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植技术和种植密度对吉花2号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2024-05-29王伟李玉发何中国刘红欣李伟堂杨翔宇张连喜牛海龙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8期
关键词:种植密度种植技术

王伟 李玉发 何中国 刘红欣 李伟堂 杨翔宇 张连喜 牛海龙

摘要 研究不同种植技术和种植密度对吉林省多粒型花生吉花2号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吉林省生态环境的种植技术和最佳种植密度,完善吉花2号配套高效栽培技术。采用2种种植技术及5个种植密度(1.79×105、2.02×105、2.30×105、2.69×105、3.23×105株/hm2),研究特定时期花生光合指标及产量变化。结果显示,吉花2号采用小垄双行种植技术、种植密度为2.02×105株/hm2时生育期最短,较双粒穴播种植技术生育期提前1~2 d;植株的株高最小,有利于地下部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最大,总光合势最大;产量最高(3 651.15 kg/hm2),较双粒穴播种植技术增产10.17%。小垄双行种植技术在不同密度下,吉花2号产量都高于双粒穴播种植技术。因此,小垄双行种植技术在生产上应大力推广。

关键词 多粒型花生;种植技术;种植密度;叶面积系数;光合势

中图分类号 S56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8-0036-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8.009

Planting Technology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Major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Yield of Jihua 2

WANG Wei,LI Yu-fa,HE Zhong-guo et al

(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ongzhuling,Jilin 136100)

Abstract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technologies,we research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and planting technologies on major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yield of Jihua 2 in Jilin Province. We screened the proper planting technology and planting density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Jilin Province and improved the supporting efficient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Jihua 2. Two planting technologies and five planting densities (1.79×105,2.02×105,2.30×105,2.69×105,3.23×105 plants/hm2),we researched the changes of photosynthetic index and yield of peanut. Results showed that treatment of small ridges and double rows and 2.02×105 plants/hm2 planting density had the shortest growth period,which was 1-2 d earlier than that of double-grain cave sowing. Besides,the plant was shortest,which was suitable for undergrou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the leaf area index and total photosynthetic potential were the maximum. The yield of treatment was the highest,which was 3 651.15 kg/hm2,and enhanced by 10.17% compared with that of double-grain cave sowing. Thus,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small ridges and double rows should be vigorously promoted.

Key words Multi-grain peanut;Planting technology;Planting density;Leaf area coefficient;Photosynthetic potential

花生又名落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是世界重要的經济作物和油料作物[1],也是我国产量最大的油料作物之一。2020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为473.1万hm2、产量为1 799.3万t,分别占我国油料(不含大豆)种植总面积的36%,占油料总产量(不含大豆)的50.2%[2]。我国花生种植区域以长江为界可分为北方和南方花生产区,吉林省位于东北花生区的核心地带,中西部土质多为砂壤地,适合花生种植,是我国新兴早熟花生产区之一[3],现年均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16万hm2左右,位居全国第8位。多粒型花生是吉林省重要地理标志产品,种植面积占全省花生种植面积的30%以上,但现有种植品种更新缓慢、产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吉花2号品质优良、产量高,改善了花生品种种植的多样性[4],提高了吉林省内自育花生的市场占有率。种植技术正由双粒穴播向小垄双行技术演变,小垄双行种植技术的推广,对改善吉林省花生种植结构、提高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花生种植技术的研究逐渐增多。有研究指出,沟作覆膜是较适合盐碱地花生种植模式[5];花生—玉米套种模式较花生—晚稻、花生—蔬菜套种模式经济效益高[6];在新疆地区,花生适当种植密度使单株的光合性能增强,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从而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7];花生大垄三行栽培模式比常规栽培模式产量高[8];花生大垄三行种植模式较传统种植增加了种植密度,使植株群体根系分布均匀,由此引起叶绿素含量维持时间较长、叶面积指数增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但单株结果数、单株生产力、百果重、百仁重略有降低[9];珍珠豆型花生品种黔花生4号保苗穴数在15万穴/hm2的密度下产量最高[10]。目前,吉林省花生种植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双粒穴播种植技术,资源利用不充分极大地限制了花生单株生长,在吉林省高纬度环境条件下,花生种植密度对花生光合作用及产量相关研究较少,因此吉林省花生种植技术与种植密度的研究对提高吉林省花生单产意义重大。鉴于此,笔者研究了吉林省不同种植技术与种植密度对吉花2号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进一步优化吉花2号花生种植技术,为改善吉林省花生种植结构、提高花生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22年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公主岭试验田进行,试验田土壤肥沃,质地为黑壤土,前茬为谷子。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多粒型花生品种吉花2号,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研究所提供。

