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法兰西军事博物馆系列之十四公民士兵时代(1789~1804年)
2024-05-29陈传生张翼
陈传生 张翼
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至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历时15年。期间经历了大革命终结路易十六波旁王朝统治(1789~1792年)、第一共和国国民公会时期(1792~1795年)、第一共和国都政府时期(1795~1799年)、第一共和国执政府时期(1799~1804年)。激烈的社会革命和持续不断的战争,必然引起军队的深刻变革。法兰西军事博物馆将这一时期的军事历史称为“公民士兵时代”(L'èredescitoyens-soldats)。
巴士底狱模型,约1775 ~ 1800 年
攻克巴士底狱纪念碑,1789 年
从国王的军队到国家军队(1789~1792年)
攻克巴士底狱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以解救政府财政危机和社会危机。第三等级代表则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改革。至6月底,议会革命似乎取得胜利。但实际上,国王并没有屈服,他将军队集中到凡尔赛宫和巴黎周围,随之社会上各种谣言四起。对于巴黎民众来说,这是“贵族阴谋”(complotaristocratique)的证明。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武装镇压,人们开始四处寻找武器武装自己。7月14日上午,巴黎市民数千人冲进皇家荣军院,夺取步枪3.2万支、大炮12门,之后涌向巴士底狱。巴士底狱是一座建于中世纪的军事要塞,后来改为关押政治犯的皇家监狱。这里还设有军火库,就在几天前,荣军院指挥官出于安全考虑,将原本存放在荣军院的弹药转移到这里。巴黎市民与守护巴士底狱的军人展开激烈战斗,终于在当天下午3时许攻克了这座象征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堡垒,法国大革命从此揭开序幕。
组建国民卫队
1789年7月,巴黎国民议会决定组建一支4.8万人的民兵组织,其成员佩戴红蓝两色(代表巴黎)徽章,以区别于国王的皇家军队和其他组织。7月17日,巴黎国民议会正式将这支队伍命名为“国民卫队”(GardeNationale),曾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的拉法耶特侯爵为国民卫队总司令。此后不久,法国各大城市纷纷效仿巴黎做法,招募人员,组建起类似的武装组织。1790年6月12日国民议会发布国民卫队条例规定,其主要任务是维持国内法律秩序,必要时参加保护边界的行动。作为一支武装力量,它积极参与了1789~1796年的革命活动。
征召志愿兵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出逃失败被捕,加剧了法国人民对外国干涉的担心,也激化了欧洲君主对法国大革命的敌视。同年8月27日,奥地利和普鲁士发表共同反对法国大革命的《皮尔尼茨宣言》,声称准备武装干涉法国革命,以恢复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权,并呼吁欧洲其他君主国加入行动。在此情况下,法国国民议会一方面将已有的线列步兵团共计13万兵力调往边境,准备迎战;另一方面开始招募志愿者,组建新的国家军队。受大革命激发的爱国主义思潮影响,当年便有10万名志愿者应征入伍,组建了169个步兵营。次年,国民议会又下令征召20万志愿军,用以抵御外国军队的入侵。为确保征兵计划按期完成,还实施了诸如投票和抽签等强制性征兵措施,同时也给予志愿兵较为优厚的待遇。征兵令规定,此次征兵兵役期限只限于一次战役,军饷是早期线列步兵的两倍。这些平民士兵虽然不像之前的皇家步兵那么专业,但是在革命精神鼓舞下斗志昂扬,战斗力十足。
旧军队的分化组合
法國大革命爆发后,皇家军队与民间社会一样,也分化为革命的支持者和旧制度的捍卫者两派。士兵阶层大多支持革命,因参加革命俱乐部的活动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而出身贵族的军官们则大都站在革命的对立面。在1789~1792年之间,皇家军队虽然仍听从国王的命令,但议会逐渐获得了军队控制权,他们通过投票决定军费预算,确定武装力量规模,并宣誓效忠国家。当国王路易十六逃跑未遂被捕后,贵族军官们也纷纷弃职出走,军中的外籍军团或全部或部分移至国外。这样一来,逐渐形成了穿白色军装的皇家老兵与穿蓝色制服的志愿兵组合在一起的国家军队,至此“国王的士兵”已经转变为“公民士兵”。
