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边疆民族地区国门教育名片打造教育高质量发展“珲春样板”
2024-05-29珲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林国
珲春市委副书记、市长 张林国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民生之基。珲春市委、市政府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围绕建设教育强市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持续强化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内涵发展,珲春教育事业呈现健康、稳定、优质发展新态势。
一、加强党的领导,擎起凝心铸魂时代担当
(一)强化党建“强基领航”
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育局党组会议第一议题,通过走进党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校长读书交流、党组织书记上党课等活动,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二)实施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改革
五所学校先行先试,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促进党建工作融入校园文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建“边陲党旗红、红色堡垒、红心向党”党建特色品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改革经验在延边州推广交流。
(三)搭建大思政教育体系
召开组织、编办、财政、人社、教育等部门联席会议,完善思政课教师保障制度建设;压实学校书记、校长责任,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考核、教育督导评估重要标准,落实落细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开辟“红色+思政”教育新赛道,依托防川景区、张鼓峰事件等红色文化资源,常态化开展中小学生红色教育实践活动,研发思政新闻课、红色基因课等校本化思政课程,采取体验式、研学式、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实践形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转化为青少年学生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增强师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持续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全面普及应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教学改革,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各个环节,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大青少年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积极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活动,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二、优化惠民服务,夯实教育强市发展根基
把教育事业发展作为财政支出优先保障领域,在经济下行压力大,过“紧日子、苦日子”情况下,加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等方面资金投入,实现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十四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千方百计挖掘各方潜力、盘活教育资源,积极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和教育配置,累计投入资金近4 亿元,新建15 所中小学校以及幼儿园教学楼、功能室、食堂、学生公寓、风雨操场等相关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达到5.8 万平方米,新增学位3500个,极大地改善了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办学条件。哈达门乡学校及附属幼儿园、板石镇学校教学楼、珲春市第一高级中学新校区、珲春市第五小学校和珲春市第三幼儿园分园,以及珲春市第六、第七、第九幼儿园陆续投入使用,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缓解了市区小学超校额、超班额的问题。累计投入资金0.75 亿元,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对全市32 所学校“班班通”设备、校园网络和校园广播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为全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新优质多样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守护学生健康成长,实行学校食堂信息公开公示制度、饭菜质量监督评价制度,安排学生家长代表进校陪餐,加强学校食堂饭菜质量、数量监管,打造“廉味”食堂,得到学生家长好评;为9 所学校更换护眼灯3155 盏,改善学生用眼疲劳问题;为24 所学校修理室内卫生间,确保学校卫生间达到安全、环保、无异味等底线要求,让文明、健康理念深入师生心田。落实“假期开园、延时接送”暖民心行动,公办幼儿园实施假期留园服务惠及儿童1000 余人,学生家长下午接送儿童时间从16:30 延长至17:30,解决了“入园难、接娃难”和“孩子假期无人看管”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关爱行动,市区学校全覆盖高标准建设心理辅导室,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健全“学校、班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网络。以师生平安为底线,筑牢学校安全防线,采取“四不两直”形式,市委书记、市长、主管教育副市长分别带队对基层学校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化解风险隐患,学校师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三、坚持质量为本,赋能素质教育“五育”并举
(一)全面落实“双减”政策
严格规范校外培训行为,通过社区网格、12345热线等途径收集线索,定期开展校外培训机构监管联合执法,遏制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无序发展”,净化校外培训市场。规范课后服务秩序,依托北京云思智学平台,构建珲春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课程新体系,设置课后服务课程385 门,为学生提供菜单式选课服务,学生16377 人参加课后服务,占比98.4%,开启珲春市课后服务优质发展新时期。全面治理随意布置作业和延长作业时长的“歪风”,推广珲春市第一小学校项目化作业、珲春市第四中学研究性作业,受到师生欢迎;珲春市第四中学“星期三无作业”制度得到学生家长充分肯定。
(二)大力推进“五育”融合
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定教、以学论教”课堂教学原则,制定“小学趣味课堂、中学活力课堂、农村厚朴课堂”总体要求,提倡思维导图进课堂,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益。建设“教研培”一体化发展体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教学教研活动为平台,积极开展学区化校本化主题化项目化研修,适应现代学校发展需要。掀起体育、美育活动热潮,举办全市性大型运动会、艺术展演、冰雪运动及校园艺术节等70多次。在延边州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荣获高中组、小学组冠军和初中组亚军,珲春市第六小学校网球队荣获吉林省第19 届运动会青少年组网球比赛甲组第一名,珲春市第四小学校艺术作品《鼓韵之声》在第12 届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中荣获最高奖——小荷之星奖。探索劳动教育新路径,统筹推进家务劳动常态化、校园劳动课程化、生产劳动情景化,鼓励中小学校在校园内开辟劳动园地,5 所学校被评为延边州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校,珲春市的劳动教育经验在延边州推广。
(三)优化建强教师队伍
招聘新教师64 人,调整校级领导64 人,交流轮岗教师209 人,新增省州专家型校长、名校长等培养对象11 人,增补省州市骨干教师293 人,实施在编在岗高级职称教师聘任管理改革,激发了教师干事创业激情。落实师德师风专项整治行动,坚持内外兼修、惩防并举、宽严相济、标本兼治,健全思想铸魂引领机制,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和谐氛围。组织中青年党员干部综合能力测试,开展校长读书交流,举办青年教师主题演讲活动,举办青年党员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夯实教育系统干部梯队建设。常态化开展教学教研视导,累计听评课、研磨课4925 节;组织省州市教科研课题结题30 个;举办“提升工程2.0”校长、副校长、主任、教研组长四级论坛;安排教师参加省州市各级项目培训116 个、参训教师13128 人次,人均培训90 学时以上,教师专业素质显著提升。
四、聚力教育外宣,书写教育华章成风化人
高考一本达线204 人,增幅11.4%;本科达线849人,增幅2.5%;珲春市第二高级中学校被授予“清华大学优质生源中学”称号。牵头建设延边州跨境电商产教联合体,为吉林省海洋经济示范区东北亚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打造校企合作基地。迎接吉林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代表延边州在2023 年全省教育投入工作会上做典型发言,珲春经验得到省州肯定。举办第九届全国初中语文整合教学展示活动,来自省内外的400 余名教师参加,扩大珲春语文教学改革影响力。承办延边州2023 年教育督导工作培训班暨“两项创建”督导评估工作部署会,推广珲春市挂牌督导工作先进经验。以“教师典型风采、教师平凡一天”为主题,在珲春融媒App、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广泛传播珲春教育好故事、好声音。举行中国教育报刊社吉林记者站(吉林教育杂志社)珲春通联站揭牌仪式,成立吉林省第一家县级市通联站,标志珲春教育和中国教育主流媒体正式建立联系。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吉林王树国专家团队工作室落户珲春,奏响延边探索旋律,24 所试点学校遍及延边州8县市,形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实践矩阵。扎根边疆民族地区从教32 载,守护国门学校、国家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珲春市第四中学高品位发展,教育家型校长李丽辉先进事迹刊登在《中国民族教育》上,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多个网络平台竞相转载。承办2023 年全国教育报刊社社长总编辑会议、中国期刊协会教育期刊分会年会暨《人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等参会,对珲春教育给予高度评价。
珲春教育崛起正当时。珲春市委、市政府继续坚定扛起建设教育强市的使命担当,继续躬身擦亮珲春教育高质量发展品牌,为珲春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