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观内省 当代哲思

2024-05-25刘代刚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山水画命题逻辑

摘 要:方向对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及其精神在当代新的可能性的持续思考和探索,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极具研究价值的个案。对比方向2020年前后的创作及思想,分析其创作选题及其心境意象的构建和叙事逻辑,联系它们与时代生活和文化语境的关系,理清其创作思维的内在逻辑,以期能为今天中国美术(特别是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实践和研究提供助力。

关键词:方向;山水画;内在逻辑

思考和探索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及其精神在当代新的可能性,一直是方向创作的核心,他也以其独具个人特征的作品成为当代中国山水画坛极为重要的个案而被关注和讨论。

在这些(特别是2020年之前的)讨论中,包括尚辉的《田园牧歌背后的社会性景观》和王平的《山水画的新“方向”》,多将其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且尤为关注方向作品所展现的画家对于“来自记忆深处的自然田园式浪漫”和“当代中国城市居民在今天的城市社会环境中的理想生活或心灵安放秘境”的追寻和哲学反思,梳理其笔墨语言、图像特征要素,以期呈现方向山水画的思考和探索及其当代意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方向近两三年(2020—2023年)的创作思考和作品面貌有着全新的变化,不能简单地沿用或套用已有讨论的方法或路径,在2022年发表的林木的《因心再造的人间山水——方向山水画印象》和卢贞的《人心清和 风洗尘埃——谈方向近期山水画创作》中对此就有更加全面的观照和进一步的探讨,尤其对方向2020年前后作品的内在关联性进行了全新的梳理。

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方向近年具体的创作实践和相关艺术展览、活动的资料,我们可以更为系统地对方向及其山水画创作进行探讨。

一、外观内省的内在逻辑

方向在2022年9月1日—2022年9月15日的“大道不孤——2022年度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人间山水·方向作品展”的自序中谈到,他真诚地画画,同时以外观内省的方式不断反思追问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把这种追问引入到某种超越性的思想或精神上去。对照方向2020年前后的山水画创作,完全有理由相信,正是对于当下社会、文化和生活的真诚观照,并保持对自我(包括艺术创作)持续性地外观内省,才使得他能够不断地追问其内在逻辑,探索新领域,最终实现艺术和创作主题的双重突破。那么这个陈述所提供的关键词,恰恰就是他前后连续性的创作思路和近两年的作品面貌得以实现的重要线索。

近年来(特别是2022年)方向的山水画创作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面向:一是,围绕他所居住和工作的城市中,具有重要文化象征含义的景觀符号进行创作的山水画,例如天安门、故宫和恭王府等;二是,模糊了“边界”的城市、山水或风景名胜,结合时代性的社会话题(例如环保、城市内涝和冬奥等)而全新构建的山水画“时代景观”,甚至“超现实图景”。前者,似乎直接对应着他稍早时期的“庭院主题”的系列绘画;而后者,倾向于大家熟悉的“都市山水画”的延续发展。但是,仔细分析又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就前者而言,在其早期“庭院主题”的系列绘画中,更为偏向个人经验中有关童年记忆在当代山水庭院中的使用。同时,这种基于个人经验的创作思路与方法,有着明显的对当时的当代艺术等整体背景的被动接受或回应的痕迹。而近年来他更倾向于采用类似天安门、故宫、恭王府等更具民族属性的景观符号,有着更为宏大的关怀,对这些符号及其意义的界定与使用也体现出更具主动性和注重其文化内涵的特征。对于方向来说,它们是蕴含着来自民族文化深处的基因与记忆的,这是一种集体的文化记忆;相应的,由它们构建的主题思想乃至画面意境,也不再局限于某种浪漫情怀的诗意表达,更有对其文化内核所蕴含的有关民族、家、国、天下的当代思考,直指今天中国和世界的时代命题;而对这些命题的回应,他又不会强硬地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更为开放和充满启发性的逻辑构建画面,引导观者思考、判断,充满了中国的智慧和自信。

