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友好型视角下街道空间安全设计策略探索
——以北京老城片区为例

2024-05-27彭家珍郭海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3期
关键词:老城街道老年人

彭家珍, 郭海

(北京交通大学)

1 引言

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指数已成为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城市居民生活的根本考量就是安全感。国家统计局2015 年人口数据表明,60岁以上中国大陆人口比例为16.1%,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最多和发展最快的地区[1]。在城市环境中,老年人易受伤害与建筑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多项研究数据表明,意外伤害已经成为中国老年人的首要死因。

因此,构建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城市空间安全系统显得格外重要。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北京老城地区的代表性社区为研究对象,从生活性社区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安全评估框架。通过这个框架,我们对老城区内的老年友好空间进行了安全识别和评估,并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性街区进行了实证评价。基于这些数据,我们还建立了一个赋值模型,并进一步探索了老年场所安全建设的通用路径。

2 老年友好视角场所空间安全维度的构建

2.1 老年人需求分析

老年人在活动特点上明显不同于普通成年人,因此需差异化分析这类特定人群在活动上的需求以识别出对应的安全需求并构建场所空间安全维度。有研究统计显示,一半或以上社区老年人活动的主要活动范围集中位于该社区的15min 生活圈距离内,大部分人活动的主要活动场所距离基本都是在离家的500m的范围之内,80%以上社区老年人活动的主要活动空间还是集中在住宅,菜市场周边和小区公园[2]。

2.2 多维尺度场所安全空间评价体系

从城市尺度看,安全空间识别重点关注用地属性,基础设施分布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状况等影响因素,强调老年人活动空间设施的合理布点问题;再从公共街区尺度上看,这个问题的核心内容涉及城市中的老年人主要的社交活动的安全范围以及他们的基础出行安全范围,如老年人的步行道路的可达性,以及公共服务设备的合理布局和安全覆盖范围;社区层面的服务范围划分以及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配置的布局。

3 老年人友好视角下北京老城片区及街区空间安全分析

3.1 北京老城片区概述

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北京老城特指明清时期城市(二环线以内)的城市建成区,总规划占地面积共62.5km。这一区域的建筑主要以明清的胡同古建筑和四合院群为主导,它们代表了清代北京城市的传统居住功能和建筑风格,同时也蕴含了丰富而深厚的地方历史和文化遗产。

在研究方法上,将可视化落位落实到多个安全相关空间,并利用耦合测度筛选出3组指标:第一组是居住用地功能与医院兴趣点分布空间的耦合研究并据此判断居住功能与医院覆盖的联系;第二组内容是居住区域功能分布与包括治安派出所,警务站亭在内的各类型治安机构兴趣点分布的空间耦合,以便读者对周边安全与防范综合服务系统设施空间分布规划情况,心理与安全保障支持能力保障能力情况等进行一个初步综合判定评价;第3 组指数为老城街道的步行率指数,耦合了老城区从2011年初到2017年间交通案件所发生的空间和落位率情况,通过对以上两者之间在一定空间水平上进行叠合和进行实证分析,初步系统地确定分析了城市道路步行速度和机动车交通行为安全速度的相互对比关系,由此进一步得出结论。

3.2 老城片区空间安全识别分析

北京老城区是北京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地区,医疗设施和密度的可视化分析,可见总体上表现为老城中心的人数相对稠密、边缘比较少等分布特点,其中,平安里街道地处西北部,医疗设施机构布局相对集中,张自忠街道位于东北方向。与周围医疗设施区域的空间分布变化情况研究相结合,可以看出,医院设施分布和附近居住建筑区域间的结构组合也十分接近密切,选址及落点范围基本上也都分布在同一生活街区框架内,并且区域分布还很均匀。

治安保障机构对安全保障起着决定性作用,文章通过筛选安保机构,包括派出所的兴趣点,并且和居住区域的空间分布相互叠置,由此可见,北京老城区生活区治安保障类公共服务设施也比较均匀分布。在城区尺度上,老年人生活安全设施布局较为均匀,不安全的“洼地”比较小,所以可以选择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块,做后续精细化分析。

3.3 代表性街区空间安全分析

我们对北京老城区的各种空间安全隐患进行了深入地识别和研究,并特别选择了大栅栏地区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相关的道路空间作为研究焦点,进行了详尽的空间安全调查和分析[3]。

