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串”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2024-05-29景梦江

考试周刊 2024年22期
关键词:问题串新课标小学数学

作者简介:景梦江(1982~),男,侗族,贵州黔东南人,贵州省岑巩县天马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摘 要:新课标下,以“问题串”引领的数学教学课堂,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提高教学质量。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问题串”教学法的理论认知较为模糊、“问题”的设计缺乏逻辑性与关联性、教师对学生问题分析的过程缺乏引导与刺激,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要遵循目的性、层次性和情境性的基本原则,依据课标、依据教材、依据学情等优化“问题串”的设计,强化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与反思的过程引导,全面提高“问题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问题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2-0060-0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三会”的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其中,“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是教师培养学生“三会”素养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当立足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将“数学思维”培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研究者近来立足新课标,以“三会”为目标强化了“问题串”教学法的研究。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并应用“问题串”,文章提出:与以讲为主的教育模式相比,“问题串”教学法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度思维,强化课堂互动,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正是基于“问题串”教学法本身具有的显著价值,文章基于新课标,探索小学数学“问题串”教学法设计与应用的对策。

一、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问题串”教学法理论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 新课标

新课标,即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一定教育阶段内国家教育质量所应当达到的标准。新课标具有权威性、导向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文章所指的新课标,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于2022年4月,2022年9月正式实施。深入解读2022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可见其中有几大亮点:一是明确了“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统领地位,解读了“三会”的核心素养内涵;二是趋向多学科融合,注重实际运用,等等。对现阶段的数学教育而言,新课标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纲领性,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引。

2. “问题串”教学法

现代汉语中,“串”指连贯、贯串,指连贯而成的东西。“问题串”,是指在一定的学习范围或主题内,基于既定目标或中心问题设计的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系列问题。应用于教育实践的“问题串”,一般以3个或3个以上相互关联的问题组成,分为递进式、并列式以及发散式等多种类型。

文章中,笔者所指的“问题串”教学法,是指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基于“三会”的教育目标,围绕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主题等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具有逻辑结构的问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内容,强化思维训练,推动数学教学目标实现。

(二)“问题串”教学的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选择、加工等方式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搭建自主建构的平台,以有效地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

文章研究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问题串”教学法的设计与应用。与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数学教育模式相比,基于“问题串”的数学教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基于问题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基于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文章研究的理论基础。

2.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代表人物维果斯基。他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主要有两种: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有可能发展的程度。其中,“现有水平”是指学生现有的、教授新知识前所达到的水平;“可能发展的程度”则是指学生的潜在水平,是教授新知识后可能达到的水平。学生现有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間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学生的现有水平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达到潜在水平。

文章研究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问题串”的设计与应用,旨在借助“问题串”,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水平等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发展。因此,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串”应用存在的问题

为更加科学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合应用“问题串”教学法,文章就小学数学“问题串”教学法应用的现状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总结如下:

(一)思想认识层面:理论认知较为模糊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新课标下,教师对“问题串”教学法的认知,将直接决定该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频度和效度。因此,深化对“问题串”教学法的理论认知,是小学数学教师整合应用该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

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就思想认识层面来讲,现阶段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对“问题串”教学法的理论认知较为模糊。例如,你是否了解“问题串”教学法?新课标下该教学法应用有何价值意义?从教师回答的结果来看,多数教师不能完整地基于自己的理解解读“问题串”教学法;对该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价值意义,教师能够说出一二,但相关的理解尚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同时,教学实践中,很少有教师开展有关“问题串”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就思想认识层面来讲,教师对“问题串”教学法的理论认知较为模糊。而正是因为这种模糊的认知,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必要的研究与实践。这在某种层面影响了该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合应用的成效。

(二)设计应用层面:问题缺乏逻辑性和关联性

基于新课标的视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应用“问题串”,教师是否有效设计问题,直接影响最终问题串教学法应用的质量。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仅仅停留在较为简单的层面,不能称之为“串”。从对“问题串”教学法内涵的解读可以看出,在數学教学中应用的“问题串”,需要具备的基本特点是逻辑性与关联性,即“问题”之间需要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方可称为“串”。

