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自然保护地现状特征及其体系重构规划策略

2024-05-29吴亮王瑛董草杨霞马山俊曾双贝谭秀梅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8期
关键词:规划策略国家公园云南省

吴亮 王瑛 董草 杨霞 马山俊 曾双贝 谭秀梅

摘要 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有序开展省域和全国2个层级的自然保护地归并整合及体系规划,以云南省域自然保护地数量、面积及空间分布特征为客观基础,提出体系规划策略“完备制度、科学规划”。对云南省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及16个州市自然保护地资源进行数量和空间分布的梳理、归纳分析,从现象到本质凝练特征,提出体系重构规划策略。结果发现:全省11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由7个主管部门管理,分布于全省16个州市约377处,面积约55 277 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约14%。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数量、面积差异极大,以林业和住建行政主管部门为管理主体,分级和分级标准不确定。空间分布特征以“哀牢山—无量山”为界限,以西有创建国家公园等大型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以东则适合构建自然公园体系。一是以体系思维、系统完整性为重构逻辑。二是“哀牢山—无量山”以西的滇西、滇西南、滇西北是国家公园建设的关键区域。三是“哀牢山—无量山”以东的滇中、滇东、滇东南、滇东北等地则亟待完善自然公园体系。展望由地表覆盖类型、距道路遥远度、人口分布密度、距聚居点遥远度、生物物理自然度等维度识别云南省域最不被打扰的地理空间及客观存在的相对较荒的区域作为省域自然保护地扩容的备选资源。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保护地体系规划;规划策略;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 S759.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8-0100-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8.023

Study on the System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Strategy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in Yunnan Province

WU Liang1,WANG Ying1,DONG Cao2 et al

(1.Yunnan Arts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2.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Kunming, Yunnan 650222)

Abstrac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rotected areas requires scientific and orderly integration and system planning of protected areas at provincial and national levels.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uantity, area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in Yunnan Province, the system planning strategy “complete system and scientific planning” is proposed.The quantitativ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at all levels in Yunnan Province and 16 prefectures and cities were sorted out,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phenomenon to the essence, the characteristics were condensed, and the planning strategy of system reconstruction was proposed. It is found that 11 types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in the province are managed by 7 competent departments, distributed in 16 cities of the province about 377, covering an area of about 55 277 km2, accounting for about 14% of the provinces land area.The number and area of various types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vary greatly, with forestry and housing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s the main management bodie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are uncertain.

Key words Nature protected area;National parks;System planning;Planning strategy;Yunnan Province

我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18%,这是“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到2025年的主要目标指标之一[1]。在“解构与重构”提高管理效率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对相关自然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营机制,建立健全法律保障,强化监督管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

云南省素有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的美誉,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大省,云南省森林覆盖率从1949年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时的28.4%,到最新的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国森林资源报告(2014—2018)云南省森林覆盖率达55.04%[3]。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是集中的乔木与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云南省域国土大环境向好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和“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国家战略[4]是重大的系统工程,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现状自然保护地资源的调查研究与特征分析,有序开展自然保护地归并整合及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建设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单个自然保护地的管理制度,实现自然保护地多目标多功能。截至2022年,云南省共有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沙漠石漠公园、矿山公园、水利风景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11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合计370余处,面积约5.5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约14%。全面调研分析云南省自然保护地现状资源特征,是归并整合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自然公园为补充的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本底调查与评估是力争全省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提升至全国平均水平18%,优化其结构的重要基础工作和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的前提。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数据梳理归纳与分析

近年来,云南省林草主管部门、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对全省16个州市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的范围面积、所属行政区域、原主管机构、设立批准文件及时间等完成了本底基础调查,研究数据根据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云南省自然保护地年报》[5]、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著的《云南省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6],对云南省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资源、16个州市自然保护地资源分布进行梳理和归纳分析。因为本底调查工作仍在持续数据完善中,数据视为接近现状事实的不完全统计数据。

1.2 ArcGIS技术数据分析 识别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核密度。

2 云南省各类自然保护地资源及管理特征

2.1 数量特征

2.1.1 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数量、面积差异极大。

云南省11种自然保护地类型中数量最多、合计面积最大的是自然保护区,全省有166处,合计面积28 650 km2;其次是风景名胜区,全省有66处,合计面积19 676 km2。自然保护地与风景名胜区的数量合计232处,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数的61.5%,二者面积合计48 326 km2,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87.4%,是名副其实的“两大”类型自然保护地。从数量和面积关系进一步可测算出云南省各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平均面积也大于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其他9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其余9类数量合计145处,占总数的38.5%,面积合计6 951 km2,占总面积的12.6%(图1)。从数量和面积结构分析,云南省自然保护地现状是典型的以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两大自然保护地为主体,以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石漠公园、矿山公园、水利风景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国家公园9类自然保护地为补充的不对等、差异极大的二元结构。

