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质生产力视野下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逻辑和着力点

2024-05-30史亚洲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体系

史亚洲

(西安航空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党的二十大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现代化产业体系做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本质上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主题,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1)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2023-09-10,新华社,参见http://www.xinhuanet.com/2023-09/10/c_1129855743.htm。。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培育形成新产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政策,创新产业组织,加快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步伐,实现延链、补链、锻链、强链,最终实现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提升整个国家产业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文献综述

“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通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通过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通过畅通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通过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数字产业集群;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关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孙智君等认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在结构、组织、技术、金融、政策等层面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2]。汪寿阳等、白雪洁认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所形成的高附加值产业形态,在新发展格局中具有引领创新驱动、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显著增强产业链韧性等作用[3-4]。余淼杰等认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指现代元素比较显著的产业构成,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为特征,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5]。段光鹏等认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为了制定和运用产业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而产生的,具有动态、多维、开放、网状等特征,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物质基础和核心部件[6]。

关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特征,李晓华认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特征分为基本特征、时代特征和支撑特征3个层面,基本特征表现为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时代特征表现为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支撑特征表现为生态化、集群化、全球化[7],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新质生产力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关系[8]。

关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约束条件,夏杰长等认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约束条件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层次。国内视角下的约束条件表现为“脱实向虚”发展走势和“重虚轻实”实际情况并未根本扭转,“卡脖子”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和转化应用程度相对落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循环制约因素和梗阻环节急需解决;国际视角下的约束条件表现为国际保护主义抬头和“脱钩断链”威胁频现的强劲逆流,全球产业发展鸿沟和数字经济“话语权”领域争端摩擦[9-10]。

关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演进规律,黄汉权等认为,既要吸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遵循产业体系演进的一般规律,努力实现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结构优化、绿色智能、安全可控、高水平开放、竞争力强、效益良好等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特征要求,也要考虑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坚持制造立国,注重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相统一,大力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11]。

学者们关于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涉及内涵、特征、约束条件和演进规律等方面。但是,结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际,阐释现代化产业体系内涵及构成,特别是用系统论分析方法、产业经济学分析框架,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成果较少[12-14]。本研究运用系统论方法和产业经济学分析框架,以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内涵和特征为切入点,围绕产业主体、结构、政策、保障、创新等产业体系构成要素,系统阐释新质生产力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逻辑,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要着力方向。

二、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时代内涵

综合学者们关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内涵的研究,结合新质生产力视野下数字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应该是以创新发展为引领,融合发展为手段,适应绿色和开放发展要求,最终实现安全发展的系统化、集成化产业体系。该产业体系通过市场机制,科学高效配置科技、人才、金融、资本等生产要素,实现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在制造业强国战略引领下,促使产业链向产品设计研发、生产服务等“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进而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实现价值链增值和产业链攀升。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就具有这些特征:一是创新驱动。创新是第一动力。产业链位置的前移、价值链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各种创新要素的协同发力,通过创新可以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二是要素融合。一方面是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科技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通过科学高效配置增强粘性协同发力,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另一方面是数字技术与不同产业的融合,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升制造业、服务业的整体水平,提高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拓宽消费领域和价值创造空间。三是绿色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原则。四是开放循环。“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部分不完善问题,需要通过内外联通的方式解决,封闭僵化会导致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窄。五是自主可控。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分化演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推演,新冠疫情影响还未消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技术封锁和原材料断供仍未停止,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加剧,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因此,建立自主、可控、安全的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三、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由主体、结构、政策、保障、创新等要素构成的相互关联、有机协调的统一体。在新质生产力视野下,从系统论角度出发,按照产业体系逻辑构成,从产业组织体系、产业结构体系、产业保障体系、产业政策体系、产业创新体系5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全面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构的理论逻辑,明确应该把握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构建现代化产业组织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组织体系建设,主要是通过改善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引导各种生产要素流向高成长性的行业和企业,从而提升资源的整体利用率。

