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好释放,中国造船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2024-05-26吕龙德熊莹

广东造船 2024年2期
关键词:造船业造船

吕龙德 熊莹

今年花胜去年红,又是春光无限好。3月4~11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高度评价了我国过去一年取得的重大成就,为未来描绘了崭新的发展蓝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立足实际综合分析研判,高瓴建屋地推出了一系列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如“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和“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等。这些部署必将为我国造船业注入强劲的发展新动能,推动船企更好更快前行。我国造船业应该紧抓机遇乘势而上,为实现造船强国目标迈出更大步伐。

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造船创新水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完善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发挥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加强健康、养老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举措。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一条条发展之策勾画了清晰的创新驱动路线图,为造船业指明了方向,传递了信心和力量。

近年,我国大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取得了明显效果。2023年,我国全年研发投入超过3.3万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8.6%,在量子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成果突出,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出口增速喜人。同样,我国造船业积极落实国家战略要求,加强基础研究,增强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能力,大力开展高端船型和先进配套设备自主研发,交付了全球首艘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全球最大火车滚装船、全球首艘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24188TEU超大型集装箱船及一批新能源船、智能船舶……国产船舶配套研制方面,交付了全球首制6X62-S2.0 HPSCR主机、国产无轴轮缘电推进器、LNG船货物围护系统、全工艺流程碳捕集系统等。我国实施先进造船模式,涌现了一批智能船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促进了造船效率大幅提高。去年,我国交付了首艘国产大型邮轮,成为全球唯一一个能同时建造航空母舰、大型LNG运输船和大型邮轮的国家。

然而,我国在造船模式、生产效率、核心技术和配套产品研发等方面还落后于世界造船强国。要打破这个局面,我国造船业应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输送源源不断能量。今年两会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而科技创新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当前,我国造船关键核心技术仍欠缺,这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唯有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科技创新和颠覆性科技創新,才能打破“卡脖子”局面,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面对新形势,我国造船业应坚定不移地开展科研创新和产品升级。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力争在船舶工业关键技术和核心领域取得成果,破解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问题。其次,船企要发挥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加大研发投入,围绕国家战略所需、行业趋势、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展开实实在在的企业研发。船企在研发过程中还要注重研发效益,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并实现市场化,使企业从中获得真正实惠。第三,行业要组织、引导和支持产学研用融合,推动船企、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凝聚力量开展协同技术攻关,促进研发能力提升,缩短科研周期。第四,造船业要用好新型生产工具,增强掌握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能力,推进造船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将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应用和产业升级创造有利条件。船企要以此为契机,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促进从研发到场景应用再到产业打造的全链条赋能,推动船舶工业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数字网络化、人工智能化转变。最后,要完善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健全科研人员潜心研究保障制度,打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刺激造船需求增量

国内需求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去年更是达到111.4%。取得这些成效得益于国家近年提出的国内大循环战略,但我国扩大内需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制约。扩大内需,离不开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未来,随着各项扩投资促基建的举措落地,国内市场和消费需求将焕发新活力。

近年,全球造船市场持续回暖有目共睹。去年,全球船价创下过去15年新高,三大造船指标表现亮眼。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1.7%。对于本轮行情,业内不少人士认为将会持续较长时间,理由有三个:一是大量船舶或老化或达不到最新环保要求急需淘汰更新;二是俄乌战争、巴以冲突、红海商船袭击等事件推高船价和需求;三是全球造船产能已大大缩减,加之船厂接单更理性、日韩船企劳力不足等因素导致市场应付能力有限。尽管这样,在全球经济没有实现根本性复苏的大环境下,船市的回暖反弹并非牢固如磐,市场下滑仍不确定。因此,扩大内需增量,确保国内造船市场稳定仍不可松懈。

近年,我国造船业主动把握和挖掘相关需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效益。比如国内基建带动了疏浚市场需求,许多航道局纷纷订造挖泥船。又如近年海上风电产业飞速发展,我国船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研制了大批海上风电安装平台、海上风电运维船等装备,助力我国海上风电快速发展,提升了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水平。此外,深远海养殖也是我国近年重点发展的项目。我国船企积极进军海洋高端养殖装备制造产业,如青岛北船重工交付了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广船国际所属文冲修造交付了半潜式深远海智能养殖旅游平台“普盛海洋牧场1号”和“普盛海洋牧场3号”,黄埔文冲承建了4艘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工船,中国船舶集团605院研制的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首批“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已下水布设。今年两会重申“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正当其时。我国造船业应继续抓住这个不断升温的机遇,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朝气的蓝海迸发更大作为。对于造船业,扩大有效投资带来的机会将是无穷多。这项政策释放的市场需求远不止挖泥船制造、海上风电、深远海养殖领域,还有更多隐性需求亟待船企研判和挖掘。