1.3 试验方法

田间分别采用小垄双行和双粒穴播技术种植,试验小区5垄,垄长5 m,垄宽62 cm,面积为15.5 m2,种植密度分别为1.79×105、2.02×105、2.30×105、2.69×105、3.23×105株/hm2,分别记为处理A、B、C、D、E。小垄双行技术垄上苗带间距为12 cm,单粒播种;双粒穴播技术每穴播种2粒,种植密度分别为1.79×105、2.02×105、2.30×105、2.69×105、3.23×105株/hm2,分别记为处理F、G、H、I、J。每个处理3次重复,于5月13日播种,按比例施入600 kg/hm2花生专用肥做底肥。

1.4 测定指标

出苗期开始每间隔5~6 d测量1次株高和侧枝长。从倒三叶发育开始每间隔5~6 d测量1次叶面积、叶面积系数和光合势,采用LI-3000C便携式叶面积仪测定生育时期叶面积,进而计算叶面积系数和光合势。在开花下针期、结荚期、饱果成熟期通过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等光合生理指标。成熟后进行小区测产,折合换算花生产量。

1.5 数据统计 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技术下各处理对吉花2号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1可知,吉花2号在同种种植技术下,种植密度为2.02×105株/hm2时,生育期最短,平均为121.5 d,在不同种植密度处理间生育期变化差异不大;同一种植密度下小垄双行种植技术较双粒穴播种植技术生育期提前1~2 d。

2.2 不同种植技术下各处理对吉花2号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在相同种植密度下,与双粒穴播种植技术相比,吉花2号小垄双行种植技术保苗率、单株饱果数、单株饱果数、百果重提高;株高与侧枝长降低,分枝数无明显差异。在相同种植技术下,种植密度最小(1.79×105株/hm2)时,保苗率最高,百果重最大;种植密度为2.02×105株/hm2时,单株饱果数、单株结果数、保果率均最大。

2.3 不同处理和种植技术对吉花2号株高的影响

由图1可知,在不同种植技术条件下,吉花2号在种植密度为2.69×105株时出苗后105 d的株高较高;种植密度为2.02×105株/hm2时,出苗后105 d的植株株高最小。由图2可知,吉花2号在双粒穴播种植技术下,出苗后105 d的株高、长势(斜率)高于小垄双行种植技术。

2.4 不同种植技术下各处理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由表3可知,吉花2号在2种种植技术条件下,叶面积系数随生育期的增长先不断增加,至出苗后96 d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下降。相同种植技术下不同处理间,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葉面积系数先逐渐增大,密度超过适宜范围后叶面积系数迅速下降;相同种植密度下不同种植技术间,小垄双行种植技术下叶面积系数大于双粒穴播技术。

2.5 不同种植技术下各处理对光合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2.5.1 光合势。由表4可知,不同种植技术和密度条件下,随着生育期的延长,除处理E、G、H外,吉花2号光合势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总光合势先增强,但当种植密度超过适宜范围时,植株个体发育不完全,光合势逐渐降低。相同种植技术下,种植密度为2.02×105株/hm2时,总光合势最大;相同保苗株数下,小垄双行种植技术大多数情况下总光合势为大于双粒穴播技术。

2.5.2 光合生理指标。由表5可知,吉花2号在2种种植技术下,当保苗株数为1.79×105、2.02×105株/hm2时,小垄双行光合速率均大于双粒穴播,适宜密度环境下单株生长环境要好于双粒穴播;保苗株数2.30×105~3.22×105株/hm2时,与双粒穴播技术相比,小垄双行技术光合速率偏低。其他光合生理指标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

2.6 不同种植技术下各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6可知,在2种种植技术下,随着密度的增加,花生的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小垄双行种植技术在不同密度处理间产量均高于双粒穴播种植技术,种植密度为2.02×105株/hm2时产量最高。

