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引进与培养的问题与对策①
2024-05-30管明颖
管明颖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引领驱动”等关于人才的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人才强国建设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高校是人才的汇集之地,高校的长远发展关键在人才,重点是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强有力支撑,要实行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与培养策略,加快形成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高校人才管理体系。在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创新地方高校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机制,积极优化高校的人才引进和培养策略,真正做到短期吸引人才、中期用好人才、长期留住人才,促使地方高校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更好服务于学校建设,服务于东北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地方高校人才引进与培养研究的必要性
201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放在优先位置”。东北要振兴,人才需先行。真正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才能为东北振兴实现最大化赋能。众多的高校是东北地区的人才集聚地,抓好了高校的人才工作,就稳住了东北人才的基本盘,东北全面振兴的落实就有了根本保障。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东北已经逐渐从人才净输入地变为人才净流出地。东北在人口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的现实挑战面前,人才形势紧迫,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地方高校要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管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借鉴国内外高校人才引进培养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发挥高层次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与效益[1]。
二、地方高校人才引进与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人才引进与培养是大多数高校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这有助于推动学校提升科研能力、教学质量及核心竞争力。地方高校陆续制订了适合本校的人才引进与管理工作办法,但在具体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盲目引进人才,缺乏系统化的科学规划
东北振兴亟须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但部分地方高校盲目地急于引进人才,没有充分调研,也未能深入了解学校现有的人才结构、学科建设方向,就开始大量招聘引进人才,造成学校引进的人才的专业领域与学校目前所需存在资源重叠或者较大偏差,使得优秀的人才没有人尽其才,对学科建设和学校长远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部分地方高校在制定人才引进规划时,缺乏对学校未来学校定位及学科发展建设的长远考虑,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及人才引进工作简单化片面化[2]。
(二)引进渠道单一,考核评价不完善
一些地方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习惯于通过媒体发布招聘信息或现场招聘等方式,被动简单地等着人才上门,特别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不适用于这种方式,在东北振兴发展的新阶段就要打破常规。此外,一些高校在人才引进中没有建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只单纯地看学历、论文、科研成果等,而忽视了师德师风表现、教书育人素养、学术发展潜能等方面的考察,导致高校未能对引进人才进行全面评估,到工作岗位后“水土不服”,不能或相当时间内不能胜任科研和教学工作需要[3]。
(三)只注重薪酬激励,忽视软环境建设
高校引进和留住人才的主要抓手是薪酬水平,为了激励引进人才,设置了比较优厚、针对性强的薪酬体系,最大限度地通过薪酬水平吸引人才来校。除了薪酬之外,多数人才到地方高校工作,十分关注所在城市给予人才的软环境,如能否更好地解决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地方高校与其所在城市之间的发展相互融合,密不可分。一些地方高校由于经费不足,加之地方行政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引进人才的生活保障服务有所欠缺,不能满足人才实际需求或者达不到引进时承诺的条件。
(四)“重引进,轻培养”问题突出
“重引进,轻培养”是地方高校人才引进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管理者们普遍认为人才引进之后,大功告成,对之后的培养束之高阁。一方面,高校在招聘录用各类人才时强调提供给应聘者的福利待遇、优厚政策等,而在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学校人事管理部门在服务上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投入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后期人才培养,如培训学习、长期规划、人文关怀等,人才无法与学校特色发展相融合,未能发挥引进人才的优势,引进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有待提升。
三、地方高校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对策建议
辽宁地方高校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在东北振兴背景下,这些问题亟待解决。通过树立科学人才引进观念,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创新方法拓宽引进渠道,建立健全引进评价制度;完善调整激励保障机制,创设地方特色政策环境;全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引进管理水平,为东北振兴发展提供高层次人力资源保障。