这些内容,可以对比分析他2022年的《正月》和《浮云》两张作品予以说明。在《正月》中,他以“残山半水”式的方式构建了一个空旷甚至稍显寂寥的“极具民族特色的(准宫廷)庭院”,并将其置于右下半幅之中,在庭院的柱廊之下坐着几个抬头望向左上占据半幅画面的灰色的夜空,那里有着灿烂炸开的烟火。其中似乎暗含着中国人关于“家国天下”的哲理思考,抑或其他。客观说方向并未给出解答,但是确实能让观者通过对画面的观看,明确地生出有关这些符号和观望方式的文化记忆,以及有关它们在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应有的意义的联想。在《浮云》中,方向则以一种糅合了深远与平远视角的观察方式,将人的视线从近处高空的云层:“玄龟”引向中下辽阔且空寂的亭台,以至中间堂堂正正的宫廷,再向上望向浅橙色的天空及空中飘浮的朵朵白云。方向在这里至少涉及两方面的思考:一是传统(典范)文化及其艺术形式在当代的困境,二是这样的困境之于当代中国的启发。而题名“浮云”,本身看似一个(模棱两可或缥缈寂寥的)解答,更是一种追问——追问其当下的意义,启示人们更为深远地思考和探索。

至于后者,方向近年有关都市的创作,在围绕当代中国城市生活展开思考,并构建相关叙事的逻辑上,与已为大家所熟知的2020年之前“都市山水画”的确一脉相承;但是他新近的创作蕴藏着一种全新的、兼具了坚持和变动两种特质的张力,它直接指向方向近年山水画创作中的外观内省。在这里,他坚持的是对当代社会、生活和人的真诚观照,坚持的是对它们真诚观照中的反思精神;变动的是,时代在变,不同时期的“当代命题”发生了变化,方向的反思则指向这些新的时代命题背后更为深层的文化思考。二者合为一种内在的张力,透过画面直达观者,让人不得不去探究其背后的深思。同时,方向近年有关都市的创作,呈现出多元、更具深度且明确的针对性、与时代命题所反映的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文关怀的特质。他将这些思考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出全新的(有时甚至有点超现实的)“时代景观”,以一种模糊了边界的图景,展现自己对这些时代命题的探讨和回应。当然,这些图景中还有他对自己已有艺术的重新梳理和思考,也有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艺术和群体结构的外观内省。有些内容的展开与上述有关“极具民族特色的(准宫廷)庭院”的创作在逻辑上是相通的,有些则又是独属(所谓)“都市山水”的全新探索。在这里,仅尝试对这些作品的选题和主题创建思路予以讨论。

首先,在选题上,他进一步梳理和细分了原有对喧嚣的都市生活、城市变迁等的深刻观察而来的“各种要素集合在一起进行主题构建”的方式。至少可以从“中国社会及其(城市)日常生活与中国的城市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关系”“极具全球化意义的社会命题,以及中国社会和民众对它们的观照或反映”“当下世界格局中,中国的国家发展策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三个方面予以考察,可以看到方向的选题及其思路,有了明确的针对性和多元性的特征。除了前述《正月》和《浮云》这样的“庭院主题”系列绘画之外,还有《北海》直接指向当下中国城市最为民间的生活日常,以及与此日常所相关联的某些城市发展策略(例如“公园城市”)及其内在因素的思考;《生命之浅》则代表着全球化语境下,极具普世价值的一些社会命题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反映,因为它很容易让人辨识出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和命运共同体等当今中国乃至全球性的时代命题,当然,方向关于“生命”的思考又是超越性的,他有着具备中国文化特质的生命观;《冬奥之城》则与中国社会时事相关,这是中国崛起、民族复兴等命题在体育盛事上的具体反映。

其次,上述三个方面的划分只是为了便于讨论,并不能全面代替方向作为艺术创作者的直觉判断和艺术表达。方向的创作并不再是简单地对相关社会现象进行提取或表现,而是蕴含着他自己的认知或反省的精神。在具体的创作和表达过程中,他通过创作者艺术直觉式的体悟,将它们予以重新的建构,形成全新的图景,并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内在脉络进行分析,做出独属自己的解答或回应,充满当代哲思与中国(传统)思想相辅相成的智慧。例如,在《岛国》《天星桥》等作品中,方向明显有着将跨海大桥及其区域发展策略、国内外旅游经济发展等时下的社会现象或时代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仙山、登高、望远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构建的考量,包括前述《生命之浅》中对“生命”的深层探讨等,所有这些内容透过画面引导观者由衷地思考,生成新的感悟或启发。