而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存在如下显著的问题:一是问题独立,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必要的内在关联性;二是问题简单,缺乏思考性和探究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合应用“问题串”,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富有思考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方能助推上述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现阶段,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少的“问题”因缺乏设计而显得较为简单,很多“问题”是对基础概念、公式的重复。这种缺乏探究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是影响问题教学法应用质量的关键因素。

(三)问题分析和解答:教师缺乏引导与刺激

“问题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需要紧密结合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环节等,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最终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显得至关重要。这里的“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和回答问题,对其问题分析和解答的方式进行必要的刺激,以使学生问题回答的思路更加明晰,方向更加明确;二是教师要对学生问题分析和解答的结果进行总结和提炼,使问题答案要点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

通过开展调查研究,现阶段,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对问题分析和解答的过程常常缺乏必要的引导与刺激,从而导致学生问题分析的思路局限甚至阻碍。例如,A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当第一个点名的学生不会回答时,A教师往往习惯于让学生坐下,然后重新点名让其他学生回答,以此类推。久而久之,学生已然习惯,回答“不知道”。这种现象直接导致的问题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会思考,面对教师的问题思维不积极。这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当下的数学学习,更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

三、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串”的设计探究

“设计”是教师应用“问题串”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基于新课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串”,教师首先需要关注的便是“问题串”如何设计的问题。在开展小学数学问题串教学法设计与应用研究的过程中,文章基于教学课堂,总结提炼教师设计问题串的策略如下:

(一)“问题串”设计依据

1. 依据新课标

在解读新课标内涵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新课标具有权威性、引导性和稳定性。新课标的“权威性”,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串”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依据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标准和指引。

深入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可见其在“课程实施”模块,对教师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例如,在“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模块,课标提出了三个大要求:一是丰富教学方式。如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积极开展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引导学生反思、体验;二是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三是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如选择契合学生生活经验与年龄特点的素材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合理的问题强化学生数学观察、思考与表达等。可以说,数学新课标上的很多教学建议,对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依据单元目标

统编本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以“单元”为显著特点。深入解读教材可见,教材单元中,每一个单元都有明确的目标。对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展而言,单元目标具有较强的导向性。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平行四边形面积”单元目标为例,本单元的目标可简要概述为:①通过探究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以公式开展计算;②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发展归纳推导能力,初步了解转化方式;③通过实际操作,领悟割补法。

结合单元目标可见:本单元教学的目标,突出了几点:一是强化实践操作,如探究、割补法;二是注重归纳和总结,推导面积公式;三是强化观察与分析,以形成空间观念。单元目标的导向性,决定了教师在问题串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围绕单元目标进行,以全面提高“问题串”设计的目标性和导向性。

3. 依据教学内容

“问题串”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其主要目标是将教学内容“问题化”,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分析和解答中,实现对教学知识内容的深度理解。以上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堂教学为例,本节课教学内容,以“探索平行四边形中的等量关系”为主线组织。而在学习本节课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面积,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结合教学内容,本节课中,教师重点需要运用数方格、割补法等两种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因此,教师在“问题串”的设计中,务必要围绕上教材中的知识和内容进行,以确保问题能够有效地串联教学内容,推动教学目标实现。

4. 依据“学情”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应用的“问题串”,根本宗旨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如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等。因此,依据“学情”设计“问题串”,是小学数学教师全面提高“问题”质量的关键所在。依据“学情”设计问题串,小学数学教师要把握以下关键点:一是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以确保问题难易程度的设计科学合理。

(二)“问题串”设计的基本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问题串”设计,教师要遵循目的性的基本原则。这里的“目的性”,亦可理解为“目标性”。为什么要强调“问题串”设计的目的性呢?其主要原因在于“问题串”的设计与应用,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遵循目的性的基本原则设计“问题串”,更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2. 层次性原则

个体具有差异性。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运用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以确保教学契合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一个班级中,不同学生个体,其数学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水平等是具有很大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規避“一刀切”的提问模式,遵循层次性的基本原则,优化“问题串”的设计,全面提高问题教学质量。

