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库斯”扩员威胁亚太安全
2024-05-23孟晓旭
孟晓旭
近期,美国为护持霸权,不断操纵盟友体系搅乱亚太地区秩序,特别是吸纳日本推动“奥库斯”(AUKUS)扩员,给亚太地区安全带来新的紧张和对抗因素。
“奥库斯”是美国为护持霸权、通过军事合作挑起军事对抗,拼凑排他性小圈子打造的“亚太版北约”。“奥库斯”自成立以来,以推进在澳大利亚部署核潜艇为“第一支柱”,以深化人工智能(AI)、高超音速和量子计算等尖端技术领域合作为“第二支柱”。但“第一支柱”仅限美英澳合作,进展较为缓慢,相关协议的落实充满不确定性。为了给“奥库斯”续命及扩大霸权护持“朋友圈”,美国极力向盟伴兜售“第二支柱”,不断释放扩员信号,以共同军事技术开发诱惑和拉拢“志同道合”的国家加入其中。2024年4月25日,日本宣布加入“奥库斯”,成为该组织创始成员国之外的首个伙伴国,这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言绝非幸事。
首先,“奥库斯”基于所谓“民主价值观”煽动意识形态对立,鼓吹“海洋民主国家的共同传统”,捏造“中国威胁叙事”。“奥库斯”自带集团性和对抗性,其扩员将导致亚太地区加速阵营化,冲击既有的开放包容安全架构。“奥库斯”在“第二支柱”上开展的小圈子式技术合作与信息共享,将使该组织成为更紧密的排他性联盟。美国为防止高精尖技术“外泄”,必将要求加入“奥库斯”的国家对标美国出口管制体系,从技术上推进亚太阵营化进程。
其次,在地缘博弈加剧背景下,“奥库斯”扩员将与日本的战略躁动产生共振,加大亚太安全风险。日本自认与美国有共同的安全观,强调不是大国战略竞争的“第三方”,并将中国定位为“迄今为止最大的战略挑战”,积极推进“印太战略”。从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到美日韩、美日菲等“小多边”机制,美国将日本打造为在亚太遏制中国的主力。正是出于增强对华威慑的考虑,美国加大政治操弄,使亚太同盟体系“北锚”的日本超车越过候选名单中先出现的加拿大和新西兰,率先加入“奥库斯”。这将会向日本释放错误信号,使其在战略选边、随美制华和军事大国化道路上越走越远。当前日本正处于战略躁动期,谋求摆脱“战后体制”,推进军事外向化发展,谋求提升军事影响力。2022年,日本在发布《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和《防卫力量整备计划》等“安保三文件”后,就与北约对标大幅提升防卫费至占GDP的2%,发展“对敌基地攻击能力”,追求“先发制人”。2023年,日本还创设“友军支援框架”(OSA)向亚太国家输出防卫装备,并修改《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允许杀伤性武器出口。对日本而言,加入“奥库斯”无疑是谋求重回“军事大国”的好机会。然而,日本从未对侵略历史作出彻底反省,其在军事上的冒进和投机无疑令亚太再次面临严重安全风险。
再次,“奥库斯”扩员将加剧亚太地区军备竞赛和地区安全紧张局势。“奥库斯”“第二支柱”关注技术创新和战略能力提升,包括研发人工智能、量子技术、高超音速导弹及反制能力等能改变“游戏规则”且在大国竞争中具有制胜潜力的先进技术和武器,进而应用于军事对抗,提升竞争优势。美英澳日此举,必将刺激地区国家出于安全考虑加大投入研发先进军事技术和武器。同时,“美英澳+日”海洋联盟联动介入地区争端的步伐会加快,操弄“三海联动”的力度将加大,刺激亚太相关国家在领土和海洋争端问题上采取更具挑衅性的行动。
最后,“奥库斯”扩员还会使亚太面临严重的核扩散风险。尽管美英澳宣称在涉核的“第一支柱”上是封闭式合作,但“奥库斯”成立本身就是违背国际条约的核扩散行为,美英澳的承诺并不可信。有观点认为,尽管日本有反核文化与宪法牵绊,印度面临资金与技术障碍,但日印会考虑向美澳看齐,跟进打造核潜艇部队。实际上,2021年日本行政改革担当大臣河野太郎在参加自民党总裁选举辩论时就称,发展核潜艇对日本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2024年1月23日,美国内华达州,美英澳三国联合举行年度“红旗”军演。标题
2024年3月28日,日本国会参议院预算委员会通过了2024财年预算案,其中防卫费预算为79172亿日元,较去年上涨11292亿日元,再创历史新高。
日本是“奥库斯”首个扩容成员,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在亚太战略地位不断提升背景下,一些国家将战略重心转到亚太并对“奥库斯”采取迎合姿态。美国持续加大霸权护持与各国战略重心调整必将使“奥库斯”进一步扩员,对亚太安全产生更为复杂的影响。“奥库斯”还将韩国、加拿大、新西兰、印度等納入扩容视野。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就声称,为应对中俄等国在北极地区的活动,加方正就加入“奥库斯”第二支柱与相关国家展开谈判。值得注意的是,特鲁多并没有排除转用核动力潜艇的可能性。
说到底,“奥库斯”实际上是美国主导操弄的“盎格鲁-撒克逊”霸权联盟,其扩员只会搅乱亚太地区局势,应当引起地区国家高度警觉。日本尤当深刻汲取历史教训,在军事安全领域谨言慎行,勿为西方霸道之工具。历史和现实表明,制造地区阵营对立产生的恶果是包括挑起事端者在内的各方都不可承受之重。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战后日本历史进程与国际影响力研究”(项目批准号:22VLS01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