1.锻造“链主”企业,发挥“头雁”效应

企业是要素配置的核心主体,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掌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直接决定产业体系的可持续竞争水平[15]。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必须锻造一批处在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关键地位的“链主”企业。“链主”企业具有整合各种要素资源,拥有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等优势。正因为如此,其在产品、价格、市场、技术、标准、管理等方面具有引领作用。同时,“链主”企业可以辐射、带动、影响、组织上下游企业和关联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和技术攻关,形成一定的市场控制力,发挥创新主导权,引领产业发展。

2.围绕“补链、强链”构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企业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践主体。不同企业由于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对产业的贡献也就不同。国有企业、大企业因其技术、规模等优势,是名副其实的“链长”企业。中小企业是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环节[16]。一般而言,中小企业主要围绕某项关键技术或特色产品及服务,为国有企业和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和支持,是产业链条上的重要节点。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他们是“补链、强链”和解决“卡脖子”难题的重要力量。有调查数据显示,在2021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利润率为10.6%,较规上工业中小企业高4.4个百分点;超六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耕工业基础领域,超九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配套,其中400多家成为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配套专家”[17]。专精特新意味着这些企业的生产和服务具有专业性、精细化、特色化和创新性。小巨人企业更是着眼于市场细分,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在市场份额、关键技术、经济效益等方面都优于其他企业。工信部对1 000余家小巨人企业跟踪显示,2021年1至9月,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1.6%、67.9%,比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增速、利润总额增速分别高8.8个、35.4个百分点[18]。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更是具有领先的技术和工艺,致力于某个细分市场,其产品份额在国内外市场都具有绝对优势。由于中国的部分产业链受制于“卡脖子”技术,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可以凭借其创新技术和工艺,弥补产业链条的短板,对国有企业、大企业构建的产业链条起到“强筋壮骨”作用。因此,按照梯度发展理论,构建由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大企业-国有大企业组成的企业链条,以产业链、供应链为基础构筑价值链和创新链,在产业组织内部实行分工协作和资源共享,充分有效利用资源,促进不同主体间优势互补,进而壮大产业链,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

3.推动产业由生产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

产业集群可以实现资源、市场等要素共享,同时又可以获得“外部性收益”。通过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集聚,关联性企业,如生产商、服务商、金融机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交互协作,产生协同效益,形成规模优势。同时,随着技术创新和知识的扩散溢出,集群内部各创新主体逐渐建立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有利于资源流动和创新升级的关系组合,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等创新要素不断升级,推动产业集群逐渐转变为产业创新集群[19]。产业创新集群具有系统性、可持续的产业创新能力,能够通过原创或系列化的产业创新成果引领和驱动实体产业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影响和明晰新兴与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产业链和创新链在特定区域上的协同性融合[20]。随着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迫切需要本土性、原创性的产业创新组织。产业创新集群作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高效率组织形态,基于对创新价值的认同,形成集群内部的集体行动理念,产生高信任度、低成本,兼具知识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规模经济效应,凸显集群内生比较优势,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在特定场域的深度融合,形成自主可控产业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构建现代化产业结构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结构体系是不同产业及同一产业内部依靠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形成质的结合与量的提升的相互关系。随着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越来越大。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水平逐步提高。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取代低端制造、传统制造。高效、便捷、科技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特征,产业结构体系发生质的改变和量的提升。

1.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行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战略。依托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成果,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高效优质的化肥种子,高标准的农田、水利设施,促使中国粮食生产连续19年大丰收。在现有基础上,加快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应按照粮食和种业自主可靠安全要求,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一方面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21],提供品质优良、种类繁多、绿色安全的农产品供给,优化农产品消费结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要提高农业产业的韧性,提升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增强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一是提高科技助农水平,发挥科技在农业育种、种植、植保、装备中的重要作用,夯实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自给能力;二是提升农产品储藏、运输、加工、销售环节的技术协同,实现农产品价值链攀升,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结构体系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2.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和传统产业改造同步实施

先进制造业是体现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能耗等特征,处在产业链的中高端,引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够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也需进一步提升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要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完全自主可控,必须通过创新驱动,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实现产业数字化,推进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22]。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传统产业由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从跟跑向领跑转变、从同质化竞争向特色化发展转型。

