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解题中得法、明理、悟道、激趣

2024-05-23裘秀琴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锐角三角直角三角形线段

【摘 要】 数学解题除了内化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积累活动经验外,其重要的价值在于通过解题研究,得数学之法、明数学之理、悟数学之道、激数学之趣,即掌握数学的策略与方法,认识数学的规律与原理,把握数学的思想与本质,增强对数学探究的兴趣.

【关键词】 数学解题;得法;明理;悟道;激趣

数学学习和研究,数学教育和教学,没有解题万万不能,但仅有解题远远不够[1].数学解题的过程是思考方向从茫然到明朗、分析思路从模糊到清晰、解题方法从复杂到简捷的过程.这个过程除了内化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积累活动经验外,更重要的是在解题中得数学之法、明数学之理、悟数学之道、激数学之趣,这正是数学解题的价值.本文以一道矩形翻折问题的思路探寻过程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解题中得法、明理、悟道与激趣.

1 真题呈现及数据分析

真题呈现

如图1,BD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1<BCAB<3,点E,F分别在边AD,BC上,把△ABE和△CDF分别沿直线BE,DF折叠,使点A,C分别落在对角线BD上的点G,H处,连结FG.

(1)求证:BH=DG;

(2)若AB=6,AD=8,求线段FG的长;

(3)若FG∥CD,求BDAB的值.

数据分析

该题是九年级数学测试卷中的一道题,作为几何压轴题安排在试卷的第23题位置(全卷共24题).笔者所教班级的37名学生中,第(1)(2)两小题基本能正确作答,但第(3)小题完全正确的仅有3人,占比为8%.那么,第(3)小题正确率为何如此之低?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与思考.

2 思路探索的心路历程

笔者尝试对试题第(3)题的思路与方法进行了探寻与研究,经历了“拨得云开见日出,守得云开见月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5个过程.

2.1 拨得云开见日出,守得云开见月明

根据波利亚的解题策略,从条件与结论两个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从条件看,一是作为图形基石的“矩形ABCD”有何作用?二是“图形翻折”的本质是轴对称,可得到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而连结对应点的线段被“折痕”垂直平分是“图形翻折”的常规思路,该问题中这样的线段要不要出现?三是条件“FG∥CD”在解题中的作用何在?四是图形中的几对直角三角形相似如何合理利用?从结论来看,求BDAB的值即寻找线段BD,AB间的关系.图中有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是用勾股定理还是三角形相似得线段关系?五是由于没有给出某些线段的长度,必须要引进参数,那么哪些量可作为参数?引进几个参数?这一系列疑问有如蔽日云雾,需要解题者慢慢拨开.不失一般性,令AB=CD=1(以下均如此).

方法一 设BD=x,问题转化为寻找相等关系建立关于x的方程.由折叠知:BG=AB=1.HG=BG+DH-BD=2-x.一方面,易证△BGF∽△BDC,得BGBD=GFDC,即1x=GF1,有GF=1x;另一方面,由△FGH∽△BGF有FGBG=HGFG,即GF2=HG·BG.故1x2=(2-x)·1.至此思路变得明朗起来,正所谓“拨得云开见日出”.

将所列方程整理得x3-2x2+1=0.系数和为0的方程必有一根为1,故凑含有(x-1)的因式,如x3-x2-(x2-1)=0,从而有(x-1)(x2-x-1)=0.因为x-1≠0,所以x2-x-1=0,解得x=1±52.因为x>0,所以x=5+12.故BDAB=x1=5+12.

显然,要正确解出方程,除了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外,更需要毅力与坚守,否则会功亏一篑.这大概就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吧.但方程系数和为0必有一根为1、凑项法等知识与方法超出初中生的认知范围,这显然不是命题者的意图.

2.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方法一”所得的方程是一元三次方程,解法為初中学生力所难及.若改变参数,情况如何呢?

方法二 设DG=BH=x.由折叠知:BG=DH=1,所以BD=BH+DH=1+x.一方面,由△BGF∽△BDC有GFDC=BGBD,即GF1=11+x,所以FG=11+x;另一方面,由△FGH∽△BGF有FGBG=HGFG,即GF2=HG·BG,所以1(1+x)2=(1-x)·1.