2.1.2 以林业和住建行政主管部门为管理主体。

从管理主体来看,全省166处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自然保护地面积总数量的50%以上,这166处自然保护区原主管机构涉及林业、环保、农业、国土、住建、旅发委、水利共7个省市县的行政主管部门,其中林业部门管理1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35处省级、47处州市级、32处县市区级自然保护区,合计131处。其余35处自然保护区分别为环保部门管理10处,农业部门管理14处,国土部门管理4处,住建部门管理3处,旅发委管理1处,水利部门管理3处。林业主管的131处自然保护区数量占比为78.9%,面积合计约2.7万km2,占全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94.0%。从上述自然保护区原归属的行政主管部门来看,以林业主管为主,其他6个部门占比很小。

云南省林业部门管理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石漠公园这4类自然保护地以及绝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合计213处30 034 km2;住建部门管理风景名胜区和3处自然保护区合计69处19 715 km2;国土部门管理的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以及4处自然保护区合计18处 3 055 km2;水利部门管理的水利风景区和3处自然保护区合计26处 600 km2;农业部门管理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及14处自然保护区合计40处 465 km2;环保部门管理的10处自然保护地合计1 380 km2;旅发委管理的1处自然保护区28 km2。林业、住建、国土是序列前3的管理部门,从自然保护地的数量和面积分布特征来看是典型的以林业和住建行政主管部门为管理主体(图2)。

2.2 分级或分级标准不确定

云南全省11类自然保护地中有6种类型设置了不同分级,但所分級别数量并不相同,另外5种类型自然保护地未分级,都统称为国家级。全省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省级、州市级、县市区级4级;森林公园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州市/县区级3级;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分为国家级和省级2级;沙漠石漠公园、矿山公园、水利风景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等未分级,称为国家级。

分级或不分级、等级数量、各等级自然保护地数量和面积以及分级标准并不是为了分级而分级,分级是为了强调和明确重要生态系统生态空间或人文景观资源的不同程度保护,分类和分级是为了有效实现差别化科学管理。自然保护地空间交叉重叠,原管理部门的“九龙治水”[7-9],分级或分级标准不确定、不统一,无疑导致管理低效能,也因此在省域自然保护地资源特征分析时对管理部门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将自然保护地资源导向有效保护管理与永续利用。

2.3 各类型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

2.3.1 滇西北三大山系孕育形成云南全省规模最大的自然保护地区域。

6 500万年前,印度板块自南向北与欧亚板块猛烈碰撞,青藏高原被剧烈抬升,并向东西两端释放压力。在东端,其遭到扬子板块的顽强抵抗“短兵相接”之处,大地互相挤压、紧缩,形成大规模的褶皱与断裂。这些褶皱便是今天横断山的雏形,横断七脉呈南北方向延伸,包括伯舒拉岭—高黎贡山、他念他翁山—怒山、宁静山(芒康山)—云岭、沙鲁里山脉、大雪山脉、邛崃山脉、岷山山脉[10]。滇西北的高黎贡山、怒山、云岭三大山脉源自青藏高原横断山系,随着海拔上升,大气层的水汽凝结形成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强冷空气和水湿气流被大山阻隔,峡谷间形成了独龙江、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滇西北山山水水及其形成多样的气候区域,精彩的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就在这里,全省面积规模最大的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在这里,分别是面积约4 055 km2森林生态保护类的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面积约2 821 km2野生动物保护类的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前者主要保护对象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羚牛、白眉长臂猿、多种兰科植物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后者保护对象为滇金丝猴及其栖息的多种冷杉属树种为优势的温寒性针叶林生态系统。