二、充满中国智慧的当代哲思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方向的这些思考和创作,一定程度上与尼采在《不合时宜的沉思》一书中对“当代”的相关表述,有着内在逻辑上的不谋而合。或许方向本身并非有意地使用这样的“当代”概念和方法,但是可能恰恰是这样无意的暗合,更显现出方向立足中国当代社会和传统文化脉络进行艺术“反省”的“当代”精神,因为其并非对某种当代艺术概念或样式的诠释或套用。

前面已经谈到,方向近年来对城市生活的观察和反思,更加注重文化逻辑的深层次探讨,他通过对各种更具明确文化意义的符号的重组构建主题,并以充满中国智慧和文化自信的叙事逻辑阐发它们对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意义,进而引导或启发公众的思考,使得公众能够更好地通过艺术参与社会生活的深层探讨,从而实现艺术的当代性及其社会职能。此外,在《北海》中,方向有了更多对“人间烟火气”的肯定,他以最为稳固的画面结构,将他对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热闹、繁华甚而有些市井的休闲生活的内在社会结构,解构为独特的“城市山水图景”,看似更为生活化或更具“烟火气”,实则指向“公园城市”等社会命题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的落实。这反映出方向的创作,既紧扣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又有对这个历史进程和自己(已有并被广泛认可的)艺术创作的深情观照和不断内省。因为今天的中国城市,无论是居民生活还是精神面貌都与此前不同,这与整个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反映为社会结构的稳定。显然,他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深层逻辑,并将其隐喻为稳固的画面构图。

还需注意的是,虽然讨论主体严肃,但是方向作品的整体画面又体现出一种恬静、自然的意境,这表明他的心境也随着对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观察而产生了变化。这是将社会生活的内在变化自然地融入其心境,并通过画面(自然)流露的结果。当然,不能否认的是这种心境的产生,还与他不断反省自我和山水画(艺术)的内在文脉相关。这种反省同样可以在《岛国》《天星桥》中看到,它们涉及传统山水画里的游观、远游、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或观念;还有《生命之浅》中搁浅的巨鲸,围观或救助的小人,远处波光粼粼的、象征着生命之源的海水和海水环绕的岛屿,这些都超出了对某些当代艺术形式上的采用或借鉴,而是进入其内在的逻辑展开,将中国人有关于生命、自然和人的思考融入其中,以“生命之浅”点题,给出充满“中国特质”的解答与哲理启示。

可以说他的这些山水画创作,从内在逻辑到作品品性,都兼具了“当代和中国”两方面的品质,方向很好地将它们“同化”在了自己的艺术思考和探索之中。

三、结语

可以看到,方向及其山水画创作,尤其是近两三年的思考和探索反映出持续的外观内省和充满中国智慧的当代哲思。这既是他深植中国传统艺术文脉的自然呈现,也是在融合全球或其他文明优秀艺术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时代命题的回应。

还需指出,对于方向及其山水画创作的讨论,以及它们对于当代中国画坛的意义的思考,其实远不止此。例如:在现有讨论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联系近现代中国美术(特别是中国画)发展变化所处的时代语境,探讨方向作为艺术创作者,是如何处理相关语境下的时代命题,以及美術史内部的不同态度观点和论争等问题;也可以结合他在笔墨语言及其技法表现上的探索进行分析;此外,还需注意方向近年来的创作与其专门的“点景小品”的联系与区别,从中可以看到他多元而充满现代实验价值的思考和探索;等等。它们与本文的主题其实是一体的,只有建立更为系统和详实的分析,才能更为完整地理解方向及其艺术对当代中国美术的启示意义,或者说也才能以方向为个案为现当代中国画艺术创作研究在美术史上的意义方面提供更多具体且坚实的依据。当前对这些问题基本还未涉及,可以在后续的研究中分别予以讨论。

参考文献:

[1]卢贞.人心清和 风洗尘埃:谈方向近期山水画创作[J].美术观察,2022(12):103-105,2.

[2]方向.大道不孤:2022年度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人间山水·方向作品展 自序[EB/OL].(2022-08-19)[2024-03-10].https://mp.weixin.qq.com/s/CQ48-zhl2F5Gn3VGAGTVzA.

[3]林木.因心再造的人间山水:方向山水画印象[EB/OL].(2023-04-24)[2024-03-10].https://mp.weixin.qq.com/s/MUJmjVPk522SO-jufQbAZQ.

作者简介:

刘代刚,硕士,成都锦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山水)、公共艺术、展览策划等。

猜你喜欢

山水画命题逻辑
我来打开山水画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下一站命题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