方程整理得x3+x2-x=0.由于x≠0,原方程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x2+x-1=0,解得x=-1±52.因为x>0,所以x=5-12,此时BD=1+x=5+12.故BDAB=5+12.

如果说“方法一”是“山重水复疑无路”,那么“方法二”的方程容易转化为熟悉的一元二次方程,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但需要两次三角形相似得到方程,而且所列方程仍为三次方程,还是有超标之嫌.

2.3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俗话说,无“源”则无“流”,“源”正方能“流”清.数学解题同样需要追本溯源,只有这样才能让问题解决从或然走向必然、数学思维从已来走向未来.这里的“源”就是数学的本质,“流”就是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与策略.那么,该问题的数学本质是什么呢?注意到试题的核心条件是“翻折”和“GF∥CD”.“翻折”的本质是轴对称,可得FD平分∠BDC,结合GF∥CD得到GF=DG.这里的“角平分线+平行=等腰三角形”是常见的基本图形,抓住这个数学本质,问题迎刃而解.

方法三 设BD=x,则HG=2-x,DG=x-1.由GF∥CD及FD平分∠BDC可得∠GDF=∠GFD,故GF=DG=x-1.易证△FGH∽△BGF,所以FGBG=HGFG,即x-11=2-xx-1,整理得x2-x-1=0(以下同方法一).

“方法一”和“方法三”都是将BD设为参数,但“方法三”抓住了问题本质,充分利用“平行+角分线”的基本图形,只要一对相似三角形,还避免了三次方程,属于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方法.由此可见:方法的难易并不取决于参数的选择,而在于是否抓住了数学的本质.这正应验了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的基本图形就是源头活水.

2.4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上述方法都运用了直角三角形相似.进一步思考:能否另辟蹊径,让思维更加简洁明快呢?经过探索与尝试,发现还有其他思路.

方法四 设BD=x.由“方法三”有GF=DG=x-1.在Rt△BFG中,sin∠GBF=FGBG,在Rt△BCD中,sin∠CBD=CDBD,所以FGBG=CDBD,即x-11=1x.整理得x2-x-1=0(以下同方法一).

方法五 设BH=DG=x.则BD=x+1.由“方法三”有GF=DG=x.S△BFG=12BG·FH=12BF·FG,即12×1·FH=12BF·x,所以FH=BF·x①;S△BFD=12BF·CD=12BD·FH,即12BF·1=12(x+1)·FH,所以BF=(x+1)·FH②.将①代入②有:BF=(x+1)·BF·x,所以x(x+1)=1,整理得x2+x-1=0(以下同方法二).

“方法四”“方法五”分别从锐角三角函数和三角形面积两个角度寻找线段关系.“方法四”所列方程简约明了,并能迅速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让人有痛快淋漓之感.“方法五”从三角形的面积角度出发,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用不同方式表示同一个三角形面积从而得到两个等式.看似未知量较多,但通过等量代换、代数约简,最后只剩下一个未知量.其独特的构思、新颖的形式给人带来心理的愉悦,正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当然,这些方法的获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多次尝试后,“吹尽狂沙”“洗尽铅华”后的“满满干货”.

2.5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题的最高层次是从“解数学题目”到“问题研究”.如对问题进行质疑与反思,让问题理解更加透彻;跳出具体问题,基于高观点审视试题,寻找问题的共性特征与一般规律;充分挖掘试题的潜在研究价值,从而达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最高境界.

一是对问题的条件与结论进行质疑.条件为何添加“1<BCAB<3”的限制?事实上,若BCAB=3,则∠ABD=60°,此时点G,H重合;若BCAB>3,则点G在线段BH上(与点H不重合),GF不可能与CD平行.同样,若BCAB=1,直观发现GF也不能与CD平行.

二是基于高观点研究共性特征与一般规律.如将条件弱化,将“矩形ABCD”改为“ABCD”后结论如何呢?此时原题变为:

如图2,BD是ABCD(∠ABC<90°)的对角线,点E,F

分别在边AD,BC上,把△ABE和△CDF分别沿直线BE,DF折叠,使点A,C分别落在对角线BD上的点G,H处,连结FG.若FG∥CD,能否求BDAB的值呢?