双粒穴播种植技术产量最高为3 312.45 kg/hm2,小垄双行种植技术花生产量最高为3 649.35 kg/hm2,增产10.17%。

3 结论与讨论

3.1 讨论

不同的种植技术对花生的影响是当前花生育种研究的重点,传统花生种植技术以双粒穴播为主,随着时间推移,现阶段单垄单作种植技术[11]、小垄双行[12],大垄双行[13],大垄三行[14],大垄五行[15]等新的花生栽培技术在国内鲜见应用。目前,双粒穴播种植技术和小垄双行种植技术为吉林省花生主要种植技术。小垄双行种植技术可稳定群体株数,提高土地及生长期光热资源利用率,培育健壮个体,发挥单株增产潜力,为花生生长创造有利环境,有效延缓生长中后期出现的植株早衰,使种植增产增效。该研究表明,同密度下小垄双行种植技术产量普遍高于传统双粒穴播技术。但由于小垄双行配套机械在实际生产上一些技术仍需改进,制约当前小垄栽培技术推广。因此,如何完善配套机械将是小垄双行栽培技术推广的关键点,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存在以下问题:①科研力量薄弱。吉林省生产政策导向中,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为大力发展作物,花生作为油料作物,高纬度地区品质优良,相关建设项目与扶持政策得不到重视[16-17],专业从事花生育种等研究单位数量少,研究起步晚,对花生系统研究不够深入,整体研究实力与山东、河南等花生大省存在一定差距[18]。②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受限。多年来,在生产上种植的品种大多数依据当地的种植习惯和农户的种植经验采用传统双粒穴播栽培技术进行种植,没有应用品种对应的配套栽培技术。近年来,小垄双行栽培技术在吉林省得到一定的推广,但由于配套机械在实际生产上一些技术仍需改进,同时销售价格偏高增加了种植成本,导致实际应用面积有限,使新技术推广受到一定限制。

3.2 结论

多粒型花生品种吉花2号在小垄双行种植技术下,在种植密度为2.02×105株/hm2时,生育期最短,较双粒穴播种植技术生育期提前1~2 d;植株的株高最小,有利于地下部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和总光合势最大,光合生理指标差异不大;产量达到最高,为3 651.15 kg/hm2,较双粒穴播种植技术增产10.17%。小垄双行种植技术在不同密度下,吉花2号产量都高于双粒穴播种植技术,小垄双行种植技术生产上应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伟,何中国,牛海龙,等.花生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22,20(23):7819-7825.

[2] 农发行产业客户部.我国大豆及油料行业分析[J].农业发展与金融,2022(11):59-67.

[3] 李玉发,王佰众,刘红欣,等.高产、优质、多抗花生新品种吉花6号的选育与栽培[J].辽宁农业科学,2014(5):87-88.

[4] 栾天浩,李玉发,王佰众,等.花生新品种吉花2号的选育[J].辽宁农业科学,2012(5):78-79.

[5] 鲜君花,王建庆. 盐碱地花生不同种植模式对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J]. 农业工程技术,2022,42(26):31-32.

[6] 黄勋,孙明珠. 大余县花生高效种植模式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J]. 江西农业,2020(6):1-2.

[7] 李强,顾元国,王娟,等. 新疆旱区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J]. 新疆农业科学,2016,53(1):84-90.

[8] 李晓光. 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对比试验[J]. 种子世界,2008(9):28-29.

[9] 史普想,于洪波,于国庆,等. 大垄三行密植对花生的影响研究[J]. 辽宁农业科学,2014(4):84-86.

[10] 杨胜和,夏延茂. 不同密度对花生的生育期和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2011(6):40,53.

[11] 马丽娟.吉林省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2,25(8):117-119.

[12] 薛瑞雪.花生小垄双行密植覆膜高产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16,33(1):58.

[13] 车砚名.锦州地区花生大垄双行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22(5):69-70.

[14] 杨秀冬,刘淑贤,刘丽红.鲁花18花生大垄三行液体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8(19):38,45.

[15] 张习文.黑龙江省北部地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J].耕作与栽培,2015(6):57-58.

[16] 吴迪,余晓洋,赵悦,等.基于比较优势下的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3):23-25.

[17] 李德谦,柳凤敏.略论辽宁花生生产及发展[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4):35-36.

[18] 楊继松,李新华,郭洪海.东北三省花生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308-17310,17336.

基金项目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210404026NC)。

作者简介 王伟(1995—),男,黑龙江海伦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花生组织培养与遗传育种研究。*通信作者,副研究员,从事花生遗传育种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4-16

猜你喜欢

种植密度种植技术
种植密度对伊犁河谷移栽橡胶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甘蔗套种马铃薯多种密度栽培技术研究
优化种植密度下的甘薯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
猕猴桃茶树立体种植模式探析
茶园开发与茶树种植技术研究
探讨如何提高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浅析小麦种植技术
针对改进芒果种植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