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越南使臣旅桂夜泊诗研究
2024-05-27唐倩陈楚涵
唐倩 陈楚涵
夜泊诗是清代越南使臣旅桂诗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夜晚具有幽寂、寒冷及昏暗的多重特点,为使臣夜间进行灯下观书作诗、宵聚饮酒等活动提供了独特的背景。旅桂期间,使臣在白日江行与夜晚泊舟中循环往复前进,实际上使臣常于旅桂夜泊途中生发忠君与孝父、壮游与归乡及相遇与别离的多重矛盾心态。通过研究清代越南使臣旅桂夜泊诗,不仅能够深入挖掘使臣夜泊期间的活动及心态,也可以进一步考证使臣在广西境内的北使路线。
一、清代越南使臣旅桂夜泊诗考述
夜,“自昏至旦之总名”(左丘明《春秋左传注疏》)。泊,停船靠岸也。夜泊即指夜间泊舟靠岸这一活动,“夜泊诗”则谓以夜泊为题或以夜泊为内容的诗歌。水路行舟是越南使臣北上常用的交通方式,使臣行江于广西境内时,其泊舟时间虽不免因具体而变化,亦存在午泊等情况,但多以朝发夕泊为主。据《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所录诗文,其中清代越南使臣旅桂夜泊诗约九十首,诗中记载使臣夜泊地点自南向北,大抵与北使路线相符,而尤以南宁府与桂林府夜泊者居多,夜泊途中,越南使臣或灯下观书作诗,或宵聚饮酒,留有大量诗文记录自身所见所感。
(一)太平府
清代中国关于越南朝贡路线的规定几经变辄,但中国太平府境内的镇南关始终为越南使臣进入中国的第一道关口,《如清日记》中详细记载了同治七年(1868)八月黎峻、阮思僴使团的过关场景:“卯刻开钥,臣等与候命臣各具朝服,恭递国书龙亭。过关,诣昭德台,遵例行礼讫(三跪九叩),返回仰德台,更补服,具帖问好,再诣昭德台,行贽见礼……”(《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十八册)其中可见越南使臣过关所需种种繁缛礼节,而镇南关所处的太平府即是使臣北上途经的第一站。据《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及《广西通志》等相关文献,越南北使使臣夜泊于太平府境内并留有诗作者共六人,最早始于嘉庆七年(1802)黎光定作为正使,偕副使黎正路与阮嘉吉,带领请封使团出使中国,留有诗作《珠山塘晚泊》及《珠山晚泊》两首,据《宁明县志》地理志:“珠山,又名英山,位于驮龙乡珠连村河边。”(宁明县志编纂委员会《宁明县志》)此外,张好合、范芝香及阮文超等使臣均于北使途中夜泊于太平府境内,作有《珠山塘夜泊》《丽江夜泊》《宁明夜泊》《舟泊太平府城下》及《晚泊窑头铺睡起偶成》等诗,其间停泊地点多为宁明州、崇善县及太平府城。
(二)南宁府
由太平府继续北上进入南宁府,越南使臣于此境内留有夜泊诗者共十四人,上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丁儒完以副使身份出使中国,下至光绪二年(1876)裴文禩作为正使率使团出使中国。这期间越南使臣于南宁府境内作有夜泊诗共二十首,其中夜泊地以新宁州、南宁府城及横县居多,间或于宣化县及永淳县等地停舟者亦有之。时南宁城“见府城壮丽,堂宇蝉联,街坊比屋,舻舶迷津,乃一方大都会处,风景可观”(《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二册)。有“小南京”的美称,越南使臣多于此地泊舟,留有《舟泊南宁城道官苦禁行随不得纵步因忆君亲感作》《客城岁晏》《回程南宁舟次即事》及《南宁夜泊》等诗,其中“郁林当使驿,邕水抱州城”(《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十五册),“却忆昆仑上关夜,明朝又到古邕州”(《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二十册)等记载了越南使臣夜泊南宁城的所行之迹。此外,新宁州亦是使臣夜泊偏爱之地,作于此地的夜泊诗共七首,有《新宁晚泊》《新宁泊舟》及《湾望塘夜泊书示二三同事》等诗。
(三)浔州府
越南使臣由南寧府境内发舟,沿郁江北上经停浔州府内,相较于南宁府夜泊人数,使臣夜晚停舟于浔州府并留有诗作者较少,仅丁儒完、黎光定、阮嘉吉与裴文禩四人,除丁儒完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以副使身份出使中国外,后三者均先后于嘉庆七年(1802)及光绪二年(1876)率使团北上,共留有夜泊诗作五首,为《泊东津驿夜闻村鸡思感》《暮泊相思洲因感题》《浔州夜泊》及《贵县泊舟》等诗。
(四)梧州府
穆彰阿、潘锡恩等《大清一统志》记载梧州府:“地总百越,山连五岭。居百越五岭之中,连九疑七泽之胜。唇齿湖湘,襟喉五羊,南控容邕。西顾桂柳,东应广肇,于以坐制诸蛮。”可知梧州占据着天然的地理交通优势,为当时商旅往来的繁华胜地,越南使臣北上多夜泊于此地,其中阮偍、范芝香、潘辉泳、阮思僴及裴文禩五人,留有夜泊诗《梧州晚泊》《梧州夜泊》《泊白马汛闷作》《九月初七夜泊舟上古榄塘》等七首。
