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路径研究
2024-05-24吴衍
吴 衍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023 年8 月28 日在京发布的第5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23 年6 月,中国的网民规模高达10.79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互联网高普及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模式,互联网给社会带来了全面的变革[1]。“互联网+”的“+”是一种融合和链接,即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并强调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优化中的重要地位[2]。2015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国家要制定“互联网+”战略,并连续三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了重要举措,逐步推进“互联网+”行动[3]。
国家积极推行“互联网+”行动计划,通过创新和改进产业供应链,构建“智慧供应链”,为各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高校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创意和实用性途径。《“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提出要建设中国教育专用网络和“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为各类创新教学提供持续支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随着大量新技术以及新业态的涌现,也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创新创业教育应为学生构建线上平台,集合创新创业的资讯、技术、实践等于一体,打造多元化的学习和成长平台,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正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4]。
洱海骨顶鸡(Fulica atra)的日间越冬行为研究………………………徐 芳,刘太香,施香环,张淑霞(90)
1 “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助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和创业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创新则是第一推动力。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经历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各地方经济的繁荣需要有强大的人才储备作为基础,企业对具有创新和综合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地方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通过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业技能,加强学生的创新意愿和创业决心,通过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打造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以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宗旨[5]。
1.2 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缓解就业压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是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有效手段。我国高校毕业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2023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158 万人,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导致就业压力的持续加大。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就业市场活跃度下降,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度。而根据《2023 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选择了创业或自由职业。很多大学毕业生在进入就业市场时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或正确的职业规划而导致就业不足。同时因缺乏对于创新创业的了解和认识,缺乏一定的创业技能,不愿意积极尝试新的东西。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完善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能够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和竞争力,提高其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6]。
1.3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蒲琳回家和张盈盈吵架:“除了身材好,哪儿好看了?您穿成那样,又不是找对象!”没想到张盈盈笑得直不起腰来,末了说:“终于会说两句好听话了。不过找对象穿这样的衣服可不合适,太老气。”蒲琳生气,怎么沟通这么费劲呢,她干脆不说话,拒绝吃饭,张盈盈不跟她记仇,做各种好吃的端到她面前,蒲琳到底抗拒不了美食的诱惑。
1.4 促进地方产业升级
“互联网+”背景给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大学生创新者关注当前的实时的经济热点,更要培养大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商机资源意识,将其与洞察市场前景的能力有机结合,能预测市场,创造市场,增加大学生从事创业教育活力。从学校乃至社会层面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地方高校要正确认识人才培养的内涵,高校的主要任务不仅是为大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还要帮助学生成长为拥有较高专业素质并兼具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要把创新创业的理念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全过程,克服观念上的误区,应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12]。
2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创新创业自身内驱力缺乏
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并没有结合专业课,没有很好地融入专业课程中,课程设置往往集中在某一学期进行,并没有系统的课程设置。因此,从创新创业课程当中也很难获得系统的学习,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化倾向,很难达到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而学校的专业教育通常授课内容偏专业性,知识的更新相对较慢,专业课中较少涉及前沿科技及企业经营情况。而创新创业课程可以弥补此处空白,将专业知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和思维[11]。
“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别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应用和实践为基础的教育方式。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能够通过项目的实践从而获得丰富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商业模式,进一步改进产品及技术,有助于将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变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加强高校与企业、地方的紧密联系,为学生打造更好的创业生态系统,提高其创业成功率,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创新和应用[7]。
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有限
1.2.1 手术方法:术前准备: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手术期方案:(1)入院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告知患者治疗方法及过程以及康复训练的方法;(2)给予常规术前检查完善手术风险评估;(3)术前6小时禁食水,术前备皮。试验组采用ERAS理念下的围手术期方案:(1)入院常规疏导告知,并仔细术前评估,增加术前宣教介绍关节镜下松解腕管的优势,让患者充分了解手术方法;(2)术前正常饮食,不予禁食水,取消常规术前备皮;(3)术前24小时给予塞来昔布口服进行超前镇痛。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第二天进行手术治疗。
2.3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力量较为薄弱
由于缺乏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受到限制,这些老师大多为校内的老师,有本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辅导员或者其他学生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经验不足且教学处于理论层面导致了“纸上谈兵”的现象,从而无法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需求[9]。虽有少数高校会邀请校友企业家、成功创业者等为学生们进行业余授课。但综合来看,大部分教师缺少创业实践经验,缺乏综合实践能力,融入创业教育的主动性不强,导致了创业教学工作推进缓慢,师资力量薄弱,制约了整体的教学效果[10]。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很强的实践性,如果缺乏那么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包括场地和资金等因素,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难以搭建符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要求的平台,学生很难充分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这也是导致大学生缺乏自主创业意愿和动力的重要原因。同时应用型地方高校的实践活动类型相对单一传统,灵活性创新性不足,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忽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这会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优质教材和成功案例的缺失以及校企合作形式过于单一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2.4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与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
尽管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不断深入,但大学生的主动创新创业意识仍然不足。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部分学生认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在毕业后的去向选择中,大部分大学生倾向于找工作或继续深造,仅有极少部分大学生愿意主动进行创业。对于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一些学生只想着“重在参与”,还有一些也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学分,因此当课程与自己实习、考级及其他学习冲突时会选择“翘课”。为了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必须深入推动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如果学生对创业活动没有强烈的主观意愿和浓厚的兴趣,必然会影响双创教育的发展。
由此可见二者对于修辞态度相似却不同,前者要求多多益善,后者追求恰到好处。这也是造成两首歌虽风格同为“中国风”,细品之下却各有春秋的缘由。
3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策略
3.1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认识,革新创新创业教育观念
高等教育是科技研发和知识创新的关键推动力,在产业升级转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引领作用,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变革的有效支撑点。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样可以带动地方产业升级。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可以接触更多的创业成功案例和创业成功人士,同时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帮助学生通过新思路和新方法进行创新,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运营,从而推动产业升级。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和人才支持,可以更快、更好地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企业和高校通过提供创业平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