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晖:为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东样板作出江门贡献
2024-05-23李土耀冯瑞杰
李土耀 冯瑞杰
“十四五”时期,广东各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环境》杂志联合“广东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推出“生态文明微访谈”栏目,访谈广东各地各单位负责人、走访一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场,重点宣传各地减污降碳、治污攻坚战系列举措及成效。敬请关注!
《环境》杂志:请问江门市在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取得哪些成效?
吴晓晖:近年来,江门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在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江门样板上取得积极成效,我市连续3年获省环境保护责任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次,河湖长制工作两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连续5年获省河湖长制考核“优秀”等次。
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作为全省较早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机制的地级市(2017年),江门全面构建起市县两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共同担任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别担任市总河长、副总河长以及江门最重要河流西江、潭江的市级河长,担任市第一林长、林长,带头挑最重的担子,以上率下抓治污攻坚,形成党政“一把手”亲抓亲管、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出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颁布实施《江门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PM2.5平均浓度连续4年稳定优于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第二阶段标准,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21。持续推进潭江分段治理,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城市,探索具有江门特色的“无废城市”管理模式。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连续3年高于省下达的年度目标要求(73.7%)。
扎實推进绿美江门生态建设。深入实施绿美江门六大行动和林长制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超额完成2023年省下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任务,“大地植绿、心中播绿、全民享绿”成为一致共识和普遍行动,江门绿美生态建设工作获第二批省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肯定。
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推进制造业绿色化转型,重点培育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两大千亿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一批绿色制造先进典型,全市累计有10家企业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在“十三五”时期单位GDP能耗下降17.62%的基础上,2021年、2022年能耗强度分别同比下降2.3%、3.3%,“十四五”中期能耗强度累计下降7.41%。2022年,江门市实现生产总值增长3.3%、排全省第2,为建市以来最好排名;2023年延续良好发展态势,前三季度生产总值增长5.3%、并列全省第3。
《环境》杂志:江门市高度重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工作,尤其是在推进落实出海水道非法洗砂洗泥治理、广东恩平地热国家地质公园矿山生态修复等重点问题整改上见力度、显成效,请问采取了哪些举措?前段时间又进行了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请问江门市将如何抓好督察问题整改?
吴晓晖: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我们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推动江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夯实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的重要契机,通过落实督察整改,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坚持疏堵结合,高标准推进出海水道非法洗砂洗泥问题整改。
强化组织领导统筹“推”。成立市出海水道非法洗砂洗泥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组建规划建设、专项执法、干部监督问责三个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各项整改工作。
强化执法监管重拳“打”。出台《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洗砂管理的实施意见》《江门市洗砂监管执法机制(试行)》等制度文件,建立联合执法、“两法衔接”和考核、激励、问责机制,形成“打、防、管、控”多维立体监管执法体系。深入开展非法洗海砂洗泥专项执法行动,2021年9月以来,全市共查处陆地洗砂场违规洗砂案件73宗,江门公安机关在省公安厅的部署指挥下成功侦破一起跨区域的特大盗采海砂案件,形成强烈的警示震慑效应。
强化洗砂管理规范“疏”。编制形成全市陆地洗砂场及海砂淡化场规划布点,科学规划建成51家陆地洗砂场,其中海砂淡化场3家,海砂淡化能力达385万吨/年,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海砂淡化能力建设任务,可满足全市市场需求。
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推进广东恩平地热国家地质公园矿山生态修复治理。
完善总体规划。严格按照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要求,制定了《广东恩平地热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21—2025)》。
加快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制定5个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建立“一矿一工作专班”机制,统筹落实地质灾害及安全隐患修复、水土保持、复绿等综合治理,目前3个矿山已完成生态修复工程和专家评估。同时,结合绿美江门生态建设,专门聘请造林和生态修复治理权威机构编制了矿山复绿绿化品质提升设计方案,在现有矿山复绿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依法依规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严格按照“环境有价、损害担责”要求,建立自然资源部门与公安、检察机关联动工作机制,追究涉案企业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取得良好社会效应。