3.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体系

传统服务业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产生了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现代服务业。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服务业呈现出一些新变化。一是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分工的细化,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促使生产性服务业正逐步迈向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加速了与制造业的关联共生,通过融入信息技术,跨地域形成空间聚集,拓展了数字化转型空间,并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工业设计和创意、技术咨询和服务、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加速了重构进程,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工业大脑、企业上云等新模式新业态,对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明显促进作用。2021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年均值位于55%以上较高景气区间[23]。二是生活性服务业不断呈现出高品质、场景化、体验式的发展特征。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质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消费选择。物质消费逐渐趋向品质化、个性化,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比重不断增加,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促使生活性服务业加速演化。消费在迭代升级的同时热点不断转换,5G、AI、VR、AR等技术的应用,丰富和拓宽了生活性服务业的应用场景,现代技术在丰富消费体验的同时,增强了消费的选择性、精准性。供给质量的提升,有效供给的扩大,加快了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步伐。2021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609 680亿元,比上年增长8.2%,两年平均增长5.0%;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3.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9%,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5个百分点,分别高出第二产业13.9个、16.5个和1.4个百分点[23]。

(三)构建现代化产业保障体系

产业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和现代金融的支持和保障。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24]。现代金融可以联通产业上下游环节,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1.以“新基建”为引领,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基础设施具有联通产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稳定和安全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25]。一方面要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进一步打通经济运行“血脉”,加速生产要素联通。另一方面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连接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链,形成拉动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链接消费市场,促进消费升级,进而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提升的协同效应。同时,还要加快构建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专指营商环境,是产业发展的软环境设施。近年来,中国的营商环境整体进一步向好发展,但是,距离法治化、市场化、公平化的营商环境建设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法治环境、政务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社会化服务环境建设为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公平、平等、有序的社会软环境。

2.建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高质量的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全面精准支持。金融只有服务实体经济才能发挥价值增值作用。一是构建产业金融支持体系,提高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的能力。从实体产业企业结构来看,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满足度仍较低,小微企业融资成功率在30%左右[26]。由于目标客户选择不精准,加之风险管理比较传统,金融机构支持大企业、大项目,忽视小企业、小项目的“嫌贫爱富”问题依然存在,导致产业金融的覆盖面不广,渗透率不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应该构建产业金融数字化服务平台,发挥大数据在识别防范风险、精准匹配资源方面的优势,使更多的金融支持能精准服务实体经济,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融资保障。二是探索数字产业金融发展新模式。数字产业金融是运用数字技术解决产业金融实践中客户选择不精准,风险管理比较传统,金融机构“嫌贫爱富”问题的一种新模式。它可以将“串联”的金融服务变为“并联”的服务,突破了金融服务的时间、物理空间限制,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供需双方的对接、识别、匹配,提高了产业金融服务运行效率,搭建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的信息共享平台,形成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全新金融保障体系。

(四)构建现代化产业政策体系

产业政策是除市场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越完善,市场化改革越深入推进,越需要发挥政府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鼓励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等方面的作用[27]。

1.发挥选择性产业政策的积极作用

选择性产业政策是基于“赶超”理论产生的。其功能是扶持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加速产业结构演进,实现经济追赶超越。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产业发展正面临“追赶、并跑和领跑”等多重任务,在某些前沿的战略性产业或者关系国家安全的关键产业领域,尤其是市场失灵的少数领域,选择性产业政策仍然具有较大的发挥作用空间,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8]。一方面要制定鼓励引导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植政策。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推进,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要破解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需要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就必须结合实际,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全面带动和积极引领,加速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综合效益提升、物质资源消耗减少的现代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出台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的调整政策。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非常重要。只有坚持“去产能、去库存”,才能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中国的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产能过剩行业,不仅技术装备亟待提升,生产工艺急需改进,同时,还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与绿色发展的理念相背离,因此,必须通过环保、安全、质量监督等政策调整逐步化解和整合,实现市场供需的基本平衡。