2.3.2 “哀牢山—无量山”是全省不同规模量级自然保护地的天然分界线。

脱胎于云岭山脉的“哀牢山—无量山”延绵几百公里,是云南全省自然保护地不同规模量级的划分线。面积规模较大的自然保护地多分布在“哀牢山—无量山”以西,滇西北、滇西、滇西南的单个自然保护地面积规模大、延绵地域广、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完整度高,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大型自然保护地为主,也是国家公园布点的重点区域。根据2022年1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之一纳入国家公园体系,总面积约110万km2,占陆域面积10.3%,实现保护规模世界最大,保护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众多大尺度的生态廊道及国际候鸟迁飞、鲸豚类洄游、兽类跨境迁徙的关键区域,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的49处国家公园中,云南省有4处,分别为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亚洲象国家公园、高黎贡山国家公园、哀牢山—无量山国家公园,均在“哀牢山—无量山”及以西的区域。而“哀牢山—无量山”以东则分布着数量多、规模较小的各类自然保护地,这种现状分布特征符合省域自然资源本底,适合各种类型自然公园的构建。

2.3.3 自然保护地沿国界线分布显著,但境内省域交界区域分布薄弱。

云南省现状自然保护地沿国界线分布显著,而境内省域交界区域自然保护地分布相对薄弱。历史上各朝各代各诸侯王国确立疆土边界时,往往选择易守难攻险峻地势作为划界,这就使得现在的国界、境内各省交界处往往形成曲曲折折的不规则边界线,同时交界区域往往兼具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具有划定自然保护地的天然优势。然而,云南省与四川、贵州、广西绵长的省域边界周围却仅零星分布着小规模自然保护地,这一现象与我国经济学中公共物品规模效应和边界理论契合,即行政交界尤其是省交界处的地区经济发展普遍比较落后[11]。“科学发展观”改善了典型的跨区域外部性问题,但省界处的资源整合等问题并未完全解决,诸如该类沿地域边界或跨区域的自然保护地设置与管理等跨区域外部性问题可以通过跨区域的共同上级来协调。

3 云南省16州市自然保护地建成特征

3.1 各州市自然保护地数量和面积分布差异大

全省16个州市均有自然保护地分布,但其空间分布极为不均(图3)。有些州市土地面积50%是自然保护地分布,也有些州市不到10%;有些州市自然保护地面积超过1万km2,有些州市却仅有1 000 km2;人均自然保护地面积高则25 920 m2低则仅263 m2。16个州市行政边界范围内现状自然保护地面积最大的3个州市是迪庆州100.44万hm2,怒江州66.30万hm2,西双版纳州54.79万hm2,分别占相应州市土地面积的43.29%、45.10%、28.69%,也是全省范围内自然保护地占各州市土地面积比例较高的州市,而从自然保护地数量来看,迪庆州和怒江州均仅有7处,西双版纳为14处(图3~5)。各州市若同时满足自然保护地面积大,占相应行政边界范围内土地面积比重大,自然保护地数量少3个特点,则基本可以确定每一处自然保护地面积大,保护的生态系统、物种、地貌等资源相对完整。从管理方面来说也不是归并整合的难点,而是优化管理制度、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管理的重点。与之相反的是,自然保护地数量多、面积少,且占相应州市土地面积比例小的州市,如普洱市41处,自然保护地合计面积24.61万hm2,虽然面积不算小,接近德宏州自然保护地面积的2倍,但普洱市土地面积是云南省16个州市中最大,因此普洱市现状自然保護地面积仅占其土地面积的5.47%,成为全省16州市中自然保护地数量前3名,面积排第10,是占其土地面积比例最小的州。州市行政范围内自然保护地数量多,合计面积占其土地面积比例小的州市应成为省域内自然保护地归并整合的重点。通过对各州市自然保护地的数量、面积、占土地面积比例、人均自然保护地面积等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应厘清全省自然保护地归并整合的重点和路径。

全省现状自然保护地数量最多的是大理州,有47处自然保护地在大理州域内,而全省现状自然保护地最少的是迪庆州,仅6处。但从面积来看,迪庆州自然保护地面积10 044 km2,位居云南省首位,而数量最多的大理州自然保护地面积仅为迪庆州的40%,位列全省第4。

数量的差异可能造成2方面问题:一是州域内自然保护地数量多,但总面积不大,如大理州47处自然保护地面积合计4 058 km2,自然保护地的平均面积仅86 km2,可能存在生境的破碎。对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地生态质量来说,面积的大小说明自然保护地大小是否满足维持主要保护对象生态安全所需的最小或最适面积,或主要种群因数量增长所需的潜在活动空间。自然保护地面积均值为86 km2,属于中小规模的自然保护区或中等规模的风景名胜区。就全省范围来看,现状377处自然保护地55 277 km2,面积中间值约为147 km2,全省自然保护地面积中间值比大理州的高出71%,可见,大理州的自然保护地数量结构有待优化。二是任何州市行政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地如果数量多且面积小,极可能导致管理成本增加而保护效率不理想,实行“一个保护地、一块牌子、一套班子”还会导致行政管理机构内部协同工作效率的降低。从自然保护地管理方面考虑,也说明了类似于大理州自然保护地数量多、总面积不大、面积中间值偏小的现状,对其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结构调整是归并整合的重点。

