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发展和安全需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2024-05-25本刊编委陈甲斌
■ 本刊编委 陈甲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发展,有效抵制和化解了各类风险,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办成的大事,全球地位持续上升,创造了经济稳步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改革发展面临不少深层次躲不开、绕不过的矛盾,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课题。但是,实践中受认识不统一、协同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在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割裂安全和效益的关系,对发展中的客观因素制约考虑不充分。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益不充分的安全难以持续。例如“煤制油”,有的地方或企业不顾生产用水、国际油价等制约因素匆忙上马项目,结果导致部分建成的项目因经济效益低下而不能正常运营,致使安全和效益目标均无法达到预期。
二是割裂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对发展中潜在的安全问题认识不足。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深入推进,我国资源环境状况总体不断向好,但是个别时段部分地区片面追求发展建设,对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近几年中央环保督察所披露的资源环境问题,大多反映了“重发展、轻保护”现象。
三是割裂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存在只顾局部安全而忽视整体安全的情况。有些地区由于担心资源开发会产生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破坏或矿难等安全责任事故,从而不顾国家整体资源安全而简单搞“一刀切”,随意提出建设“无矿市、无矿县”。还有的地区在编制规划时往往将大中城市周边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农地预留为建设用地,不愿主动承担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主体责任。有的经济发达地区甚至片面认为,资源保护应该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应该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多承担一些保护任务。这些都是忽视整体安全的认识误区。
四是割裂部门和总体的关系,对安全风险相互关联和传导影响的严重性缺乏系统考虑。例如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关系,近年来有的部门(地区)片面重视生态安全而忽视了资源安全,导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空间不充分,并影响到“增储上产”,使得生产供应原本就跟不上消费增长步伐的情况越来越明显。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地缘政治、金融资本、生产垄断等因素的交织影响下,矿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资源安全问题,而是会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传导深刻影响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初步测算,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能源资源矿产品成本基本与2014年水平相当,给统筹发展和安全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五是割裂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对长远安全和风险防范缺乏系统性谋划。例如,我国铜、铝、镍、钴等矿产资源“走出去”成效显著,但是一些资源大国的资源民族主义抬头升温,限制原矿出口、要求在本土建冶炼厂等现象较普遍,迫使我国企业按资源国政策要求开展冶炼投资建设,进而形成了较高的退出壁垒。如果这些资源大国升级矿业产业政策,下一步再要求在本土建立加工制造产业的话,那么国内冶炼加工产业将面临产能闲置“空心化”问题,会深刻影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是当前的重大课题。破解不利因素的影响,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加强部门协同,兼顾安全和效益,处理好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等方面的关系,广泛凝聚国际合作共识,牢牢把握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的战略主动权,促进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协同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