3. 情境性原则

“问题串”的设计要遵循情境性,主要原因在于:具有情境性的“问题串”,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激发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同时,情境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以学校扩建“花坛面积”作为情境设计“问题串”,数学与生活的贴近,更有助于学生建立对图形、对计算的直观认知,提高问题串教学的质量。

四、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串”应用实践

新课标下,如何在小学数学应用“问题串”,如何针对学生的问题分析和回答结果进行引导和刺激,是教师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本部分,文章将基于近来的研究与教学实践,探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串”的应用策略如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出”是教师整合应用“问题串”教学法的第一步。新课标下,教师问题提出的方式、环节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创设情境,更有助于营造教学氛围,提高提问的效果。

关于“问题串”提出的情境创设,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渲染氛围,而后提出问题;二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具有生活情境的问题。教学实践中,教师亦可将两种方式有机整合起来,以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运用多媒体图片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学校扩建时校门口修建的两个大花坛,而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学校正在扩建,校门口修建了两个大花坛。同学们路过校门口的时候是否有认真观察:两个大花坛分别是什么形状呢?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设计意图则是多元的:培养学生数学观察的意识,了解学生数学观察的现状;同时也基于学生的生活引出了教学主题。待学生区分了两个大花坛的形状之后(其中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继续提出问题:这两个花坛哪个大?说一说你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整体而言,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氛围,以激发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问题教学的实效性。

(二)学生主体,分析问题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引入问题或“问题串”,旨在深化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进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因此,遵循“学生主体”的基本原则,引领学生分析问题,强化学生问题分析思路的表达,更有助于提高问题教学的实效。

如在上述案例中,针对问题“这两个花坛哪个大”的问题,针对学生回答的结果“长方形大”或“平行四边形大”的问题,教师追问了学生问题思考的过程与方式,“为什么你会这样觉得呢?”,通过追问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方式多种多样,一些学生表示:通过观察觉得左边的长方形大;一些学生则表示:肉眼看不出大小,需要通过测量才能够知道哪个面积大。从学生的回答结果以及思考过程,教师可以大致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引导,以提高问题串教学的质量。

(三)实践探究,解决问题

从做中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方式。基于“问题串”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亦要注重实践探究,通过“问题”引领,强化实践探究,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实效。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堂教学为例,本节知识点的教学重点在于学生要通过方格法、割补法等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因此,以实践探究为手段引领学生总结、归纳和推导,是教师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例如,在采取“数方格”的方法在引导学生体会关系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了如下问题:①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来得到图形面积的呢?②(课件出示分别有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方格图),请同学们数一数,并将数的结果填到教材中,思考问题:不满格的地方,你是如何计算和推导的呢?③结合数的结果思考问题:图形的底、高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上述的三个问题,将教学引向了学生对面积公式的推导。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了以下重点:一是注重学生在面积推导过程中的实践探究;二是强化学生自主对分析的分析、发现和思考。这种注重推导和实践的教育方式,远比过去以讲授为主的教育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巩固应用,回顾问题

基于“问题串”的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总结与反思环节,教师要强化学生对问题的回顾与反思,以达到巩固应用的教育目标。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堂教学中,在总结反思环节,教师结合导入问题提出了思考:同学们,课堂开始时,老师提出让你们比较学校门口两个花坛大小,同学们的思考过程可谓是多种多样。现在,如果再让同学们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呢?还会肉眼看一下然后“凭感觉”比较大小吗?这种回顾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发现,学习了关键知识点后,问题的解决已经轻而易举。

五、 教学效果与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文章基于新课标,将“问题串”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同时,在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中,不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强化了实践探究与总结归纳。结合教学的效果,文章认为:以“问题串”引领的数学教学课堂,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课堂互动效果更优。同时,基于学生主体分析和解答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与新课标对新时代数学教育的要求相契合。

参考文献:

[1]马云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念与目标解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5):1-6.

[2]黄一菲.问题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辽宁:沈阳师范大学,2018.

[3]郑毓信,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冯涛.基于“问题串”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8):846.

[5]彭婷婷.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J].小学科学,2022(19):22-24.

猜你喜欢

问题串新课标小学数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精心设计问题串 提高复习有效性
以问题串为主线、以概念图为依托的课堂教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精心设计“问题串”,提升高三数学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