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基于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雷家枰村的调查研究
2024-05-30课题组
课题组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可实现“种、养、加”与“产、供、销”一体化,注重综合化和可持续发展,比传统农业更具活力和生命力。本文以湖北省利川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先进村“柏杨坝镇雷家坪村”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雷家坪村如何打通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来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总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经验,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
一、基层党组织推动农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构建有战斗力、凝聚力、充满组织活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动农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这充分体现在雷家坪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乡村成长为恩施州文明村的蝶变过程中。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雷家坪村逐步探索出“四融四力”党建模式(党建融合,凝聚组织合力;服务融合,提升承载能力;产业融合,强化发展动力;村企融合,激活治理效力),引领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
雷家坪村提出“将党建建立在产业链上”,注重将党组织建设有效嵌入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中。从基层党组织的结构来看,雷家坪村注重完善组织体系,目前有3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74名党员。村支两委成员年龄结构注重老中青搭配,其中,60岁年龄段1名、50岁年龄段3名、30岁年龄段2名、20岁年龄段1名,村党总支书记兼村主任是34岁的退役军人,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从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雷家坪村“四融四力”党建模式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全面推动了农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一是注重编制村庄发展规划。镇、村党组织书记亲自抓,充分发挥党员的“关键少数”作用,以党组织建设为切入点,编制了雷家坪村园区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5-10年发展规划),初步建成“一园一厅五区”的标准化园区。二是注重“党旗红引领园区红”。村党支部为切实增强雷家坪村产业园区两新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加快“党旗红引领园区红”党建示范点建设。在企业党员中开展“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行动,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为园区企业提供融资、信息、运营等服务。通过抓好园区党建、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深入推进“安业”行动,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村企共建”的乡村振兴之路。三是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四个一”双向工作制度。村支两委以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实行一名党员带领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组、联系一家重点企业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落实一个企业组建一支志愿服务队、联系一个院落村民每月开展一项志愿服务活动。同时,组织党员大力开展普法、农业技术培训、关爱弱势群体、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通过双向工作制度,激活了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和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民风淳朴、乡风文明的浓厚氛围基本形成。四是搭建村企服务平台,提高工作效率。雷家坪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设立党员示范岗30个,成立红白理事会,搭建实话实说平台,收集民情民意、企情企意,坚守平安稳定底线不破,畅通基层治理渠道。
二、围绕农村农民农业实际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雷家坪村能够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并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在于村两委能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引进和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企业,建成与农村生态环境相匹配的产业园区,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雷家坪村地理位置比较好,位于柏杨坝镇南面,距利川市城区15公里、距利万高速齐岳山出口3公里,318国道和249省道在此交汇。该村现有耕地5800亩、林地15710亩,劳动力人口1400多名。雷家坪村具有较好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基础:一是农村交通比较方便,适宜发展小微型企业;二是耕地丰富,具有传统农业优势,适宜发展与农产品有关的产业;三是森林覆盖率比较高,生态环境好,能够吸引生态型企业,适宜发展生态经济;四是人力资源比较丰富,能够为农业型企业提供基本人力资源,促进农民就地就业。
