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里古城:江南遗风韵味浓
2024-05-29覃淋杨宇峰
覃淋 杨宇峰
隆里古城位于錦屏县西南边陲,是明代“调北征南、调北填南”“屯田戍边”的产物。明朝初期,360余名来自中原和江南九省的军人受命屯垦戍边于隆里,从此其后裔世代为兵,固守在这片土地上,经过历史演变形成了一个以汉人为主的集军事防御、村落于一体的古城镇。
中原遗韵 江南遗风
沿着石板路从古色古香的清阳门而入,步行十余米就来到隆里古城。青砖白墙、兽脊灰瓦的徽派建筑鳞次栉比、翘脚凌空、风铃叮当作响的古城楼巍峨矗立,龙标书院、千户所、城隍庙、蜈蚣街、平水桥、状元祠、状元桥……一步一景,景景动人,仿佛穿越到了600多年前的明朝。
古城不大,最为出名的要属龙标书院。走进书院的民族文化活动室,“花脸龙”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泽瑞正在教游客如何画花脸。“‘花脸龙、唱汉戏、迎故事是隆里汉文化的三大瑰宝,其中,尤以花脸龙最具特色。舞龙者无论男女老少,皆画花脸,旦、末、净、丑皆有,所舞之龙也因此被称为‘花脸龙”。王泽瑞说,文化是古城的灵魂,为了将民族文化瑰宝传承下去,活动室每年都会举办暑期教学班,让古城的孩子和一些外面的孩子一起学画花脸。
江南遗风,浸润着杉乡大地。600多年时光飞逝,隆里遗世独立,古城居民依然沿袭着从先祖那里继承下来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世代守望传统村落文化之根,历经岁月,不改本色。
“关西第”“科甲第”“耕读第”……在古城街道两旁的民居匾额上刻着不同的名称。这是隆里门第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一种体现,隆里的大多数姓氏都有代称,有的打郡望(代表姓氏的发祥地),有的打名望(以本姓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别号作代称),有的打家风、门风。目的都是为了彰显门第,训导子孙,这是中原文化的余韵遗风。为了让后人不忘先祖,隆里人就将家族中有名望的人的称谓或自己的祖籍等写在门楣上,这种带有寻根色彩的汉文化遗风,在当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民族融合 和谐共生
隆里古城历史悠久,文化故事和文物遗迹中,交织着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发展脉络。
行走在隆里古城的大街小巷,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痕迹,在路旁古老的建筑物中零星浮现。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久居贵州的苗、侗等民族大多会选择建吊脚楼,以隔绝湿气等。来自外来的汉族军属按理是不会建设吊脚楼的,但是我们在隆里古城中又看到这样的建筑,这便是各族群众相互理解相互交融的明证之一。
这里汉族同胞和少数民族同胞和谐相处,“我们家祖上是汉族人,随着定居日久,与周边的少数民族群众交往渐多,感情日益深厚。如今,隆里古城已经是多民族聚居了。”隆里所村村民胡坤涛说道,他的母亲、妻子、儿媳均是少数民族。
在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你能够感受到中原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彼此交融,彼此启迪。
如今,“文化+旅游”正成为隆里发展的名片。游客们来到这里可以走街串巷感受古城神韵,探寻了解古城的历史渊源,抚摸触碰古城的文化痕迹;观看非遗“花脸龙”狂欢表演,体验“画花脸”,品读诗书古籍……
600多年前,明朝军士和他们的家眷在这里屯垦戍边,镇守边城。
600多年后,隆里古城滋养着一代居民,生态宜居,富足安乐。(责任编辑/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