同样,不失一般性,令AB=CD=1,设BD=x.由折叠知:BG=AB=1,则DG=BD-BG=x-1.由GF∥CD及FD平分∠BDC可得∠GDF=∠GFD,故GF=DG=x-1.易证△BGF∽△BDC,所以BGBD=GFDC,即1x=x-11,整理得x2-x-1=0,解得x=1±52.因为x>0,所以x=5+12,即BD=5+12,故BDAB=5+12.这说明,试题第(3)题中的四边形ABCD只要是平行四边形即可,不需要“矩形”的强条件.

三是充分挖掘试题的潜在价值.如再特殊化,将“ABCD”改为“菱形ABCD”.由于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所以BDAB的值仍为5+12.此外,还有何新发现呢?

如图3,BD是菱形ABCD(∠ABC<90°)的对角线,点E,F分别在边AD,BC上,把△ABE和△CDF分别沿直線BE,DF折叠,使点A,C分别落在对角线BD上的点G,H处,连结FG.若FG∥CD,求∠ABC的大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将△BDC从原图中分离出来.如图4,连结CH.若AB=1,则BD=5+12,所以BH=BD-DH=5+12-1=5-12,在△BHC与△BCD中,BHBC=5-121=5-12,BCBD=15+12=5-12,所以BHBC=BCBD.又因为∠B为公共角,所以△BHC∽△BCD.所以∠BCH=∠D=∠B.设∠BCH=∠D=α,则∠DCH=∠DHC=2α,所以∠BCD=3α.在△BCD中,α+3α+α=180°,所以α=36°.所以∠ABC=2α=72°.

把“ABCD”改为“菱形ABCD”后,满足GF∥CD的图形出现了顶角分别为108°和36°的两种等腰三角形,即“黄金三角形”.该图形的美妙之处在于:延长FH必经过点A,延长EG必经过点C,连结并延长CH与AB相交于点M,连结并延长AG与CD相交于点N(如图5(1)所示),将△BHM,△DEG剪下,分别拼到△PFC与△QCN位置(如图5(2)所示)可得到“五角星”.显然,变化后的试题比原题具有更浓的数学味,还具有让人陶醉的美学价值.至此,试题在原题基础上有了跳跃式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学科育人价值.

3 数学解题的价值探析

解题的目的之一是“建构以概念为基石,以思想方法为纽带,以揭示对象蕴涵的不变性、规律性为中心,探索组成对象的诸要素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由此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拓展思维和学会学习”[2].从上述思路探索的心路历程发现,问题的解决经历了方向逐渐明朗、思路逐步清晰、方法渐次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题者除了内化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积累活动经验外,还实现了“得数学之法、明数学之理、悟数学之道、激数学之趣”的价值.

3.1 在解题中得数学之法

“数学之法”即数学的策略与方法.解题关键在于“得法”,“得法”则心明.如本题中的条件、结论如何思考?一是抓住“翻折图形的轴对称性”本质,得到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的连線被对称轴垂直平分.二是将“线段平行”与“角平分线”结合得到等腰三角形.三是将“求两线段的比值”转化为寻找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由于直接求比值困难,故运用设未知数、列方程的间接方法.这里的“不失一般性,令AB为1”不影响结果.四是初中几何中的线段关系来源主要有勾股定理、三角形相似、锐角三角函数、三角形的面积表示等.

“方法一”与“方法二”都用了两次三角形相似,且所列方程均为三次方程,不仅过程复杂,而且明显超出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这是学生得分之低的原因之一.而“方法三”到“方法五”不仅容易理解,而且简明、快捷,关键是抓住了“线段平行+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这个基本图形.因此,解题是否成功、方法是否简捷取决于是否“得法”.另外,数学活动经验也是解题成功的关键.问题解决时要激活已有的策略与方法经验,问题解决后要反思与归纳,积累新的策略与方法经验.从更高层次上说,数学学习要从“解数学题”到“数学研究”,掌握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研究试题的前世、今生与未来:试题有什么、要得到什么、如何分析、问题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3.2 在解题中明数学之理

“数学之理”即数学的规律与原理.数学是讲理的学科.数学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更要知其何以所以然,数学解题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明数学之理.如本题除了几何直观与代数运算之外,还需要写出必要的推理过程,每一步都要有依据.以“方法三”为例.为什么当BD=x时,HG=2-x?是因为由翻折得BG=AB=1,DH=CD.而四边形ABCD为矩形,所以CD=AB=1=DH.所以HG=BG+DH-BD=1+1-x=2-x.这些看似简单的过程,都必须基于数学概念与定理的逻辑推理.经历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得出正确结论,内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明晰数学原理,这是数学解题的价值之一.

