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特质

2024-05-23赵志阳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4年5期

作者简介:赵志阳(1994—),男,河南濮陽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始终坚持历史性、人民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理论特质,其中既有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突破,又有工作布局上的科学部署,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特质,将这一重要思想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精神特质;新时代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阐发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现实性的新思想、新观点,内涵深邃、意蕴深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智慧结晶,集中彰显出历史性、人民性、创新性、实践性等理论特质。只有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才能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一、历史特质: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探寻新时代文化发展逻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毛泽东同志曾强调:“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的原料,经过革命作家的创造性的劳动而形成观念形态上的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艺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们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层面上获得了解放,也在文化层面上获得了解放。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基础上,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诸多探索。毛泽东同志认为,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们要接受外国文化的长处,坚持“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改革开放之后,我们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国家工作中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自觉发展的新时期。此后,党中央积极调整文化建设政策,顺应时代社会发展,重建文化发展秩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邓小平同志强调:“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领域拨乱反正,及时纠正错误观念,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积极贯彻落实“双百”方针。邓小平同志也提到,“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十二大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提升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党的十四大指出:“我们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围绕举旗帜、兴文化,分别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新闻舆论工作、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推动用党的理论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思想文化领域向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随后又提出“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科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文化工作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总结,持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全面认识。

二、人民特质: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首先,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工作,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持续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重大成就,其中也提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立场,深刻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等一系列关乎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其次,坚持调动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念,聚焦人民群众实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鼓励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新创造,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汲取理论智慧,发展文化理论。在此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首创精神,不仅将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作为文化创新活力的源头,还要在文化创新中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生动实践,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各项文化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断注入文化养料。

最后,坚持文化建设的初心就是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进行集中概括,其中提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文化权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目标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这就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等问题,既是对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实践动力的深刻认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文化建设中增强历史主动的具体表现。新时代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满足群众各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创新特质:以守正创新精神发展新时代文化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首先,在正本清源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对新时代文化发展,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创新性谋划,阐明了守正创新的意蕴内涵,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追求。在文化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党的文化领导权,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影响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为此,在新征程上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文化发展规律,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

其次,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守护文明根脉,赓续红色基因与红色血脉,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促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句话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与精华所在,也科学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指引下,我们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最后,坚持在交流互鉴中展现文明新形象。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为人民造福,顺应时代文化潮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拓展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为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提供更好的平台,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重要贡献。在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中,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文明相互融合、相互交流,以其完整的思想体系、科学的文明成果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加强话语传播能力,形成相匹配的话语权,也是续写文明新辉煌、推動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四、实践特质:以新的文化使命谱写中华文明时代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了文化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为我们深刻掌握“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指南。

首先,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坚定文化自信,培养自信的文化心态,塑造向上的精神风貌,是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一方面,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促进高度的文化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百年回眸,中国共产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注入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之中,以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谱写了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强音。目前,面对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任务,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坚定文化自信对增强更为主动、积极的文化自觉提出了现实要求。另一方面,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塑造高度的主体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坚持走自身特色之路,实现精神层面的独立自主。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坚持胸怀天下的思想境界,借鉴人类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有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其次,秉承开放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只有中华民族这样的具有开放包容胸怀的民族,才会容纳世界不同文明在此交融交汇。”进入新时代,我们始终秉承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理念,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近代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制度文化对我们产生了思想冲击。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依次开展,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探索中华民族的出路,中国人的精神从被动转向主动,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文明展开了新篇章。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使中华文明的经济基础从自然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其社会形态从传统性社会转变为现代性社会。直到现在,中华文明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下创新发展,实践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

最后,坚持系统观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实践经验的积累,也是思想升华的结晶,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逐渐提炼升华为成熟完备的文化理论,这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规律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迈入新征程,我们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重要指引,全面理解系统观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好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从系统观念的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的原则出发,落实好“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在生动实践中充分展现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的新气象。

参考文献:

[1]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01.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7.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2,367.

[4]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82.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3,25.

[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65.

[7]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7.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1.

[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36.

[10]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66,406.

[责任编辑:王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