巴黎国民卫队总司令拉法耶特侯爵(1757~1834年)雕像,作者让·安托万·乌东 (Jean-AntoineHoudon 1741 ~ 1828 年),1790 年
红蓝色国民卫队士兵服装,法国,约1792 ~ 1793 年
身穿白色军装的皇家军队老兵让·路易·德·洛桑坦子爵(Jean-Louis de Lostanges) 肖像画,约1789 ~ 1791 年。让于1768 年加入国王的军队,1780 年成为上尉,1791 年离开军队,该肖像反映了大革命时期老兵的服饰装备
领土保卫战(1792~1795年)
1792年4月,法國对奥地利及其盟国宣战。由于战争准备不足、指挥不力、军纪涣散等诸多原因,法军在战争开始阶段连遭挫败。8月,奥地利与普鲁士联军攻入法国,长驱直入进逼巴黎,法国陷入战火之中。9月20日,临时组织的法军凭借“保卫共和国”的高昂热情,在瓦尔密战役中出人意料地击败了训练有素的普鲁士军队,扭转了不利战局。1793年1月21日,法国国民公会以叛国罪为由,处死路易十六。这一行动激怒了欧洲几乎所有的君主。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那不勒斯王国以及德意志和意大利诸邦都加入了反法同盟,共和国再度面临危机。为了抵御反法联盟的入侵,革命党人对军队进行了重大改组,实行全国普遍征兵制,很快便集结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在1792~1795年间,法军获胜的著名战役有:瓦尔密战役(1792年9月20日)、热马普战役(1792年11月6日)、土伦战役(1793年9月~12月)、穆斯克龙战役(1794年4月28~29日)、沙勒罗瓦和弗勒鲁斯战役(1794年6月25~26日),这些胜利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
油画《穆斯克龙战役》描绘了1794年4月29日在法国东部城镇穆斯克龙(今比利时西部)法军与奥军激战的场面,此役法军以少胜多,打败了克莱法蒂伯爵率领的3倍于己的奥地利军队。
油画《沙勒罗瓦的围攻和战火》(SiègeetembrasementdeCharleroi),从一个很特别的角度展现沙勒罗瓦战役场景。沙勒罗瓦是一座位于弗兰德地区桑布尔河北岸、被反法联军占领的军事要塞。自1794年5月开始,让·巴蒂斯特·茹尔当(Jean-BaptisteJourdan)将军率领法军北方军团曾先后3次渡过桑布尔河对沙勒罗瓦发起围攻,由于该要塞临河而建,易守难攻,前两次围攻均无功而返。6月25日,法军发起更为猛烈的第三次围攻,沙勒罗瓦在激烈的炮声中燃起了大火,守城联军终于被迫缴械投降。这场胜利为法军于第二天(6月26日)展开的弗勒鲁斯战役全面获胜铺平了道路。此役备受世人瞩目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战斗中法军第一次使用了化学家盖顿·德·莫沃(GuytondeMorveau)研制的氢气热气球,用其在战场上空观察敌军兵力部署和各种动向,指引地面部队采取针对性攻击行动。这是历史上热气球在战争中的首次应用,化学家盖顿·德·莫沃也因此被认为是空战的鼻祖。据悉,这幅油画的作者路易·弗朗索瓦·勒热纳(LouisFran?oisLejeune,1775~1848年),当时是法国陆军地理专家团的成员,赋予画作更多纪实效果。他是在战斗结束几天后才抵达战场,其作品不是直接的见证,而是一种重建,一种对事件的解释。构图重点是飘在空中的热气球及与之有直接联系的近处人物动作和场景,而远处城镇燃烧的大火和那里发生的战斗作为背景,侧重突出了人类第一种飞行器——热气球在这次战役中首次用于军事的珍贵见证。
《 穆斯克龙战役》,布面油画,1839 年,作者查尔斯· 路易斯· 莫辛(1806 ~ 1862)。此役法军以少胜多,打败了3 倍于己的奥地利军队
《 沙勒罗瓦的围攻和战火》共和 2 年穑月 7日(1794 年6 月25 日),布面油画,作者路易·弗朗索瓦·勒热纳(1775 ~ 1848 年)。此役,首次将热气球用于战争
拉扎尔·卡诺将军(LazareCarnot,1753~1823年)是这一时期法国最重要的政治、军事人物之一,博物馆展出了他的一把装饰精美的佩剑。拉扎尔·卡诺既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数学家、物理学家,在公共安全委员会担任要职,监督军队重组,整饬军纪,通过大规模征兵创建了一支77万人的新军。1793~1794年之间法军取得的军事成功都与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关,因此也获得“胜利的组织者”的殊荣,是与法国卢福瓦侯爵齐名的军事天才。