3.3 在解题中悟数学之道

“数学之道”即数学的思想与本质,包括数学的“通性通法”与内在联系.“数学之法”是外显的,“数学之道”是内隐的,数学解题要以外显的“法”悟内隐的“道”,“当诸多解题方法纷至沓来之时,一定要梳理、反思、归纳其背后的共性与共融”[1].一方面解决问题要抓住数学本质,另一方面要在解题中感悟数学本质.以该题方法为例.几种方法分别运用了“直角三角形相似”“锐角三角函数”和“面积法”,事实上,这三种方法是相通的:锐角三角函数源于直角三角形边的比,本质上就是直角三角形相似,凡可用直角三角形相似解决的问题一般都可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初中要得到三角形面积一般需要有高,同一三角形面积的几种不同表示方式得到的“线段积相等”也都可以通过直角三角形相似得到.由此可见,三种方法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由这种本质一致性可得到一系列解题策略与方法.“数学的发展就是在一步步提高通性通法的层次,拓展通性通法的适用范围和领域,直至发明新的通法,因此数学教学不要片面追求‘特技特法”[3]而要引导学生掌握“通性通法”,把握数学的内在联系,真正达到“入宝山而不空返”的效果.

3.4 在解题中激数学之趣

什么是学科育人?一方面,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毫无疑问属于学科育人.另一方面,营造出意蕴悠然的磁场,散发出引人入胜的气息,令孩子们流连忘返、兴趣盎然、欲罢不能,此乃数学教师的责任担当.《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要让学生“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4]的数学教学目标.“数学之趣”即让学生感受“数学好玩”,从而激发数学探究兴趣.如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与思考找到问题解决的思路,发现独特、简捷的方法,哪怕这个过程是艰难的、曲折的,但学生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获得了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对数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形成了刻苦钻研的意志品质.这也是学科育人的重要方面.

本题呈现的五种方法依次从两对三角形相似到一对三角形相似,从“三角形相似法”到“锐角三角函数法”再到“三角形面积法”得到线段间的数量关系,思路与方法不断优化;所列方程从“难解”的一元三次方程到容易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三次方程,再到直接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让解题者体验到数学解题的过程也是不断追求简约美的过程.同时还发现,“直角三角形相似”“锐角三角函数”和“面积法”等方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让人们感受到数学内在的统一美.“方法五”中的“面积法”看上去过程比较复杂,但结论一眼洞穿.将“平行四边形”改为菱形后得到美丽的黄金三角形,从而通过剪拼还能得到漂亮的“五角星”,让人们领略到了数学结构的和谐美.通过对问题进行质疑与反思,发现原结论在条件弱化后仍成立,运用了从特殊到一般与变中不变的思想,体现了数学思想的本质美……这些数学的美让解题者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感,从而反过来激发解题者对数学探究的兴趣,这正是学科育人的具体体现.

4 结束语

解题是数学教与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得乎其上,取乎其中.数学解题的“得法”“明理”“悟道”“激趣”四者中,“法”其下,“趣”其上.巩固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方法是数学解题的基本功能.但数学解题重在明理、贵在悟道,只有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感悟问题的数学本质,才能真正发挥数学解题的应有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能像玩游戏一样玩解题,并体验其中的乐趣而乐此不疲,那就达到了数学解题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郑瑄,沈吉儿.也谈“好的例题教学是照亮学生解题的灯塔”[J].数学通报,2020,59(08):40-45.

[2]王红权.思维教学:发挥数学解题教学的过程价值[J].中学教研(数学),2023(07):18-22.

[3]陆正海.从教到考 再谈通性通法的教学[J].数学通报,2013,52(04):49-5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

作者简介 裘秀琴(1981—)女,浙江宁波人,中小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数学教学、解题与命题研究.

猜你喜欢

锐角三角直角三角形线段
《锐角三角函数》拓展精练
含30°角直角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非等腰锐角三角形顶点和垂心的圆的性质及应用(下)
过非等腰锐角三角形顶点和垂心的圆的性质及应用(上)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5.2 图形的相似与解直角三角形
拼搭直角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