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舒适牢笼,点燃创新火种
2024-05-26黄劭煊
例文
时代呼唤创新,然而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需要我们睁开双眼去探索,开动脑筋去发现。创新不只是突破陌生界限的新探索,更是剥离熟惯性的新发现。然而,创新之难就在于,多数人已然身处认知舒适圈而不能自拔,沦为不愿进步的井底之蛙。敢于探索未知,深度挖掘已知,从自己的舒适圈中突围,才能真正找到创新奥秘,永保创新热情。
舒适圈,既是人自我保护的屏障,又是束缚创新活动的桎梏。对陌生事物产生畏难心理而保持距离,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己的紧张,但也会导致固步自封。同样,长期处在熟悉环境中,就如同在茫茫雪天中长途跋涉,易使人患上“雪盲症”,对已知事物司空见惯,造成认知与创新的无氧隔离带,阻碍创新之火的持续性燃烧。可见,跳出舒适圈,树立创新意识,迫在眉睫。
跳出舒适圈的创新需要我们向外探索,扩大认知的广度。余秋雨在《艺术创造论》中以“平庸作品验证常识,伟大作品探索未知”的理性判断呼吁艺术创作向陌生领域挺进以开拓创新;帕蒂·史密斯勇于拓展音乐新形式,将前卫的思想融入音乐创作,终成“朋克教母”;五四时期的新青年们不断学习和融合世界先进思想,打破守旧的思想藩篱,终为中国的未来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创新的火种需要新见识提供氧气,方能不断燃烧。
跳出舒适圈,不仅在于向外张望,还在于向内挖掘,对已知刨根究底,增加认知的深度。剧作家布莱希特用“间离方法”改编广为人知的《伽利略传》,以陌生化形式推动戏剧走向现代舞台;郭陶然刻苦钻研随处可见的“杂草”,在城市中造一座荒野,修复上海的城市生态……他们都勇于向内打破舒适圈,用崭新的目光打量熟悉的事物,激发自身思维活力,化腐朽为神奇,给予我们无尽的启发。
当今时代,创新对青年的勇气和进取精神提出了新要求。在时代的召唤下,我们也应跳出舒适圈,投身到创新的伟大实践中去。
评点:作者从时代的需求——“创新”出发,提出“跳出舒适圈以永保创新热情”的观点,以“创新”统摄材料中的“生与熟”,整体感强;接着阐述了“为什么”和“怎么办”,从“向外”“向内”两个角度阐述“创新”的方法;最后重申论点,结构清晰完整。素材丰富,方法多样,论证有力。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