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助力两类船企齐头并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分类帮扶支持。”这些部署立足实际,直击存在问题,将为国有和民营两类船企焕发新面貌输送内驱力。

我国坚持抓好国企改革,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推进国企高质量发展。从《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看,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近年来,我国造船业在这方面发挥了表率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中国船舶集团的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更加高效规范,品牌影响力和营收不断提升,成为去年全球唯一一家手持订单超2000万CGT的造船集团。但也存在一些国有船企落实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出现行动不力、措施滞后和效果不大的现象。二是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新一轮提升行动的导向是突出做强做专,尤其要在盈利能力上实现大突破。在2023年度《财富》世界500强中,我国有142家公司上榜,美国有136家公司上榜,但我国上榜公司的整体净利润率远比美国的低。这说明我国企业存在大而不强、盈利能力欠缺的情况。我国造船业同样出现这种现象,一些国有船企的规模、业务量和经营收入等看似庞大,但利润较低甚至亏损。要破解这个困局,就必须扎实开展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深入推进提质增效降本工程,使船企不断增加利润。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民企发展仍存在痛点、难点和堵点。疫情期间,国家实施大幅度减税降费政策,为民企恢复发展提供了真金白银的帮助,让民企体验了获得感,但这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举,并非解渴民企的最优办法,因为来自深层的痼疾依然存在,如准入难、融资难、回款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必然会削弱民企的创新与发展信心,不利于民企做强做大做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認为,民营企业在创新方面还存在创新投入不足等问题。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等措施,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当前,造船市场正处复苏通道,民营船企正是急需银行融资确保生产正常和加强研发的时候。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针对这些突出问题进行了部署。为了推动政策落到实处,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将最大力度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加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持续向民间资本推介优质项目,帮助民间资本找项目,帮助民间投资项目找资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也指出,将健全金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

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有利于造船业借力他山之石

我国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涌现一批批民族品牌,离不开向世界打开大门引进设备、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和引进外资。40多年来,大量外商涌入我国投资创办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独资企业,不仅为我国制造业提供了技术和经验,推动中国制造企业在吸收、消化和再发展中不断走向发展壮大,而且通过深度参与投资中国市场,打造了一个个“投资中国”品牌。我国吸引众多外商投资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需求,有助于满足市场寻求外资投资。二是我国具有产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给优势,有助于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合作。三是我国具有大规模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人才优势,有助于为外资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持。四是我国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和潜力,有助于外资获取较高的稳定回报率。我国外资投资收益率近年已达到9.1%,远高于欧美经济体的3%。五是我国具有体制、法律和政策优势,有助于为外商投资提供制度保障和良好营商环境,这是吸引外资进入中国的最核心因素。

造船业是我国第一批“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行业。正是主动融入全球市场,向先进造船国家引进先进的制造技术、工艺工法和管理模式,然后进行再创新,我国与日韩形成了三足鼎立,三大造船指标连年位居全球首位,造船竞争力今非昔比,船舶产品谱系丰富。外资在我国造船业发展中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行开放以来,以日韩船厂为主的国外资本纷纷进军中国造船业,在中国扎根深耕,实现了发展壮大,擦亮了“投资中国”品牌。这些船厂有常石集团(舟山)造船有限公司、韩国大宇造船海洋(山东)有限公司、南通中远海运川崎等。此外,在我国创办的外资船舶配套企业也很多,比如中船三井、中船瓦锡兰发动机等。外资船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模式、理念等溢出效应,对我国造船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外资船企同台竞技、同场竞争,也倒逼我国船企加快技术工艺改进创新和转型升级,推动了我国造船水平整体提升。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区热点问题频发,一些新变化给我国引进外资增加了难度,主要有以下原因:三年疫情隔断线下考察交流,造成跨国公司对中国缺乏了解而影响投资决策;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比较优势变化发生梯度转移;一些国家推动产业和资金回流,出台涉华投资限制措施;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出台大力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国际竞争趋向激烈。因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标准制定,推动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等问题。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在放宽政策和环境优化的叠加推动下,投资中国必将成为国外资本未来优先选择。我国船企应认真研究外商投资法及相关法律,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实施重大创新工程,并主动去利用“他山之石”,积极学习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发展理念,促进技术研发创新和产品结构优化上新台阶。