现阶段,雷家坪村党组织正在带领全体村民共同打造利川市绿色种养循环产业园,把雷家坪的生态循环产业蛋糕做大做强,争创“两山”实践基地。一是利用农村地形地貌打造生态型生产生活环境。雷家坪村实施增绿添绿工程,积极补绿10000平方米,建设园区观光游步道5公里,完成村内庭院改造200户。雷家坪村8个村民小组已硬化组级公路20公里,全村通入户路硬化率达85%以上;建成蓄水量13000立方米集中供水一处,分散供水50处,自来水全覆盖全村所有农户;建成信号基站2个,实现网络通畅全覆盖;318国道249省道沿线已接通天然气,覆盖318户。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为雷家坪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为该村争创州级“两山”理论创新实践基地及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持续转化提供了坚实基础。二是探索发展生态型产业,实现生态型生活与生态型生产相结合。雷家坪村根据传统农业发展状况不断优化种养结构,实现种养与加工之间的循环利用。目前种植特色蔬菜500亩、中药材300亩、水果200亩,成为雷家坪村的主打种植产品。同时,雷家坪村的畜牧产业也日益发展壮大,在利川市怀山牧业有限公司、利川市众旺家禽专业合作社、利川市焕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及湖北守源环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带领下,村民积极发展现代种养业,找到了发家致富的新路子。有20余户村民参与了规模养殖,每户每年增收8万元;企业解决雷家坪村劳动力及就近务工人数达300余人,人均每月工资3000元以上。村民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将企业生产与日常家庭生活衔接起来,提高了农村就业人员的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
三、以农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为核心构建乡村产业体系
农村与城市相比,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生态保护功能,农村最大的优势也在于生态环境,因此,农村产业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同时,随着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此,农村不仅要发展产业,而且这种产业发展必须符合农村农民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构建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推动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化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要求与具体措施,也是满足农村居民对良好生产生活秩序与生活环境要求的主要途径。
农村产业发展需要围绕生态循环这个中心环节来布局产业发展和引进企业。雷家坪村在引进与发展企业时,注重企业资源互补、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关系紧密,使各个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废料能循环利用。从雷家坪村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全村大小企业50余家,其中畜牧业10家、种植业8家、农产品加工业10家、家具企业3家、门窗4家、民宿5家、其他行业10家、高新企业1家。从企业分类来看,农业性质的企业占比超过一半,具有优势地位,而工矿性质的企业极少。其中,怀山养牛是恩施州最大肉牛养殖场、守源环能是全州最大有机肥加工厂、焕然蛋鸡是全州的最大现代化蛋鸡养殖场,全州首个牛羊定点屠宰场即将竣工投用,全州首个活禽定点屠宰场正在加紧建设。目前,雷家坪村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已初具规模,全村基本形成种植基地规模化、养殖业规范化、加工业现代化的良好产业基础。雷家坪村在产业布局方面初步形成了与农村、农民、农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多元化、以生态循环农业为核心的乡村产业体系。
这个产业体系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种养业”的生态循环产业链。在产业链中,将农业种植(玉米、水稻、蔬菜等)、农业养殖(牛、猪、鸡、鸭等)与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生物饲料、有机肥、农作物生物质颗粒原材料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粗加工与精加工互补、种养互补、农企互补,走创新发展之路,共同推进乡村振兴。二是通过构建生态循环产业链确保生态环保收益。雷家坪村的产业体系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产业,实现农业生态的循环生产与循环利用。在种植端产生的秸秆、玉米壳等都被企业回收加工成生物饲料或者生物颗粒原材料,最后再回到种植端,使传统农业中废弃的或者用于农村家庭能源的副产品成为工业生产原料;同样,养殖业也实现了循环利用。这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而且养殖中的牲畜粪便成为种植业中的有机肥。生态循环产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使用价值,而且增加了农户收入。三是多元化的产业直接对接农村农民农业的需要。除了基于种养业的加工产业外,还通过大力发展其他产业来对接乡村实际需要,如,家具、门窗、民宿等企业,其产品能够满足乡村居民需求。这种多元化的产业布局有利于形成满足农村农业农民实际需要的产业体系,多元化地增加农户收入和就业渠道。
四、围绕农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双向发力
农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发展企业,而实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是要有基于农业的生态型企业。企业的引进与发展需要同时满足农业与生态这两个条件,而这两个条件的满足需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抄照搬、不能盲目引进企业。引进的企业需要符合当地农村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要求,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给所在农村带来经济上的收益;企业所在农村需要为企业的生产运行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制度环境,二者之间的纽带是农村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选择。企业愿意入驻所在乡村,而所在乡村愿意企业入驻,形成企业与乡村之间的互助局面,达到乡村、企业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实现农村地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使得现代生态农业的内涵特征和实践模式与传统生态农业模式有显著不同。这决定了相对偏远、相对落后的雷家坪村在发展和引进企业时面临着双重考量,既要依靠发展农村生态循环农业来实现乡村振兴,又要通过农产品生态循环开发与利用来衔接企业、乡村与自然,实现村企互助、互利共赢。沿着这一核心思路,雷家坪村两委非常注重建立企业与乡村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发力实现乡村振兴。