(五)平乐府
越南使臣于梧州府行舟者,或沿桂江北上夜泊于昭平县,“一路横矶蔽流,舟行颇难。经九峰滩、董公炮台,至昭平城”(《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八册)。例如,阮偍及阮思僴等人有诗《昭平望泊》《昭江晚泊》《再泊昭平月夜写兴》《昭平雨中暮泊》为证。或溯贺江而上至贺县停泊,如嘉庆七年(1802),黎光定与阮嘉吉所带领的使团留有《鸬鹚塘夜泊》《鸬鹚塘夜泊次韵》等诗。抑或有继而北上泊舟于平乐府城和富川县者,可见诗《平乐晚泊》及《栏村夜泊》。据《平乐县志》载:“元大德五年(1031)昭州更名平乐升为府,平乐县属之。”并明清沿袭之。
(六)桂林府
桂林旧时在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因而越南使臣北使于此时,多以公书清点交接或观赏省城繁华胜景而驻足停泊,较于前面所停之州府,越南北使使臣于桂林府夜泊者数量大增,共计十六人,其中以道光五年(1825)潘辉注所在使团所作桂林府夜泊诗最多,有《龙滩塘遇雨暂泊》《泊斗鸡山戏咏》等六首,据《广西通志》卷一三载:“斗鸡山在(临桂县)雉山之东,两山在左右岸腾昂如欲斗状。”此外,阮宗奎、武辉珽、黄碧山、李文馥等人亦于北使途中夜泊此境,留有相关诗作共二十一首,以灵川县、桂林府城、全州县、兴安县等停泊地居多。
二、越南使臣旅桂夜泊的环境及活动
(一)观书作诗的幽寂之夜
相较于白日里的行色匆匆,万籁俱寂的黑夜给予了使臣更多的自由以及反观自身情思变化的机会,漫漫长夜,使臣常与青灯黄卷相伴来排遣自身羁孤之感,如阮偍《夜泊白沙塘不寐偶成》:“强起呼意重点烛,披书欲觅疗愁方。”(《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八册)述己于沿岸泊舟的夜晚生发忧愁之意,而身边无人能够诉说心中愁苦,唯有通过典籍收获与古代先贤心灵的互通,来觅得聊解愁意的解方。同样,使臣阮宗奎《新城夜泊》云:“鼎中调剂轩歧药,灯下平章李杜诗。何处琴声调雅韵,高山流水有谁知。”(《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二册)谓使臣于寂静无声的夜晚灯下观书,在品读李杜诗歌的夜间听闻琴声悠扬而感慨自身知音难觅,只得寄托于手中诗集寻得一处安慰。“三更春醒他乡梦,九曲愁缠故国心。对景鱼灯难冗坐,挥毫草就越中吟。”(《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二册)言及使臣泊舟南宁府的夜晚,因思乡心切而难以入梦,耳边传来乐曲声声而更添思乡情深,期盼以灯下挥毫作诗来寄托满腔愁绪。
(二)宵聚饮酒的寒冷之夜
日暮之时伴随着落日西下以后,地面不再接受太阳所散发的热量补给而较白日更加寒冷,又夜间江面水汽蒸发需大量吸收热量,因而使臣夜晚泊舟江上时常觉比岸边陆地更加寒冷。“入夜江风吹薄寒,华船稳泊已更阑。”(《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六册)一诗即谓使臣武辉瑨夜泊石塘时所收获的“夜寒”体验,使船停泊沿岸时已经深夜,江面辽阔无所阻拦,阵阵江风向使臣迎面袭来而更觉寒冷。此外,使臣旅桂夜泊途中常遇夜雨,夜晚本就温度较低,又因雨水常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而使得夜间更加寒冷,张好合《遇雨夜泊永淳县》有诗:“何处雨来灯下冷,不教远客梦中还。”(《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十二册)直言夜色之中灯下听雨的寒冷感觉,身处异乡又遇雨行程受阻,夜雨萧萧及思乡情切而不得的愁绪带给使臣身体及心灵上的双重“寒冷”体验。
(三)多闻夜音的朦胧之夜
夜泊这一活动以暗夜为背景,较于白日江行而言,夜晚江河之上视线相对昏暗,天地间仅月影与星辉夹杂,如“岸树参差云叆叇,江涛浩渺月沧茫”(《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八册)一诗极尽描述了夜晚昏暗朦胧的景色,滚滚江涛之上一轮明月高悬,皎皎月辉透过厚密的云层笼罩着沿岸树木。阮述《过龟龙滩石触船漏不得进停泊一夜明日追及诸船子震兄以诗相慰依韵以答》写道:“风浪翻教别梦缠,龟龙独夜客维船。星河倒影摇三峡,江汉朝暮走百川。”(《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二十三册)描述了夜间点点星河倒映于清辉笼罩的水面,使臣于这朦胧的夜色之中因触石船漏而不得不泊舟的无奈场景。