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产业政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
2024-05-27花银洁
花银洁
摘 要: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业的发展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与目标,探究水稻产业政策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包括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优化水稻产业政策的策略建议,以期为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水稻产业;农业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6737(2024)02-0073-03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Rice Industry Policy in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UA Yin-ji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Abstract: Rice, as one of the major food crops in Chin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re concepts and goals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sitive role of rice industry policy in promot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cluding promoting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enhancing agricultural resilience against risks. Based on actual conditions, strategic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rice industry policies are also provided, 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rice industry and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Rice industry;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ustry polic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水稻作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提升和种植方式的优化对于全球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我国,水稻更是农业生产的基石,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福祉。当前,水稻产业的发展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约束加剧等诸多挑战,这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变得尤为重要[1]。因此,探究水稻产业政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能够揭示水稻产业政策在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调节作用,不仅有助于完善现有政策体系,也能为推动水稻产业乃至整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水稻产业政策概述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水稻产业政策不断发展完善。这一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中国农业政策的整体走向,也体现了国家对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2]。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和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中国水稻产业政策的重点已变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此,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策略,包括推广节水灌溉、强化农田生态保护及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同时,为增强中国水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也积极推动其国际化进程,增加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技术合作。然而,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因此国内外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政策必须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和精确性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此外,资源环境的严格限制对水稻生产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政策内容需在确保产量的基础上,实现绿色、环保的发展目标。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水稻产业政策仍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并推动农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与目标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在于构建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这一理念强调在追求农业产量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推动农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3]。生态环境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农业生产活动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通过采取科学的耕作制度、推广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技术,来减少对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此外,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资源高效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日益紧张,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是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节水灌溉、精准施肥、智能农机等现代农业技术,可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优化种植结构,充分挖掘农业资源的潜力,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不仅关系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策略[4]。水稻产业因其在中国乃至全球粮食安全中的核心地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为确保粮食安全的稳定与粮食产量的增长,优化水稻产业政策、提升其科技含量与生产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如此,水稻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农民增收和农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随着水稻生产技术的持续进步和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就业与增收机会,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社会服务的提升,全面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进步。当前,水稻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水资源匮乏、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及生态环境破坏等。因此,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水稻产业向绿色发展方向转型,以实现其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确保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水稻产业政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
3.1 生态环境保护与稻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水稻产业政策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该政策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生产方式,减少水稻种植产业对化肥、农药的依赖,进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该政策还鼓励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保护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促进稻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3.2 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
水稻产业政策在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政策倡导节水灌溉技术,通过改进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效率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同时,该政策还关注土地肥力的保持与提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缓解我国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紧张状况,还能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水稻产业的市场竞争力[5]。
3.3 农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升
水稻产业政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激发科技创新等策略,能够协同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该政策倡导农民开展多元化经营,以此拓宽其收入来源,同时扶持水稻深加工行业,通过延长产业链来增加产品附加值。此外,为了强化水稻产业的科技支撑,该政策还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这些举措不仅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更为提升我国水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稳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4 水稻产业政策的优化建议
完善水稻产业政策的总体思路应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目标,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效益兼顾、创新驱动的原则。在制定具体政策时,需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
4.1 生态环境保护层面
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优化水稻产业政策的首要任务就是强化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使其贯穿于水稻种植、加工、销售的全过程。因此,水稻产业需要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倡导使用生态友好型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如生物防治、有机肥料替代等,以减少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并建立稻田生态保护区,严格限制人类对稻田生态系统的破坏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稻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政府可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推动生态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
4.2 资源高效利用层面
水稻产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对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要素的依赖度相当高[6]。为了确保这些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水稻产业必须制定相关政策。在土地资源方面,政策应致力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及产出率,具体而言,可以推广高效种植技术,强化土地整治与复垦工作;在水资源方面,鉴于其在水稻种植中的不可或缺性及当前面临的短缺与环境恶化问题,政策应倾向于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如推广水肥一体化等高效用水方式,且,加强对水资源的全面保护和管理,防止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也是十分重要的。
4.3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层面
经济效益是水稻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而社会效益则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为了实现这两者之间的和谐共生,首先需要在政策层面上明确一个核心目标,即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兼顾社会、生态等多方面效益,优化水稻产业布局,推动水稻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拓宽收入来源。政府可提供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促进水稻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政策应注重农民收入的稳步提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直接影响整个水稻产业的发展,政策应当致力于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帮助农民实现持续增收。建立完善的产销对接机制,加强水稻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政府可加大宣传力度,推广优质水稻产品,提升产业整体形象。
4.4 科技创新层面
为了推进水稻种植产业的科技創新并增强其资源的创新与利用能力,应加强对水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工作,包括深入挖掘并利用优异的种质资源,以培育出更多具备高产、优质、抗病和抗逆特性的新品种。同时,促成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紧密合作也至关重要,这将有助于推动先进育种技术的研发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转化,从而提升良种的繁育与供应能力。另外,应加速推进水稻生产技术的创新,以提高生产效率并确保质量安全。并且,应大力推广智能化的农机装备,积极发展精准农业与智慧农业,从而提升水稻生产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此外,为了降低环境污染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应研发并推广水稻的绿色生产技术,如节水灌溉和测土配方施肥等,以推动水稻生产走向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5 结语
通过对水稻产业政策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作用机制的深入分析,可以清晰看到,合理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对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全球农业面临诸多挑战的大背景下,我国水稻产业的稳健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更关乎农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应继续深化对水稻产业政策的研究,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并积极探索政策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方式,以激发水稻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共同推动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高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振莹.“梨树模式”对威海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农业科技通讯,2024(2):45-46.
[2] 许鑫.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河北农业,2024(1):37-38.
[3] 裴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3,14(24):54-57.
[4] 王馨雨,范乔希.四川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J].现代化农业,2023(12):69-72.
[5] 匡恩俊,张久明,姬景红,等.黑土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保护策略[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3(12):92-96.
[6] 陆娣,付雪娇,岳铭鉴.辽宁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辽宁农业科学,2020(6):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