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民增收途径与典型案例分析
2024-05-24关若瑶何忠伟
关若瑶, 何忠伟
(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乡村振兴研究基地, 北京 102206)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将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1],并要求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从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民稳岗就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3个方面力争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如今,北京市正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将其作为首都推进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大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稳定现有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对接帮扶关系,持续加强产业项目帮扶,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力争提前两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4∶1的“十四五”规划目标,推动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2022年,北京地区开展农民增收典型案例和致富能手评选活动,评选出23个农民增收典型案例和17个致富能手。
近年来,学者们针对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研究。陈锡文[2]指出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是如何更快地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富裕程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汪三贵等[3]认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产业振兴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魏后凯[4]提出,未来全方位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是激发乡村内生活力,建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和农村农业导向型的农民稳定增收机制;郭军等[5]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可以通过产业内部整合、延伸产业链等方式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黄季焜[6]认为,40年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但城乡以及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依旧明显,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任重道远;张红宇[7]指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与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国民收入分配关系高度相关,要结合经济发展阶段制定农民增收战略;王茂安和何忠伟[8]对北京农户收入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北京农户收入增速平缓,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北京市农民增收机制发展进行重点分析,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增收典型案例进行论述。
1 北京市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1.1 乡村常住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如图1所示,自2015年起,北京地区乡村常住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分析原因,首先由于近年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二元经济结构现象显著,城乡差距更加明显。工农剪刀差问题亟需解决,越来越多乡村常住居民远离乡村,去城市寻求高工资、高品质生活。其次,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发展所需劳动力减少,乡村就业环境无法提供充足就业岗位,劳动力涌向城镇,乡村常住人口多为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另外,乡村资源匮乏,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与基础设施有限,乡村人口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发展乡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尤为重要。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22》
1.2 乡村常住人口收入逐渐可观,恩格尔系数不稳定
如图2所示,2015—2021年乡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短短7年,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 569元增加至33 303元,累计增长61.91%。家庭恩格尔系数出现小幅波动,2015—2018年稳步下降,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休闲娱乐消费比率上升。但自2019年起,由于全国规模的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等因素的影响。北京市乡村常住人口的家庭恩格尔系数不降反升,同样证明,农民生活水平并未得到真正改善,乡村经济仍需继续发展,农民增收机制需要不断完善。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年鉴》
1.3 与两大经济区代表城市对比优势不明显
如图3所示,选取长三角地区代表城市上海、珠三角地区代表城市广州与北京的乡村居民人均收入进行对比发现,2015—2021年,3个城市乡村居民收入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上海处于领先位置,乡村人均居民收入由23 205元增至38 521元,增幅为66%。广州自2019年起,乡村人均居民收入反超北京市,于2021年增至34 533元,增速为78.71%。北京市的乡村居民人均收入由20 569元增至33 303元,增幅为61.91%,增速落后于广州市和上海市。数据印证,近年来北京市乡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幅不明显,农民增收发展优势不突出,亟需得到进一步提升。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年鉴》《上海市统计年鉴》《广州市统计年鉴》
2 北京市农民增收途径分析
2.1 丰富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2.1.1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022年,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制定了以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发展方略。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蓬勃发展。这一年,北京地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生态服务价值年值为3 613.94亿元,粮食、蔬菜播种面积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25.9%、14.5%。未来,北京地区应合理缩小传统农业生产规模,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因地制宜地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会展农业等适合北京地区的新型农业模式。另外,优化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引领作用,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农业观光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进入快车道,为农民增收提供持续稳定的产业基础[9],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10]。