此外,越南使臣常于夜间生发故国之思与羁旅之愁而“眠不着”,如“三更春醒他乡梦,九曲愁缠故国心”(《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二册)及“旅程未半秋将老,客梦难成夜更长”(《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八册),加之夜晚具有清幽寂静的特点,且夜色昏暗朦胧,视线多模糊不清,如此一来使臣的听觉更为敏锐,而常在夜间进行与听觉相关的活动,“何处琴声调雅韵,高山流水有人知”(《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二册)提及使臣以夜间闻乐述己知音难觅的忧愁;“画舫笙歌曲,谯楼鼓角声。半年归未到,独坐听残更”(《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十五册)从多个维度描述夜间所闻之声,漫漫长夜,使臣难以入眠而独坐听更,远处谯楼鼓角之声与邻近画舫洋洋笙歌相互交织,此景之下使臣甚觉自身孤寂。
三、越南使臣旅桂夜泊诗中的三重矛盾心态
(一)忠君与孝父的矛盾
历史上的越南地区与中国内陆保持着文化同宗同源的联系,因而发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说也始终影响着越南社会的发展,甚至成为后者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之一。“忠孝”观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也广泛流传于越南国内,于越南人而言,“忠”是忠于君、忠于国,是个体对于国家的责任;“孝”则为孝于父母之道的小孝及孝于民族江山的“大孝”。对于传统“忠孝”观念的丰富促使越南人始终为家国情怀而牵挂,此种牵挂在越南士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效力于国、忠诚于君的渴望与孝顺父母的责任常常处在极端的拉扯之中。
康熙五十四年(1715),以副使身份出使中国的丁儒完夜泊贵县时听闻鸡鸣即感慨:“幼小闻鸡起读书,今闻吾又忆吾居。”(《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一册)一声声鸡鸣似穿越时空将丁儒完的思绪拉回幼年苦读之时,回忆里熟悉的人与景和眼前陌生的异域之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只期盼着早日完成国命,乘一匹轻快的马儿荣归故里,以求得“忠君孝父”两全。当越南使臣被选中北上出使时,使臣这一身份于他们自身而言即是光明仕宦前途的象征,其自幼苦读数十载的辛劳已然得到回报,北使之路既是一条“冠簪以有如今日”(《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二册)的荣耀之路,亦是“肤发原从遗此身”(《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二册)的远游之路,忠君与孝父的矛盾迫使阮翘直言有一种“忠孝古来难两立”(《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二册)的无力之感。
(二)壮游与归乡的矛盾
壮游,怀抱壮志而远游也,具有“旅行时间较长”“旅行路程较远”“旅行路线艰难”及“注重人文交流”(杜伟利、殷志华《中国壮游的起源和发展史考释》)的主要特点,“壮游”一词闻名于杜甫《壮游》一诗,其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旅游活动,常见于中国唐代文人之间,李白、杜甫、王维及孟浩然等人先后因求学、漂泊、求宦等缘由进行壮游,其中又以交游和仕宦的目的居多。在十八世纪的英国,壮游甚至成为贵族子弟获得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反观越南使臣北上这一活动,《大清一统志》记载:越南至京师一万一千一百六十五里。受出使路程遥远且古代交通条件艰难等外在环境的影响,使臣奔波于路途之中多则数年,其间必然与当地人文产生交流,大致符合壮游的基本特点,因此可以断定越南使臣的北使活动属于“壮游”的范畴。
当越南使臣进行壮游的同时,也与身后的故乡渐行渐远,这种矛盾的无奈心境始终伴随其北上漫漫旅途,而处在怀抱壮志与远离故土的极限拉扯之中。使臣北上途中亦多艰难,祝穆《方舆胜览》中记载桂江:“自昭而下,至昭平及梧,多锐石,滩高而水湍急,两岸皆悬崖峭壁。”康熙五十四(1715)年,阮偍行经此段时,直言“港狭矶横水路难”(《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八册)。又使臣旅桂夜泊时常遇夜雨,“何处雨来灯下冷,不教远客梦中还”(《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十二册)及“秋雨凄凉泊船处,薄寒料峭中秋初”(《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二十册)等诗详细记载了夜雨之中使臣异地羁旅的愁苦,夜幕万家灯火之时,唯有使臣的行舟匆匆寻得一处短暂停泊之岸。漫漫路途,使臣与这一叶小舟相伴,只能于夜晚短暂泊舟之时抒发类如“今朝始入全州界,何日才过史禄渠”(《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二十册)的迫切追问。而舟行劳顿的江旅生活更是加重了使臣初入异域的不适,“病骨惊寒早”(《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二十册)即描述了诗人自身因病而格外忧惧寒时之早,种种苦难的叠加加剧了使臣对于故乡的强烈思念。