2.实现选择性产业政策向功能性产业政策转变

从理论上看,选择性产业政策具有“助跑”功能,能实现产业形态的高级化,加速经济转型发展步伐,但是,其扶植、调整功能表现的是区别对待,这与市场化经济改革的价值取向相冲突。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和灵魂。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经济改革的方向。选择性产业政策对特定产业、企业的技术、产品和工艺的选择性扶持,有可能破坏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扭曲市场竞争的基础法则,不利于其他产业和企业的创新发展[29]。从实践看,中国通过选择性产业政策的实施,对光伏、新能源产业给予扶植,但实施中个别光伏、新能源汽车领域出现的“骗补”事件,说明选择性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可能会背离政策制定者的初衷。因此,现实的产业政策应该是既能维护有效的市场竞争,又能促进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进而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从国际经验看,发达经济体在早期追赶阶段都以选择性产业政策为主,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以后,产业政策逐步由选择性转向功能性,并越来越融入国际产业体系,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步入了现代化发展阶段。所以,产业政策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导向应向普惠性转变,通过市场机制和竞争手段,引导企业不断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

(五)构建现代化产业创新体系

产业创新体系就是在创新主体的带动下,建立企业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供应商、金融机构、政府之间的联系网络, 通过技术创新与融合,推动产业内新的知识、工艺和技术产生、扩散、集聚和转化,从而诞生新产品、新工艺,甚至形成新产业,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提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1.建设现代化创新生态体系

现代化创新生态体系是一个由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组成的自适应组织体系,通过知识、技术、资本、人才、装备等主要创新要素的配置优化和调节,促进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高效流动,不断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赋能。美国发起的对华技术封锁,对中国的产业链、创新链造成较大影响。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政府力量,在科技创新上集聚合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形成产业链、创新链生态融合的动力引擎,才能最终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因此,必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推进现代化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发挥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动力引擎作用[30]。需要强调的是,就一般产业而言,企业是创新的重要主体,是创新体系的核心和关键。但对以高新技术引领的现代化新兴产业体系而言,由于新技术新工艺还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大部分企业处在观望等待中。因此,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在现代化新兴产业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

“卡脖子”难题是指西方国家采取专利壁垒、技术封锁、投资限制、产品进出口管制及市场准入限制等手段,对中国进行技术围堵和封锁,迫使推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从而引发经济、国防等领域的安全风险,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关键核心技术是在生产系统或技术系统中起关键或核心作用的技术,具有知识基础密集默会、产业支撑带动作用强的特征,是产业技术系统的共性基础或是链接耦合的瓶颈环节[31]。“卡脖子”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在加强基础研究,深度积累基础知识的同时,要进行知识整合和跨界融合,打破知识、技术和行业边界,形成各种技术和应用场景新的组合,通过经验积累和扩大技术供给,创造新的技术需求,找到新的应用场景,进而改变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一)培育壮大新型产业组织

培育壮大各类产业组织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是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大企业的产业组织作用,加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紧密联系并形成新型产业合作关系。二是锻造“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成长发展,形成企业梯度链条,发挥不同企业在产业链中的积极作用,达到延链、补链、强链目的。三是推动产业由生产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聚集创新资源,形成创新活力,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实现企业组织形态的高级化。

(二)着力发展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代农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都是实体经济的表现形式。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食物基础保障。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转型,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方向。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推进数字技术与服务业融合,拓展服务领域,确保服务业向高端化、融合化、定制化、品质化方向迈进。

(三)强化现代化产业的基础保障

新型基础设施和现代金融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保障。推进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基础支撑作用。开展法治化、国际化、公平化营商环境建设,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发展软环境。加快数字产业金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

(四)加快产业政策的转型调整

围绕现代化产业政策体系,建设适应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要求,顺应国际经贸规则变化的新型产业政策。实现产业政策目标和模式转型,从以产业扶持为主转向维护竞争和促进创新,从选择性产业政策逐步转向功能性产业政策。促进产业政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政策的相互支持和衔接。

(五)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突出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建设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供应商、金融机构、政府之间相互联系、协同配合的现代化创新生态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研究,逐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受制于人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最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五、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主体、结构、政策、保障、创新等要素,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锻造“链主企业”,建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企业由生产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建设现代农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统筹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协调发展,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体系重构。抓好“新基建”和现代金融体系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基础保障。发挥选择性产业政策的积极作用,实现产业政策由选择性向功能性的转变。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强化创新在现代经济体系构建中的引擎作用。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体系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