博物馆展出了一批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军队使用的轻武器,其中数量最多的是M1777步枪和手枪。这些枪支是1777年参照火炮制造领域实行的“格里波瓦尔体系”,设计生产的标准型轻武器,其中包括步兵、骑兵、炮兵、水兵(又称船用)等不同兵种使用的不尽相同的标准型制式步枪和手枪。这些在旧制度时代制造的轻武器,其设计使用寿命为50年,因此在大革命战争期间一直被使用,也是战争初期法国军队武器的主要来源。但是在1793年大规模征兵后,随着法军武器需求急剧增加,公共安全委员会对原有的兵工厂人力物力重新组合,加快恢复了因战乱而停滞的武器生产,同时在巴黎等地增设了临时武器制造工厂,加快进行新武器生产。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强力推行法国著名枪械工匠奥诺雷·布朗(HonoréBlanc)发明的M1777枪支验证标准,确保枪支部件的可互换性,为武器大规模生产创造条件。在生产的武器中,还可以看到一些新的型号和款式。
拉扎尔·卡诺将军的佩剑、剑鞘和剑带,约1795年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武器: 1 M1777 重骑兵步枪,1790 ~ 1792 年,圣埃蒂安皇家兵工厂; 2M1777 骑兵手枪,1782 年,莫伯日皇家兵工厂; 3 M1777 炮兵步枪,1786 ~ 1788 年,圣埃蒂安皇家兵工厂; 4 M1777 龙骑兵步枪,1782 年,圣埃蒂安皇家兵工厂; 5 M1777 步兵步枪,莫伯日皇家兵工厂; 6 M1777 舰用步枪,1779 ~ 1790 年
对外征服战争(1796~1802年)
到1796年,第一次反法同盟中只有奧地利和英国还在反对法国,拿破仑·波拿巴将军率领军队开赴意大利半岛,与奥军展开决战。在为期一年半的时间里,他展示了惊人的军事天才,组织领导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战役,先后击败了撒丁岛军队和5支奥地利军队,征服了意大利北部,并迫使奥地利于1797年10月18日在坎波福尔米奥签署和平协议。胜利的法国吞并了意大利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界的大片土地。
然而,坎波福尔米奥协议并没有结束与英国的冲突。由于英国皇家海军在英吉利海峡的存在,使得法国人无法登陆英国。于是法国决定夺取苏伊士地峡,切断英国通向印度的道路,把埃及变为进一步东进的基地,遂组建东方军团出征埃及。1798年7月1日,拿破仑将军率领远征军抵达亚历山大港,之后进军开罗,很快便全面战胜了埃及马穆鲁克军队。
法国对埃及的征服促使奥地利联同英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再次联手,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迫使法国不得不放弃埃及,重返欧洲战场。1800年5月,拿破仑率领部队越过阿尔卑斯山,占领了米兰地区,并于6月14日在马伦戈战役中再次击败奥地利军队。1802年3月25日,英法两国在法国北部的亚眠缔结休战条约,该条约的签订也标志着持续10年的法国大革命战争结束。
M1777 枪支验证标准套件,法国,奥诺雷·布朗,1777 年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武器:1 M1786 轻骑兵步枪,巴黎临时兵工厂,1786 年;2 M1777 步兵步枪,圣埃蒂安皇家兵工厂,1792 年;3 M1763-1766 手枪,利伯维尔兵工厂,1796 ~ 1798 年;4 M1793 卡宾枪,凡尔赛兵工厂,1793 ~ 1799 年;5 M1793 步兵卡宾枪,凡尔赛兵工厂,1793 ~ 1800 年;6 霍奇将军的军刀,1793 年;7 骑兵军官军刀,约1793 ~ 1797 年;8 军校学员剑,1794 年;9 龙骑兵剑,1793 年;10 龙骑兵剑,1798 年
展品中,一件制作精细的浮雕地图,生动再现了1796年5月10日伦巴第洛迪之战主战场的真实场景。在洛迪战役中,拿破仑表现了高超的统帅才能和娴熟的指挥艺术,他大胆实施迂回机动战术,声东击西造成敌人过失,指挥法军在很短的时间里连续两次越过河流,击败奥军主力,从而占领了波河沿岸几乎所有地区,征服了大半个伦巴第。该浮雕地图是法国雕刻师马丁·博伊塔尔(MartinBoitard)在1802年受拿破仑委托,以艺术、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目的,按照历史本来面目设计制作的纪实性浮雕地图和战争情境模型,将战场地形地貌与众多人物及战斗场景完全融为一体,比例为1:144,完成时间为1804年。