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拉升造船订单量

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与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不仅拉动了近万亿美元投资,打造了欧亚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等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及通畅安全高效的海上运输大通道。我国已经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共形成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疫情期间,一些“小而美”、“惠而实”民生工程陆续落地,为推动许多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国际合作和全球经济发展,也推动了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我国经济增长和政治地位提升开创了新途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合作,实施一批‘小而美民生项目,积极推动数字、绿色、创新、健康、文旅、减贫等领域合作。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这显示我国继续发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决心不动摇。下步,为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我国将创新合作和贸易方式,不断擦亮“小而美”项目“金字招牌”,扩大同共建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规模,加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领域人才培养,积极与友好伙伴构建命运共同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展望未来,在我国谋划带动下,共建“一带一路”有望迎来更加辉煌成果。

国内船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开發区域性特殊用途新船型和优质海洋装备,努力寻求沿线国家和地区订单。目前,我国造船行业与意大利、德国、挪威、印尼、新加坡和中东、非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深度合作,创造了许多新需求,如中远海运重工交付英国石油公司“希望6号”FPSO,沪东中华交付法国达飞13000TEU LNG双燃料集装箱船“达飞 帕拉蒂”号,中船澄西交付荷兰船东37000吨沥青船“ASPHALT SONATA”轮……在华南,黄埔文冲、广船国际、英辉南方、江龙船艇、显利等船企都是佼佼者,如黄埔文冲在支线集装箱船开发了一批欧洲客户,广船国际打入了非洲阿尔及利亚豪华客滚船制造市场,江龙船艇获得了中东、非洲公务船订单。我国造船业应抓住市场持续回暖机会,以更主动更积极的态度去拥抱“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国际合作,争取更多市场订单,促进企业大踏步发展,为实现造船强国梦添砖加瓦。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为新能源船舶研制提供动力

当前,全球已有150多个国家作出了“碳中和”承诺,这些国家覆盖了全球88%碳排放、90%国民生产总值和85%人口。我国不仅提出了“2023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而且深入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质持续好转,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超过火电,去年新增装机超过全球一半。针对排碳大户航运造船业,国际海事组织推出了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这使得航运业不得不转向低碳、零碳环保船舶,为造船业带来了新机遇。这种形势下,大批污染严重的常规能源船舶被淘汰更新,代之是LNG动力船、甲醇燃料船、氨燃料船、纯电池动力船等绿色环保船舶。2023年,全球替代燃料船舶订单成交3727.7万载重吨,占比33.7%,增幅持续维持高位,其中甲醇燃料船更是同比上涨139.4%,呈现爆发式增长。

面对国际海事组织减排法规和国家环保新政策,我国造船业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加大绿色制造设施投入,加强新能源船舶研发,努力提升LNG动力船、甲醇燃料船、锂电池船、氢燃料电池船、氨燃料船及LNG/甲醇双燃料船的设计建造水平,取得了丰硕成果。在LNG船领域,我国已有5家船厂获得了GTT许可建造全尺寸LNG运输船许可证,沪东中华自主研发了第五代“长恒系列”大型LNG运输船并全部交付。在氨燃料动力方面,我国已推出了18万吨氨动力散货船、23000TEU氨动力集装箱船等船型设计。在甲醇动力方面,青岛北海造船研发了新一代甲醇燃料动力纽卡斯尔型散货船船型并获ABS颁发AIP,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大连中远海运川崎已获得中远海控24000TEU甲醇动力集装箱船订单,广船国际交付了6艘甲醇双燃料油船。我国还研发交付了大批纯电动船,氢燃料电池船“三峡氢舟1号”也于去年交付。我国去年新接绿色船舶订单的国际市场占比已达到57%。但是,我国在绿色船舶研发技术和引领能力上还有待加强,其中核心配套及其核心技术大多依赖进口、自主创新绿色设计能动性不足等问题最为突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加快重点领域节能节水改造。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这些举措将为我国发展绿色船舶带来重大机遇,如加快能源革命,有利于船用绿色燃料的生产和供应。我国船企应抓住这个契机,加强技术攻关和多元化合作,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大胆创新升级,为争夺绿色船舶制高点再接再厉。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向着春天再出发,乘借两会东风,只要把握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勇于探索进取,中国造船业就一定能在新时期实现大作为,造船强国的梦想就一定能照进现实!

猜你喜欢

造船业造船
中国造船业订单继续位居世界第一
造船技术2016年(总第329期~334期)总索引
我国造船市场现状及发展建议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SPP造船洽商10艘MR型成品油轮建造合同
造船出海 扬帆启航
全球造船业订单量持续下滑
俄罗斯将斥资2亿美元刺激造船业
清前中期温州造船业
喜科为艰难时期的造船业引入维护绩效指标并开展维护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