2.1.2 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体系,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近年来,北京市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利益联结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巩固市管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拓宽利益联结渠道。鼓励支持农民参与林下经济发展,充分利用100万亩(1亩≈666.7 m2)森林资源,建成一批市级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如图4所示,北京市行政村从业人员于2016年达到峰值,2017—2019年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有所上升,但是上升幅度极小,相关就业政策效果不够理想。一方面,北京市应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合理改善农民就业难题,通过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蓬勃发展,为农村居民争取更多就业岗位。通过以工代赈的方法逐渐增加农村地区公益岗位,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将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北京市的相关公共服务岗位,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新型城镇化发挥巨大的价值。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鼓励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至二三产业,发展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为农民提供丰富且稳定的就业环境[11]。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年鉴》
2.1.3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重视转移性收入
2022年,在北京市农民收入中,转移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北京市大力促进社会保障水平提升,于2019年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加大“应保尽保”力度,加速实施棚户区改造等政策;2020年起,北京市对城镇和农村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水平进行了调整,政府全额补贴低收入农户的个人缴费部分;同时,继续实施行业扶持计划,进一步发展乡村的空闲土地,提高农户的热情,推动耕地的高效流转,从而提高农户的流转收益。另外,规定符合享受岗位补贴条件、社会保险补贴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可按规申请。北京市应根据农村劳动力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工作试点成效逐步扩大其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政府在分配调节机制,坚持“六个一批”分类帮扶政策统筹地位,重视“扩中提低”问题,以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为重点,扩大农民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为不同阶段的农村劳动力提供社会保障,推动乡村实现共同富裕。
2.2 提高教育质量,注重人才与技术
2.2.1 重视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城乡一体化
北京市于2017年12月4日正式批复成立北京市教育协会农村教育研究会,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目的,集中力量精准支持和服务农村教育发展,提升农村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2021年3月8日印发的《北京市乡村教师特岗计划(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要不断拓展乡村教师配备形式,高质量组建乡村教师队伍。北京市应继续重视乡村教育,坚持政策与经费向乡村倾斜,阻止城乡差距出现代际传递趋势,从根源下手,重视乡村青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与继续教育推进力度。持续跟进在县城和中心镇新建或改扩建更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为农村学生知识与技能培训提供合适场所,从根源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农民增收致富提质增效。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中心小学根据苏家坨镇风景优美,瓜果飘香的特殊地理优势,开发乡土情怀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农耕文化,增强劳动观念,提高生活技能,是北京市所提倡的“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范本。
2.2.2 引进专业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2022年4月,平谷区推动创建“博士农场”吸引博士人才,其中,优质薯苗“博士农场”,为平谷及周边种植户提供优质甘薯壮苗的同时,直接带动周边村民就业1 000余人次,开展甘薯育苗技术培训100余人次。鲜食玉米“博士农场”通过打造“鲜头玉、棒台头”博士农场品牌,将200亩土地的收益从15万元提升到了90万元。一方面,北京市应探索更多类似“博士农场”的形式,吸引更多专业人才,致力于首都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北京市农业高校、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学院所联合开展一系列的技术培训,为农户提供更专业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以原创性、科技性、引领性为原则开发新型农业创新项目,鼓励人才研发食用菌、水果、叶菜类蔬菜等优质高产种质资源,走高端农产品路线,将科技成果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现实劳动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收益率,为农民增收提供有效途径。
2.2.3 开展农民培训,制定系统培训方案
北京市以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依据农村劳动力就业意愿和培训需求,以多种形式开展兼具有效性与针对性的创业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数据显示,北京市每年开展转移就业培训1万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万人、高素质农民培训2万人次。自2021年4月起,昌平区农民培训班陆续开班,坚持“市场主导、精准培训”总体要求与“需求导向、结果导向”的总体思路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未来,北京市应制定系统化的农民培训行动方案,增加培训服务覆盖区域,细分农业培训类型,将北京地区农户培训细分为生产经营型培训、专业技能型培训、社会服务型培训3类,为农民群众提供系统、准确、高效的培训内容,真正满足农民对增收技能培训的需求,提高服务评价满意率,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更为充足的人才支撑[12]。
2.3 产业振兴领航,助力农民增收
2.3.1 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北京市全力推进农电、农超、农批对接,组织大型商超在本市农村地区建立3个以上直采直销供应基地。对接各类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冷链物流体系与物流骨干网络建设。2021年12月,历经5年建造的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竣工,该流通中心坚持“控两端、带一链、三共享”的战略构想,形成产地端-消费端精准有效链接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完整闭环,引领和推动首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转型升级。北京市应坚持做大做强“北京优农”区域公用品牌,打造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北京市优质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坚持创新驱动、联农带农、协同推进。拓展农产品初加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3],建设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促进数字化转型升级,立足产业振兴助力农民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撑。
