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彼丹青,著我华章:跟着名画学素材(三)
2024-05-26杨睿
《春》
作者:波提切利
创作时间:约1482年
收藏: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素材链接
画里,爱神维纳斯站在一棵柑橘树下,守卫着自己的天宫。柑橘树枝繁叶茂,树上结满了沉甸甸的金黄色的橘子。一棵香桃木树长得郁郁葱葱,粗大的树枝遮住了生长在它旁边的一棵柑橘树。“春神”迈着轻盈的脚步穿过草地,飘然而至。她左手托着一兜儿玫瑰花,一边走一边向前抛撒着鲜艳的玫瑰,象征“春回大地,万木争荣”的季节即将来临。“春神”头戴由蓝色的矢车菊和雏菊编成的金色花环,脖子上戴着一个由鲜嫩的常春藤和带刺的玫瑰编成的美丽花环,白色长袍上绣满了各色鲜花。她的穿着打扮好像在告诉人们她就是春天的使者。
适用观点:自然现场的缺位造成古典之殇
运用示例:保护自然的另一重意义就是保护孩子们感知经典艺术的能力。那些伟大的古典艺术,无不充满着山川湖海、清华草木。如果这些自然气息在现代化中消失,或者在孩子们的生活缺位,试想,没有听过水鸟叫声如何理解《诗经》中“关关雎鸠”的悠扬,没有嗅过车矢菊香如何感知《春》的味道?要知道,绘画没有味道,文学没有触感,只有自然才能锻炼孩子敏锐的五感,并塑造他们的心灵。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作者:扬·凡·艾克
创作时间:1434年
收藏:英国,国家美术馆
素材链接
夫妇二人头顶精致的吊灯,无论金属质感还是造型在细节方面都刻画得令人惊叹。墙上的水晶串珠也粒粒晶莹剔透,流苏根根可数。更别说那面镜子了——不仅一五一十画出了镜中的影像,还精准还原了鱼眼成像效果。这一切无不展示了扬·凡·艾克卓尔不凡的传递细节和光线的能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一幅室内画,空间原本是封闭的,但画家却巧妙地利用镜子为画面开辟出了另一个空间,让画面一下子“多了一口气”,真可谓神来之笔了。
适用观点:伟大的作品必然有伟大的细节
运用示例:伟大的作品必然有伟大的细节。曹雪芹写王夫人房中“半旧的弹墨椅袱”写尽了真实,原来大户人家也并非如民谣中所谓的“白玉为堂金作马”;油画大师扬·凡·艾克在《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对世界进行了显微镜式的还原,小到远景的流苏装饰都分毫毕现。反观如今很多流量演员,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微表情做不到适当管理,一切情绪都靠大哭大笑浮夸呈现,细节的丧失令角色失去灵魂,在路人眼中,只是尴尬。
《贝里公爵豪华时祷书》
作者:林堡兄弟
创作时间:1416年
收藏:法国孔代博物馆
素材链接
《贝里公爵豪华时祷书》中常常表现月份劳动以及贵族休闲的场景。这一内容广泛存在于中世纪各国的时祷图中。不同地区图像也有差异,这可能和各地气候与耕种习惯有关。
适用观点:劳动的价值在于塑造人
运用示例:劳动的意义是什么?在古代西方人看来,是通过劳动取悦上帝,救赎自我。故在世界名画林堡兄弟的《贝里公爵豪华时祷书》里,月份劳动的内容,俯拾即是。当然也有工具主义者认为劳动就是养家糊口,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于是不得不为稻粱终日劳动。然而试想,当人走出神祇的世界,当社会发展到无需太过劳作也能生存时,劳动的价值又何在?是否因为失去意义而弃之如敝履?我想恰恰相反,那时劳动的伪价值或者附加价值逐渐零落,真正价值才浮出水面,那就是它塑造了人。人通过勤四体而体格强壮,通过洒下汗水而心安……用恩格斯的话说,“在合理的制度下,当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工作的时候,劳动就能恢复它的本来面目,成为一种享受。”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