一是企业帮助乡村。目前,雷家坪村产业园核心区面积达到1988亩,入驻企业50家,带动村民就业308人,带来的村级经济收入达到60万元。企业招聘当地农民,确定合理工资水平;同时,企业建立产业链零工驿站,在村公益事业建设、困难村民等方面进行帮扶,每个重点企业帮扶5名以上困难村民、解决10名以上村民就近务工。如,怀山牧业从肉牛品种改良、肉牛标准化饲养管理、饲草料加工调制、肉牛疫病防控等方面对村民进行指导,帮助村民发展养殖;玉峰食品加工厂就地发展优质糯玉米种植基地5000亩,吸纳就近村民务工70余人。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村的产业收入与劳务收入,雷家坪村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此外,37家企业还建立了文明实践延伸点,着力在资源嫁接、劳动力转移、技术指导上下功夫,让百姓共享新时代文明实践成果。企业主动出资完善村级服务平台和奖励机制,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和村级典型评选,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通过企业帮助村民,企业获得了劳动力,更重要的是使村民依靠企业发展获得了更多更高的收益,从而将外来企业当成村民自己的企业,拉近了村企之间的感情,村民愿意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和更多的支持。
二是乡村帮助企业。近年来,雷家坪村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建在产业链上,形成了“产业发展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新局面。为了给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村两委创新“四个一”服务机制,即一名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加一支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联系一家重点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在产业链上,组建了“雷厉风行”志愿服务队,把支持企业发展、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纳入加分范围。2022年,雷家坪村遭遇暴雨袭击,实践站站长、志愿服务队队长谭航与本村50多名志愿者自愿赴企抢险,挽救企业损失1000余万元。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组主动作为,积极调研走访、征求意见,了解企业所求所需,积极为企业纾困解难。村里举债60万元修建一条长2公里、宽8米的产业路,既方便村民、企业出行,又为以后招商引资、企业落地奠定基础。只要有企业落地,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全力以赴做好土地流转及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工作。雷家坪村在建设省级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奋力打造“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征程中,与企业双向奔赴、携手共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三是村企共建。目前雷家坪村与入驻企业共建企业有4家,通过共建企业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进一步密切了村企之间的关系。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通过村企互助与文明实践延伸,这个偏远山村成为企业的“香饽饽”。
五、贯通关键环节全面推动农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雷家坪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得益于五个关键环节:一是组建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组织力、领导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形成了“基层组织-企业-村民”的互通互融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共享共赢,通过党建引领来实现乡村振兴及其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够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围绕本地农村农民农业的实情,引进和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兼顾的企业,推动农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三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与企业、村民抓住生态循环这个核心要素,将“两山论”落在实处,以农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为核心构建起乡村产业体系;四是在产业体系中构建起“企业-村民-生态”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通过村企互助形成良好关系,围绕农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双向发力,从而使企业离不开乡村、离不开生态,而村民也离不开企业、离不开生态,三者之间的融合发展适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五是基层党委政府的领导与指导有利于农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规律,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既积极作为又合理作为,从而为农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保驾护航。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农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逻辑链。
这个完整的逻辑链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乡村振兴成效。一是推动了产业兴旺。产业布局与企业发展均建立在生态保护与生态循环的基础上,引进企业与村民自办企业、村集体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都实现了发展,保障了企业利益、农村利益和生态环境,形成“企业-村民-生态”融合发展模式。二是推动了乡风文明。通过党建引领与村企互助,形成了“党组织-企业-村民”融合发展模式,同时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及其志愿服务,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共建共享共治,提高了村民文明生活素质与企业文明生产素质。三是基层治理更有成效。企业落地见效、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让村民真切感受到高质量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村民对企业与党组织的发展寄予厚望并大力支持。一方面,基层党委政府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村两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由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能够得到快速有效地解决,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充满预期。让企业在良好的营商环境中快速发展,反过来企业发展又助推村民增收,同时链接群众发展产业、丰富文化生活。多方面文明实践的拓展深化,让基层党组织、企业、村民之间产生了良性互动,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