通过分析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内各设施感兴趣点和密度,可见,大栅栏西街、煤市街为最集中分布区,同时,沿街分布特征在其他地区也能见到。从整体上看,这两条轴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即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老城内建筑逐渐向高楼层转移。结合北京旧城的高密度和低高度的空间特性,我们可以看出,道路是老城居住区内大部分公共空间的主要承载者。

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不适应,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更大程度的孤独感。所以老年群体安全行为还多见于街道及附近空旷地带,而不是在新建城区内建设大片绿地广场,公园等等。

4 老年友好视角下街道选取及特征分析

在对北京老城区和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整体空间安全特征进行鉴定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选择了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三条主要道路,并从老年人友好的视角对其安全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分别是:大栅栏西街,百顺胡同,杨梅竹斜街街周边商业设施、居住区域丰富,老人日常使用频率较高。

在街道空间综合安全指数评价体系中,交通活动的综合安全指标主要涵盖了路面绿化与景观、路面洁净度、步行安全指数、骑行满意度等多个评价因素,以及街道夜间灯光照明效果等方面。而防卫环境安全评价指标则主要包括了街墙的封闭性、监控报警设备的配置、道路的整合性和环境遮挡等方面。在构建心理安全认知指标时,我们将指标内容划分为主要和客观两个层面:客观指标涵盖了公共心理安全认知机构的分布,如沿街的业态活跃度和基于空间句法的街面选择测度;该研究的主观评价标准主要集中在受访者的心理安全性和认知能力方面。

5 安全空间的设计提升建议

5.1 建立多类型街道精细化设计指南

尽管都在生活区,但是各街等级、大小、种类仍存在差异,老年人活动种类会存在差异。所以,对不同类型的街道进行安全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有针对性。

5.2 对各类空间安全提出专项设计

在确保防卫安全的过程中,我们更倾向于采用设计思维来预防违法和犯罪行为;在心理环境方面则应注重人的行为与情绪,使人们能够从自己所处情境出发,进行自我保护,减少犯罪发生。在物质环境的设计上,我们对监控设备进行了优化,并将其放置在显眼的地方,以降低对周围环境的阻挡,打开围挡和护栏以提高视线可达性,将其置于街道网中,最大限度地减少道路、街巷整合度。心理安全设计的推进策略以提高公共安全机构的分布密度、对潜在犯罪形成心理威慑的“过街眼”为主,以及以机动车车流、过街行为会对行人、非机动车造成安全隐患为主的行人交通安全的设计策略,如在人流量较大的场所增设安全岛、安装防护栏、设立安全标志、交通平稳化等[4]。

5.3 构建“分析—识别—设计—评估”的规划路径图

构建区域动态规划设计路径“特征分析-风险识别-设计要素-用后评价”,首先,对区域特征数据进行了总体特征分析,了解目标用户群体区域分布现状概况。其次是将特殊的技术方法作为风险评估的主要辅助技术分析方法,建立“安全--活动--空间”模式,从整体上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对风险作出准确的预测。多制作标准化的安全设计指南和工具,不仅给技术人员带来安全要素,也给公共安全空间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人员带来全面的应急处理体系支持。最后,根据特定人群需要,及时反馈修正问题。

5.4 提升空间安全管理措施

街道空间的安全性不仅取决于空间的形状和相关的物理设施是否能够充分展示,还与实际的运营、维护和其他管理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在保障道路畅通的同时要做好交通安全工作。通过对街道的实时监控、安全巡查以及紧急应对计划,可以有效地预防或减缓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改善社区环境条件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是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居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教育和管理手段,我们可以普及老年人的骑行和步行安全知识,从而增强老年人和成年人的安全意识;宣传教育手段也可采取宣传手册发放,视频播放,广播推送以及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为了营造一个对老年人友好的街区环境,交通管理措施可以选择实施交通稳定的策略;宣传教育措施包括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和开展文化活动等。此外,相关的紧急响应计划可以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实施,有效地管制与疏导周围交通,从而降低对于较大区域的冲击程度等等。这几方面均需结合规划设计策略和管理措施,统筹兼顾。

6 结语

目前,城市发展非常重视老年人在城市中的街道安全。街道承载了日常的交通和居民的社会生活,在城市安全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城市空间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目前,街道的规划和设计都是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为核心目标,并没有为这一特殊人群专门设计一条通行通道。因此,我们仍需在各种细致的设计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体现,以确保老年空间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老城街道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城旧影 永平门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热闹的街道
老城旧影·和平路
老城活力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热闹的街道
风居住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