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委员代表出谋献策助力船海业发展

2024-05-26本刊编辑整理

广东造船 2024年2期
关键词:船舶工业绿色

本刊编辑整理

宏伟蓝图鼓人心,时代号角催奋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利好和信心。这些措施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性和前瞻性,是推动我国全面发展的一大良方。我国船舶工业对此反响热烈,许多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畅所欲言,纷纷出谋献策助力船海业高质量发展。本刊特辑录部分委员、代表意见,希望通过此举推动我国船舶工业更好更快发展。

加强绿色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全国政协委员,中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彤宙:建议加强政策引导与机制支持,研究建立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协调联动机制,推动企业“抱团出海”;支持鼓励绿色技术研发推广应用,降低全产业链碳排放和能耗,打造一批绿色“一带一路”典型项目标杆;积极向全球传递中国绿色发展信心,推动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同联合国框架下的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合作进行对接,以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项目的实施丰富“两山”理论的海外实践;加快推进绿色标准对接,积极推介国内绿色投资标准,参与国际绿色标准制定,推进中国规则标准“出海”;鼓励企业通过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推动中国标准和技术国际化模式和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阎洪涛: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的形势下,若能继续开展巴基斯坦海域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必将为该油气远景区划分、有利区带优选、资源评价和油气资源潜力分析奠定坚实资料基础,推动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上新的台阶,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为两国乃至地区的和平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完善人才培育机制,促进科研创新持续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渤海造船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胡德芳:要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加快解决从“0”到“1”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把船舶行业打造成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的需求提供者、创新组织者、技术供给者和市场供应者,牵引需求、创造需求。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牵头开展重大任务协同攻关,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船舶行业要落实新型举国体制要求,依托重大工程项目,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拔尖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组合拳,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船舶行业新型工业化提供人才支撑。要优化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让更多“千里马”在船舶行业竞相涌现。要健全长期稳定支持科技人员潜心研究的保障机制,让科研人员安心科研、潜心创造。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二五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所长王其红:要强化重大装备船海材料顶层论证,提前布局材料先导专项,解决新材料基础研究问题,提升技术基础储备,尽快实现更大规模地使用,以新材料逐步取代传统金属材料,进而引领船海装备的革命性进步;要引导各种社会力量聚焦海洋强国战略,关注船海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切实围绕海洋装备、船海重大装备建设对新材料的急需,调动多方积极性,围绕新材料提出新方案,支撑造船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要强化船海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以先进复合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应用引领船海产业进步和变革,从而实现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进步,激活产业动能,打造我国海洋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研究员张锦岚:科研院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在船舶工业关键技术和核心领域的研发投入,突破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难题。通过深入探索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前沿科技,为船舶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积极与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建立紧密的产学研用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船舶工业科技创新。通过项目合作、共建实验室、人才培养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进程;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船舶工业科技人才,通过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等措施,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为船舶工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要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参与船舶工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提供先进的研发设施、优质的技术服务和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向船舶工业聚集,推动科技创新的集群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加工中心特级技师傅国涛:国内缺乏发动机关重件核心研制能力,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低端,竞争力低下市场份额小,缺乏价格话语权,产品发展受限。要通过独立定向专项项目实施,建立完善的研发体系,构建关重件完整研发流程,从而实现从技术到产品全方位与自主品牌船用发动机的深度融合,打破船舶发动机关重件技术垄断,实现自主研制,提升船用发动机竞争力,保障船用发动机产业健康发展。通过科研项目与新产品研发等资源引导,鼓励和促进行业在年龄、技能等方面合理搭建人才梯队,着力培养关键技术领域的中青年领军人才。要发挥领军人才的头雁效应,吸引大学生、外部技能从业者等投入该领域研究,鼓励该领域的人才奋发争先,实现本领域内技术技能的持续深耕,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发动机关重件研发人才队伍,保障发动机关重件持续创新发展。

主动适应形势,助力海洋环保和绿色航运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全球造船与航运业正加速进入低碳甚至零碳时代。在这场能源变革中,电动化和绿色燃料成为船舶行业发展的两大重要方向。绿色燃料的大规模制备经济性、安全性、发动机可用性、燃料可供性和法规完备性,将是实现燃料在航运业规模化应用的关键。建议抓住船海动力变革的窗口期,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需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绿色燃料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进我国船海动力产业转型升级,支撑造船强国和航运强国建设;积极推进相关技术标准法规、规范及监管规定出台,为低碳零碳燃料实船应用提供保障,同时要深度参与国际标准规范、政策规则等制定,提升我国在国际海事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张海文:在国家层面,尽快建立陆海统筹的塑料污染治理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管理体制和监测监管机制,完善生產监测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并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确保各方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在行业层面,推动塑料相关行业的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诸如:关注塑料的循环利用、开发生物塑料和替代材料、应用生态设计等方法,研发废塑料绿色循环利用的新途径。同时,鼓励企业从生产一次性使用塑料产品转向生产可重复利用塑料产品,引导形成可循环的消费方式。此外,还应与国际社会保持协调一致的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行动。在社会和个人层面,倡导全社会形成绿色减塑的健康消费和生活方式。通过设立“减塑日”、加强科普教育宣传活动等方式来增强民众的减塑意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七一八研究所科技委主任郭建增: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要加强产业布局优化,推动“国产国造”稳步发展。加强统筹全国氢能产业布局,根据氢能安全性要求设定市场准入门槛,避免无序竞争。优化配置国有资本向氢能装备领域集中,发挥“链主”龙头作用,加强头部企业间战略协同,促进氢能产业链上下游整体配套协同。同时,牢固树立安全底线,完善全行业的政策体系和行业标准规范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和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加快推进氢能行业标准制定,加强产业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研究,建立健全产业安全标准规范,落实安全监管责任,着力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和政策性瓶颈,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制度基础,保障氢能产业创新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船长倪迪:目前,我国除了绿色甲醇的生产处于空白以外,绿色甲醇的储运及加注环节的相关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等也较为薄弱。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支持航运企业打造船用绿色燃料产业链的相关政策,以缩短探索路径并确保我国船用绿色燃料的供应,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通过国家层面的指导和支持,促进航运企业与相关国有企业及地方政府的合作,在船用绿色燃料方面塑造更多的央企合作、央地合作成功范例;完善绿色金融补偿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新能源供应体系,多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船用绿色燃料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猜你喜欢

船舶工业绿色
节俭绿色
绿色低碳
船舶工业被列为工信部两化深度融合重点发展行业
绿色环保
辽宁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智能制造、智能航运和绿色维修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山东出台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路线图
1~10月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基于I-O模型船舶工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研究
13项船舶工业国家标准正式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