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亦敌也亦友
2024-05-26谢嘉勋
例文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主流。然而,生活的步伐过快,往往会导致人们陷入焦虑之中,为工作、学习、经济、人际关系而焦虑,以致身心疲惫。很多人都渴望能从中解脱,寻找到一份宁静。但也有人认为:“焦虑是创造力的根基。”对于这两种观点,我倾向于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焦虑,将其转化为一种有益的力量。
焦虑,本质上是一种信号,是生活中面对潜在挑战和危险的预警。它提醒我们关注即将到来的问题,让我们能有更多的准备和应对。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它可以被视为快节奏生活中的一种能量激发剂,促使人们积极思考和应对问题,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种现象在艺术家和文学家身上尤为明显。如爱德华·蒙克的名作《呐喊》,其创作灵感正来自作者当时的焦虑状态。蒙克曾在日记中这样描写道:“太阳快要落山时,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在河边散步,天空被夕阳映照得通红,我呆呆地伫立在栏杆旁,突然感到一阵恐怖和焦虑,我的朋友们继续前行,而我却站在原地焦虑得发抖,我觉得大自然仿佛发出一种巨大而无尽的尖叫。”《呐喊》不仅反映了蒙克当时的心情,也成了后来许多人对焦虑和绝望情感的象征。
但焦虑也并不总是积极的。网络直播或自媒体平台上常有一些所谓的“老师”,他们大肆渲染“暑假有多可怕”,煽动起家长们的焦虑情绪后,他们便开始推销自己的书籍和课程,让家长们为了缓解焦虑而买单。这种行为不仅加重了教育焦虑的情形,还会影响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健康。
由此可见,焦虑如同一把双刃剑,是益是害取决于我们与它的相处方式。积极看待焦虑,将其视为生活的提醒和挑战,可以激发新思想、潜能和前进动力。而过度焦虑则会扰乱心境,成为无形的困扰,甚至导致一事无成。
保持自身乐观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将焦虑转化为一种有益的力量。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中受益,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评点:文章开始时明确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然后通过分析焦虑的本质和作用,以及从积极的角度看待焦虑,阐述了作者倾向于积极对待焦虑的观点,通过举例分析说明了焦虑在创造力和创新方面的作用。作者使用了比喻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如将焦虑比喻为一把双刃剑,这些描述使文章更加生动,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观点。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