全省16个州市自然保护地现状377处,总面积55 277 km2,数量中位数为23处,面积中位数为3 455 km2,各州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第一类是自然保护地数量少、面积大,如迪庆州、怒江州、西双版纳州等,这些州市在全省自然保护地归并整合中不用过多调整,在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中应作为国家公园等大型自然保护地的重点布局对象。

第二類是自然保护地数量多,总面积却不大,如红河州、大理州、普洱市、楚雄市、玉溪市、文山州、曲靖市等。这些州市自然保护地需要提升保护效能和管理效率,应列为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归并整合、调整的重点。

第三类是数量和面积比较协调的州市,如昆明市、临沧市等,这些州市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调整重点不是数量结构,而在于空间结构的优化。

3.2 自然保护地土地面积占比差异大

全省16个州市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各州域(市域)土地面积比值差距大,其中13个州市的自然保护地结构比例低于18%(图5)。怒江州、迪庆州、西双版纳州自然保护地面积大,且占各州域土地面积的比重大,分别为45.10%、43.29%、28.69%。有7个州市的自然保护地结构比在10%~15%,有6个州市低于10%,这13个州市与2025年要达到的平均水平18%的自然保护地结构建设目标还有一段差距。总体来看,怒江、迪庆、西双版纳为全省自然保护地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云南省财政主管部门根据《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12]测算转移支付应补助额时,对上述3个州采取合适的公平倾向政策及措施,而普洱市、文山州、昭通市、保山市、红河州、楚雄州等州市有新增自然保护地的潜力,从这个角度分析,全省自然保护地结构比达到18%是有基础、有空间的。

3.3 全省16个州市呈3个梯度

滇西4州的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近50%,具有创建国家公园等大型自然保护地的优良基础。迪庆州、怒江州、西双版纳州和大理州的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47.42%,即全省近50%的自然保护地在滇西4州,而这4个州的地理位置从滇西北到滇西到滇西南,自然保护地呈南北走向的连绵之势。

16个州市的自然保护地占各州市域土地面积比例可分为3个梯度。第1梯度:怒江州域内45.10%土地是自然保护地,迪庆为43.29%,西双版纳为28.69%。

第2梯度:丽江、玉溪、大理、临沧、曲靖、昆明、德宏7州市,其自然保护地占比为10%~16%。

第3梯度的占比小于10%,楚雄、保山、红河、昭通、文山、普洱6州市的自然保护地占土地面积比例小,应作为云南自然保护地总量提升的重点州市。  滇西6州创建国家公园基础良好(图6)。

4 云南省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策略

4.1 以体系思维、系统完整性为重构逻辑

省域自然保护地建设的路径为去重—归并—整合—补充—廊道/交通—优化空间格局(图7)。

在该过程中,归并重点有大理州、红河州、普洱市等自然保护地数量多但面积不大的州市。需要补充自然保护地的州市有普洱市、文山州、保山市、红河州等,这些州市主要自然保护地面积小或者在土地面积占比小。

4.2 “哀牢山—无量山”以西是国家公园建设的关键区域

“哀牢山—无量山”以西地区滇西北、滇西南、滇西宜发展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大型自然保护地。建立国家公园等大型自然保护地条件较好的州市是迪庆州、怒江州、大理州、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保山市6州市。前4个州市是现状自然保护地基础条件好,对应三江并流区域,除了现状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可以扩容外,还可以创建他念他翁—怒山山脉国家公园、哀牢山—无量山国家公园。而保山市和普洱市则是现状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尚小,同时都具备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资源,特别是普洱市的土地面积位列全省第一,自然保护地面积结构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基于客观的本底资源特征提升普洱市和保山市的自然保护地面积,将其分别归并纳入原有的自然保护地,整合并优化高黎贡山国家公园、热带雨林亚洲象国家公园。