2.3.2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打造特色产业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民减轻负担,增加收入有重要意义。2022年,北京圆满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阶段性任务,确认集体经济组织股东334.5万人,集体土地总面积2 044万亩,集体账面资产总额9 914亿元,位列全国第一。同时,全市开展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专项行动,实施“六个一批”精准帮扶措施,致力于“脱低”“消薄”,于2022年如期完成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全市7.26万低收入农户家庭全部超过标准线所规定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未来,北京市应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统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业态、新机制,进一步盘活闲置资产,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项目的“乡土性”[14],拓展集体经济发展道路,推动集体产业转型和发展,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成员能力。重点做好“一村一品”文章,聚焦农村特色产业领域,搭建各村镇产业发展平台,依据各村镇独有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以满足消费群体多元化的农产品需求,提升农村特色产品销售率,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3 北京市农民增收典型案例——京林蔬艺上庄园
2022年,北京市开展了农民增收典型案例和致富能手推选活动,推选出23个典型案例和17个致富能手。希望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典型引领带动作用,激发北京地区农民增收的内生动力,激起全社会密切关注与支持农民增收的热情,不断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为国家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添砖加瓦。
京林蔬艺上庄园是一个2022年5月建成投产、占地面积达115.6亩、集休闲农业与科技农业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区。园区包含了可食地景、康养园艺、定制农场、城市菜园等适宜北京地区推广开发的特色农业产业。上庄蔬艺园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上庄镇农业产业与集体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拓宽其增收致富渠道,并附设带动了周边村庄农业经济共同发展,被评为“北京市农民增收典型案例”。
3.1 科技成果落地助力园区发展
截至2022年,北京地区共有日光温室9.7万栋,占全市设施总量的54.0%,是京郊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农业设施类型,近年来一直在寻求突破。京林蔬艺上庄园位于海淀区,背靠丰富的科技产业、高新技术企业、高精尖农业人才等优质资源,充分发展科技农业,在园区内打造了具有高强度结构、高保温性能、长使用寿命、高种植效益的新型组装式日光温室,温室内部采用新型保温材料和智能化设备,致力于克服农业的季节性特征,人为地为农产品提供适宜生长的光热条件,满足喜温果菜安全越冬的生产条件。其次,为弥补北京地区水资源稀缺这一特殊的资源条件,化肥利用率低的这一短板,日光温室采用水肥一体化智能化设备,保证精准施肥,节约能耗,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生产出农产品口感更佳、品质更优。另外,日光温室引入温室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了环境监测管理数字化、采收输送计量数字化、管理全程数字化。自动引导车辆(automated guided vehicle,AGV)温室智能运输系统可进行自动导航、远程控制、集群调度,实现生产过程标准化,固化并持续优化生产工艺流程,规范产品和生产资料出入库流程等。温室内部采用臭氧物理防治、高效智能捕虫器物理防治、天敌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治技术,精准杀虫杀菌,保障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京林蔬艺上庄园用科技为农业赋能,带动北京市农业向智慧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北京地区建设日光温室提供了典型案例借鉴,为更多农户提供了典型范例与新的致富渠道。
3.2 特色产业功能助力农民增收
京林蔬艺上庄园推出可食地景、康养园艺、共享菜园等多种特色功能区,吸引大量游客参观体验。据统计2022年蔬艺园接待游客达2万多人,极大地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区的同时,该园区始终坚持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防止耕地“非粮化”,提升耕地利用水平,目前,上庄蔬艺园蔬菜种植面积达33 000 m2,每年可产新鲜蔬菜290 t;特种玉米种植面积6 130 m2,每年可产鲜食甜糯玉米60 000穗;水稻种植面积1 746 m2,每年可产稻谷2 t;果树240余株,每年产新鲜水果6.3 t。园区积极践行国家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目标的要求,将“农业生产”与“休闲体验”完美融合。在颜值经济方面,该园区种植了被称为草莓西红柿的“京采8”鲜食西红柿、口感脆嫩清新的水果黄瓜、颜色鲜艳的紫叶生菜、鲜甜多汁的迷你西瓜等美味又养眼的特色瓜果蔬菜,营造出一幅鲜明、恬静的田园画。在体验经济方面,园区内的都市共享菜园规格多样,围栏分割。为北京市的城市居民提供多样选择,并且有专业农艺师提供管理与咨询服务。园区充分利用乡村的特点,将农事体验项目带向城市,为城市居民体验安谧祥和的田园生活提供场所。同时迎合了现如今消费者的绿色安全无公害农产品需求,提高了该地区村集体经济与农民群众的增收能力与营业收入,促进了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更为北京地区农民增收贡献了上庄力量。
3.3 三产融合试点打造示范样板
“十三五”时期,海淀区发布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相关文件中就提出,要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与市场、城市与乡村的有效联接,延伸农业产业链。盘活村庄特色资源,培育发展生态适宜性产业。提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扎实推进“一镇一园”和特色小镇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园区的创新引领作用,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示范、应用、展示,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与示范基地,进一步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15]。截至目前,上庄镇牢牢把握其支撑海淀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涵养区及服务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创业人才的田园生活区定位,树立“生态强基、产业引领”发展思路,探索出京林蔬艺上庄园这一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试点园区。园区探索了农产品仓储加工、家庭定制农场产业发展模式,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其产品附加值,助推农业与第二产业加速融合。并且举行许多农事体验活动,游客可以在园区内体验农事劳作和手工烹饪活动,采摘新鲜蔬菜水果,制作薄荷柠檬冰饮。园区还配备了儿童互动体验区,推出了宠物寄养服务,致力于提升游客的舒适体验感,将农业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京林蔬艺上庄园努力成为产业兴旺、经济多元、利益共享、创新创业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打造北京现代农业的出发地、蔬艺田园生活的启动区。
4 结语
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增收致富正在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北京地区在开展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乡村常住人口收入逐渐可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圆满完成。但是城乡差距显著、农民生活水平未得到真正改善、首都增收优势不明显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应从丰富农民增收渠道、重视人才与技术、坚持产业振兴领航入手,完善北京地区农民增收的机制与路径,以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早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