(三)相遇与别离的矛盾
越南使臣奉国命北上,身负祝寿、献贡等重要使命,加之使臣本身多怀有忠君效国之愿,使得其北上进入粤西时多持欣赏心态来看待所见之景,眼前异域景色更是新奇可观,从而常常收获“人间景色幽”(《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十七册)的欣喜。《梧州夜泊》:“秋高月朗到梧州,风物烟花绝胜游。”(《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二十一册)谓光绪二年秋裴文禩泊舟梧州时所见繁华景象,是夜水上阁楼笙歌洋洋,画舫常火光烛天如同白昼,极尽热闹喧嚣之最。《瀑布塘夜泊》:“我来好值三春半,腌霭横流对月明。”(《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二十一册)直言初遇异地胜景的愉快,而对着夜间明月庆幸自身到来恰逢好时节。此外,使臣也常在与沿岸官民近距离交往中收获相逢之喜,據《如清日记》等文献记载,越南使臣入镇南关以后,行舟常由中国官员来往护送,“凡驻泊之处,护送官兵罗布幕排列岸上,鸣锣击鼓,更候甚严”(《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九册)。因此,使臣夜泊诗中多以锣炮声述己与当地官员往来之事,还原使船泊舟场景,“水阁悬灯迎国贡,江巡敲柝点征牌”(《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九册)记叙浔州官兵于夜间张灯迎接越南使臣的隆重场面。《万寿庆节恭纪二首》:“峰回水阔系飞舻,鸣炮悬灯相笑呼。”(《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二十一册)则谓使船抵岸夜泊时,沿岸传相笑呼并燃灯放炮为贺的热闹之景。
然人生在世,聚散亦有始终,急剧变化的舟行生活使得使臣更能体会其中辛酸滋味,夜泊之地仅是使臣短暂停靠之岸,天色将曙之时也即是使臣别离之时。如“明朝浦口移帆去,多少江峰入梦游”(《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十五册)一诗述己入眠以前,想及明朝即将扬帆离去,短暂的夜泊时间还未能尽情游赏此地山水,不禁期盼眼前江峰能入我梦中以尽心游赏。古时交通及时间计算远不如现今便利,行舟速度又相对较慢,数日之内,使臣沿途所见之景大多无所变化,但于始终处在动态行走之中的使臣而言,永恒伫立于此的山峰即是与此地别离的象征。《浔州夜泊》:“歧头郑重黄分府,泚笔樽前写别怀。”(《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九册)谓使臣夜晚与友人相聚时刻,以诗写怀,以酒言愁,于觥筹之间以笔蘸墨写下与友人的离别愁绪,预示着离别的即将到来。白日行舟的漫长与夜晚停靠的短暂决定了使臣旅桂生活聚少离多的特点,大多数时间使臣均以一叶孤舟行江于水道之上,可见诗“空江烟雾系孤舟,远近峰峦冷气浮”(《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六册)以及“孤舟一叶水云间,故国回思已万山”(《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十二册)渺渺波涛之上,烟雾弥散,四周青山环绕,冷气自山间而出,一轮新月悬挂高空,苍茫天地之间,使臣驾有一叶孤舟漂浮其间,则更觉孤独,这种孤独惆怅之感蔓延至诗中,表现为多以“孤”字形容所见之景,如孤城、孤鸟、孤桅等。
夜泊诗为越南使臣旅桂诗中特色鲜明,却鲜少有人关注之处。较于白日江行的单调与不知前路的茫茫,夜泊之地既是使臣短暂停靠之岸,沿岸异景亦是其心灵“归属”之地,头顶皎皎明月、江上徐徐行舟皆是夜泊途中独特之景。越南使臣旅桂期间所作夜泊诗,以“他者之眼”观中国之境,其视野之下的广西胜景皆着其色彩,旅桂途中所生发种种矛盾心态交杂,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夜泊生活。
本文系2023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越南西山朝使臣的广西诗路研究”(项目编号:YCSW202325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