展出的一件马穆鲁克骑兵的豪华马具,是1798年7月21日法军赢得金字塔战役的战利品,据说是法军总参谋部在战斗结束后献给拿破仑将军的。与金字塔战役相关的展品还有拿破仑在此役中使用的一个英制望远镜,拿破仑用它在战场上观察敌军动向以确定最佳战术,从而使法军3万名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击退了马穆鲁克精锐骑兵的冲锋。
与马伦戈战役相关的展品有拿破仑的帽子、制服及军刀和佩剑。其中一件制服是拿破仑在马伦戈战役中穿的少将装,上面带有两排金色纽扣和以橡叶为主要装饰图案的金色刺绣。
从共和国执政官到帝国皇帝
连绵不断的战争促进了法国军事力量的增长,军队逐渐与因内讧而被削弱的政治当局保持距离。政治当局无力支付部队薪水,甚至无法保证士兵最基本的衣食需求。残酷的现实使士兵们相信,只有军队才能击退反法盟军,保卫共和国;只有军队才能平息内乱,恢复国内秩序。在此情势下,拿破仑·波拿巴于共和8年雾月18日(公元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迫使督政辞职,组成执政府并担任第一执政官。1802年5月19日,拿破仑创设荣誉军团勋位,以奖励对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文武官员。同年8月4日,法兰西共和国颁布《共和十年宪法》,规定拿破仑终身执政法兰西共和国。1804年公民投票通过《共和十二年宪法》,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波拿巴成为“法国人的皇帝”,史称拿破仑一世。至此,共和国执政府灭亡,法兰西第一帝国成立。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一世在巴黎圣母院举行了盛大的拿破仑皇位加冕仪式。
拿破仑在埃及金字塔战役中使用的英制望远镜, 1798 ~ 1799 年
1796 年5 月10 日洛迪战役浮雕地图,比例1 :144,法国,约1804 年,作者马丁·博伊塔尔(1778 ~ 1822 年)
马穆鲁克骑兵的豪华马具,埃及,1798 年
拿破仑浮雕像,1798年,作者西蒙·路易·波佐(Simon-louis Boizot)
拿破仑的帽子,1799 ~ 1804 年, 巴黎,布帕尔制帽店制
拿破仑在法国马伦戈战役中穿的少将服,约1798 ~ 1800 年
自上至下分别为:拿破仑的军刀,约1800 年,瑞士,斯德哥尔摩;拿破仑的军刀,约1800 年,凡尔赛兵工厂;拿破仑的剑,约1800 年
拿破仑本人获得荣誉军团“特等-大团长勋位”(GrandMa?tre)和唯一的金质大链章项圈。这个大链章项圈由巴黎著名金匠马丁·杰罗姆·比尔奈(Biennais,Martin-Guillaume1764~1843年)设计制作,项圈上排列了16个奖章和16只鹰,以及字母“N”和皇冠,代表被授予者拿破仑·波拿巴及其所获得的16项学科成就。大项圈下面悬挂的是荣誉军团最高等级的勋章。勋章形状为末端带分叉的“马耳他五星”形,上面施以白色珐琅,五星的10个尖端为金色小球,星形外围环绕着橡叶花环,上面施以半透明的绿色珐琅。勋章中部饰有拿破仑头像和环绕排列的铭文“NAPOLEONEMPDESFRANCAIS”(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勋章背面正中图案为代表法兰西王国的雄鹰,雄鹰外围的铭文为“HONNEURETPATRIE”(荣誉与祖国)。与金质大链章项圈一同展出的还有1805年颁发的另外3种荣誉勋章。
拿破仑一世的勋章:1 金质大链章项圈,约1807 年;2 荣誉军团军官勋章,约1805 年;3 荣誉军团鹰徽十字勋章,约1805 年;4 铁十字勋章,1805 年
《 御座上的拿破仑一世》,布面油画,法国 ,1806 年, 画幅163cm×260cm,作者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8 ~ 1867 年)
博物馆收藏的油画《御座上的拿破仑一世》,作于1806年,出自年輕画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Ingres,1788~1867年)之手,细致刻画了拿破仑一世在加冕仪式上英姿勃发的形象。拿破仑身穿紫色天鹅绒外套,上面饰有金色的蜜蜂(蜜蜂和鹰为法兰西帝国的标志);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正面姿势,让人联想到希腊众神之王宙斯;头顶金色的月桂花环,让人联想起古罗马将军们的胜利;右手拿着查理五世的圣物,左手握着“圣路易国王的正义之手”,身边放着一把查理曼大帝佩剑,这些物件象征着法兰西最高权力的历史传承。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