4.3 “哀牢山—无量山”以东则亟待完善自然公园体系

“哀牢山—无量山”以东的滇中、滇东、滇东南、滇东北等更适合各类型自然公园,或中等规模及以下的自然保护地。全省各类自然保护地现状空间分布特征清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滇西北三大山系区域最为集中;二是哀牢山—无量山成为分界线,该线以西自然保护地面积大,结构占比大,国家公园等大型自然保护地创建基础好;该线以东的自然保护地数量多,但每处面积较小,适合发展自然公园;三是自然保护地沿国界线分布显著,而在境内省域交界区域的分布相对薄弱。

数量众多的中小型自然保护地形成自然公园体系,是省域或国家生态网络和生态廊道、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应从自然公园保护的典型生态系统、景观特征、游憩服务类型等分类分级,形成良好的空间分布特征,能对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保护、科研、自然教育、游憩服务、文化多样性赓续和传承中实现补充作用。

4.4 监测地表覆盖变化,识别保护空缺区域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

全省各自然保护地之间交叉重叠情况较为突出,保护空缺明显存在[13-18],自然保护地面积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尽合理,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借鉴国内外荒野制图技术[18-21],以云南省域全局观识别保护空间。探讨地表覆盖类型、距道路遥远度、人口分布密度、距聚居点遥远度、生物物理自然度等维度,识别云南省域最不被打扰的地理空间及客观存在的相对较荒的区域,同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原始森林资源等保护空缺往往在最不被打扰的地理区域。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总体要求之一是强化重要自然生态空间的保护,实现自然保护地差别化精细管理[22]。将地表覆盖纳入识别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绘出省域荒野地图,并以荒野地图为底数底图探讨省域自然保护地的归并整合及体系规划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EB/OL].(2021-12-14)[2023-07-07]. http://www.forestry.gov.cn/main/5461/20210819/091113145233764.html.

[2] 新华社.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3-07-07].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27/c_1121867529.htm.

[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专业知识服务系统. 中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DB/OL].[2023-07-07]. http://forest.ckcest.cn/sd/si/zgslzy.html?categoryOne=森林覆盖率&categoryTwo=classTwo&areaOne=云南.

[4] 云南大学.云南大学拟参与提名202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的公示[EB/OL].(2021-05-14)[2023-07-07]. http://www.sto.ynu.edu.cn/info/1013/3913.htm.

[5] 王卫斌.云南自然保护地年报(2019)[R].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2020.

[6] 华朝朗,陶晶.云南省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9.

[7] 苏杨,何思源,王宇飞,等.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9.

[8] 苏杨,张玉钧,石金莲,等.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报告(2019—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26-42.

[9] 唐芳林.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2010.

[10] 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11] 兰小欢.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23-27.

[12]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的通知:财预〔2022〕59号[EB/OL].(2022-04-13)[2023-07-07].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29/content_5688035.htm.

[13] 胡佩君. 我国西部七省区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D].昆明:云南大学,2018.

[14] 马童慧,吕偲,雷光春.中国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分析与保护地体系优化整合对策[J].生物多样性,2019,27(7):758-771.

[15] 王勇,余昌元,杨东,等.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保护空缺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18,43(4):55-58,62.

[16] 罗怀秀,徐吉洪,俞瑶,等.云南省自然保护地现状与空间分析[J]. 林业调查规划,2021,46(1):68-74.

[17] 郑进烜,华朝朗,陶晶,等.云南省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与保护空缺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21,46(1):58-64.

[18] 汪洋,阿秋芳.云南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5):117-122.

[19] 斯蒂文·卡佛(撰文),曹越(译).西方经验:荒野制图技术发展及其在中国和东南亚的应用潜力[J]. 中国园林,2017(6):20-25.

[20] 曹越,杨锐.中国荒野研究框架与关键课题[J].中国园林,2017,33(6):10-15.

[21] 吴亮,董草,苏晓毅,等.美国荒野保護体系构建的时空特征及其管理经验与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22,35(3):86-92.

[22] 唐小平,刘增力,马炜.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规则与路径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20(1):1-10.

基金项目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引领下的云南荒野识别及保护管理体系搭建研究”(PY202218);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研究及植物景观分析”(2021J0862)。

作者简介 吴亮(1982—),女,湖南津市人,副教授,博士,从事自然保护地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通信作者,副教授,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7-17;修回日期 2023-09-11

猜你喜欢

规划策略国家公园云南省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科学与美国国家公园发展
境外国家公园社区管理冲突:表现、溯源及启示
文化导向下的城镇特色规划策略研究
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平衡探析
我国风景名胜区与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比较研究
关于如何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桂林乡村旅游地户外广告的空间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