路宝利
2023 年 9 月 9 日,在第 39 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与会代表,在信中首次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就职业教育而言,教育家精神承继优秀师道传统,承载职业教育使命担当,引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而面对职业教育深层困境,尤其需要教育家精神。
首先,以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破解职业教育“原创”之困。近代以降,由于百余年来西方话语的长期浸濡,职业教育“历史传承过少,横向借鉴过多”的现象持存,诸如职业主义与新职业主义思潮、CBE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等皆属舶来之品。与之比较,自东周班墨文化至近代的“实学”思想,自汉代鸿都门学至清代赣南书院的“习学”传统,自民间学徒制至官办艺徒制的“师承”文化,自箕裘相继至畴人世学的“家传”模式等中国本土职业教育传统鲜有承继。传统断裂,原创弱损,使得引领本土职业教育实践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据此,应秉持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推进优质学术平台的创建与发展,营造鼓励原创的学术机制。尤其是,回归职业教育的本土性,在顺应职业教育一般性规律的同时,持续探索、提炼与挖掘基于本土特征的原创理论、原创模式与原创路径。
其次,以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破解职业教育“办学”之困。客观而言,没有真正意义的产教融合就没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当下政、校、企、行协同发力的关键所在。但问题是,企业的逐利倾向使其具备办学的意识自觉尚待时日,且多数企业并非具备优质、适合与体系化的办学条件;行业长期缺位,其主导岗位标准制定与考核权责的样态至今未显端倪;尽管政府统筹有力,但长期看来,涵养行业企业自发参与办学的市场动能才是根本之策。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应以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紧密对接“产业链”,科学布局“专业链”“人才链”,在不断提升自身适应性的同时,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办好产教融合的“校域”品牌。
第三,以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破解职业教育“培养”之困。客观而言,历经改革开放40余年的持续探索与积淀,中国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在影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中,生源质量一直是不可回避的“痛点”。中职生多是因学业成绩在中考时分流的学生。与之比较,进入德国“双元制”的学生是经过遴选淘汰后具有较高素质的生源。当然,伴随着职教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职业院校终归是由具备匠器禀赋与意愿的优质生源所组成。但在当下,面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培养重任,尤其需要以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关爱学生,有效探究并持续完善养成教育体系;深入贯彻“三教”改革,有效搭建脚手架,在德育养成的同时,助推学生学业脱困;整合立体教育资源,创建大思政育人共同体,引领学生自我成长与人生增值。
当然,职业教育是一个复杂性的體系。而复杂性理论告诉我们,决定一个事物本质的因素往往并非来自其自身,而是由复杂系统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就中国职业教育而言,设若没有企业行业的深度参与,没有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似乎无从谈起。但愈是如此,愈是需要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既是一种推进之力,又是诸办学主体的精神坐标。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