(一)树立科学人才引进观念,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
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为我国人才建设指明了方向[4]。辽宁要在东北振兴中展现更大的担当和作为,地方高校中的高层次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引进人才时,高校要树立科学的人才引进观,遵循工作原则,自觉规避人才引进风险。要按学校发展实际需要引进,而不是盲目引进造成人才浪费;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克服唯学历、唯论文数、唯科研成果;坚持量才定价,充分考虑引进投入与人才产出的关联性。
要统筹人才引进规划,从上到下做好顶层设计,提出学校发展中所需人才的学科分布、数量质量、梯队结构等方面的需求。一方面,要摸清现阶段高校人才基本情况。充分掌握学校现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明确引进人才的学科方向、学术成果等要求;另一方面,制定人才引进规划及其实施方案。学校党委要顶层设计制定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组织人事部门指导二级学院根据本院学科建设、科研发展、人才培养等实际需要,制定人才引进具体计划。
(二)创新方法拓宽引进渠道,建立健全引进评价制度
辽宁地方高校要逐步扩大人才引进渠道,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除在有影响的媒体和学校官媒发布招聘信息外,主动与国内外人才市场沟通交流,集中优势资源选择综合素质强的高层次人才来校,还要对在某一科研领域有特殊贡献的人才开通引进绿色通道。根据高层次人才的地缘结构,实行“亲情式”人才引进法,广泛动员全校教职员工全员招聘,对自己的亲朋好友、优秀校友进行说服和推荐工作,为学校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资源。制定人才引进奖励政策,无论是引进成败都给予一定奖励,激发全员参与人才引进工作中。
地方高校应建立完整、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人才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评价标准。改变以往引进人才只注重学历职称、科研成果等简单因素,对科研型、教学型、管理型等人才,重点考核指标及权重不同,实施对应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扩大考核评价主体,建立由学校多学科专家及校外专家组成的人才引进评价小组,创造公平公正的人才引进评价环境,把对引进人员的思想政治、师德师风考察放在首位,坚决把好引进人才的政治关、师德关、能力关。
(三)完善调整激励保障机制,创设地方特色政策环境
地方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有辽宁特色的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安置政策,具有差异化、本地化和竞争力,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地方高校。建设有辽宁本地特色的人才引进“硬”环境,即“筑巢引凤”,持续改善地方环境,努力建成宜居城市;打造有浓厚乡情的人才引进“软”环境,即满足人才对于亲情感召、家人陪伴的需求,引进人才回到地方,到地方高校工作;设计具有“比较优势”的人才引进政策内容,如高质量地解决配偶工作问题,子女九年一站式享受最优质的学校资源,为父母提供优质医疗资源等[5]。
地方高校对引进人才的生活进行人文关怀,提供有力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支持,建立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为导向的双向激励制度。一方面,合理确定人才薪酬标准,要建立人才特殊津贴制度、成果奖励制度,还要建立灵活的分配机制,如项目工资、协议工资、年薪制等。另一方面,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帮助解决人才在配套住房、医疗保障、家属就业安置、子女享有优质上学资源等现实需求,切实解决引进人才在生活及工作上的后顾之忧。
(四)全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引进管理水平
全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要制定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计划,“一人一策”个性化培养,做好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规划,积极培养科技攻关团队、专业骨干团队等,鼓励年轻高层次人才挑重担、挑大梁。做好引进人才的思想工作,通过老教授、博导及硕导的结对子帮扶,为人才在学校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释和疏导,关心关爱年轻人的成长发展,丰富引进人才的业余文化生活,让人才对学校有归属感。
不断提升高校人才引进管理水平。一是要组建管理团队。由学校组织人事部门建立专门的人才培养管理团队,制定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案,引导人才在学校科研及教学中发挥作用,妥善应对人才流失问题。二是要加强对人才的培训。高校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引进人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阶段性的培训,及时完善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真正发挥引进的人才比较优势。三是建立人才引进管理监督机制。规范人才引进的工作要求、招聘流程及审批程序,不断加强对引进人才规范管理,强化廉政教育,增强纪律意识,给人才提供展示才华平台[6]。
四、结语
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对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参与振兴发展的需求持续增加,破解地方高校引进、培养人才这一难题,探索人才引进和培养新路径、新模式势在必行。地方高校要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探索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开创高校人才工作新局面。地方高校在发展建设过程中,要格外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树立科学的人才引进观,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创新方法拓宽引进渠道,建立健全引进评价制度,完善引进人才的服务保障水平,不断优化人才引进与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