这次第二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江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系统体检、问诊把脉、开方下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督察问题整改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到相关县(市、区)基层社区开展接访活动,实地督导重点信访案件办理工作,并就推动全市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绿色发展等工作进行调研,全市上下形成了“边督边改抓落实,立行立改见行动”的浓厚氛围。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公开通报典型案例后,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迅速研究部署,统筹推动加快落实典型案例等重点问题整改工作。接下来,我们将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对照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问题,主动作为、立行立改、标本兼治,并以此为契机,举一反三,做到当下改与长久治相结合,着力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层次矛盾、结构性问题,进一步优化提升绿美江门生态建设各项举措,厚植江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环境》杂志:下一步,江门市将如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吴晓晖:抓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江门市委、市政府将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跃升,更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当前,大气污染防治、潭江水环境治理等问题仍是我市污染防治攻坚的突出短板。接下来,江门将聚焦突出问题,紧盯重点指标,持续实施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近岸海域、农业农村等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强化臭氧和PM2.5协同防控,完善空气质量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加大潭江分段治理和牛湾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力度,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扎实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提高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质量,着力建设美丽海湾。统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协同管控,加快建设“无废城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为老百姓打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美的美好家园。
另一方面,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动产业绿色化改造,大力提升绿色制造专业化、市场化服务能力,统筹推进总量减排、源头减排、结构减排,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碳交易支持本地区本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潜力空间,深入推进工业、能源、交通、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抢占硅能源、新型储能、电力装备等绿色产业新赛道,与香港深入推进特色产业园、绿色经济带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双碳”竞争新优势。
《环境》杂志:江门市积极探索“林长+”创新机制等多项工作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中央级媒体报道,请问江门市在推进绿美生态建设上有哪些成功经验及成效?
吴晓晖: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绿美生态建设高度重视,2023年4月,黄坤明书记到江门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调研时强调,要因地制宜推进绿美生态建设,擦亮具有江门特色的绿色名片。近年来,我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市森林面积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5.31%,森林蓄积量2644万立方米,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60个,总面积近13万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89%,人均森林碳储量14.4吨,各项指标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排名前列。我们坚持以林长制为抓手,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推进绿美江门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改善林相、优美林分,以精益求精的匠心绘就绿美江门新画卷。
一方面,扩增生态环境“含绿量”。市委十四届四次、五次全会和202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均围绕“扎实推进绿美江门生态建设”作工作部署,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绿美江门生态建设的实施方案》,2023年发布2道林长令,将绿美江门生态建设重点工作纳入林长制考核体系。以“绿美生态建设”为主题开展人大代表约见市长活动,市长及各级有关部门听取建议、回应关切。深入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完成林分优化5.19万亩、森林抚育5.42万亩,新种大径材闊叶林面积增长13%,超额完成省下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任务。协同推进城乡绿美一体提升,推动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开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建设,2023年新增4个“广东省森林城镇”、50个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110个农村生态小板块。“一树一策”加强对1896株城市古树名木保护,小鸟天堂榕树入选“全国10棵最美榕树”,全市种植市花簕杜鹃19.3万株,完成23.7公里绿道、碧道、森林步道等项目建设。系统推进绿美保护地提升,大力推进新会小鸟天堂、开平孔雀湖、台山镇海湾红树林3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台山上川岛入选首批全国“和美海岛”,全力打造多张具有江门特色的绿美生态名片。
另一方面,提升绿水青山“含金量”。成为全省2个全域水经济试点市之一。恩平获授全省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3个案例入选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典型案例(恩平市生态交易中心、开平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鹤山市宅梧镇“红茶三产融合发展打造致富路”)。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完成油茶造林2518亩、增长近13倍,澳洲坚果种植面积达4610亩、增长15%。充分发挥科技支撑林业保护发展作用,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签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在全省率先出台科技林长管理实施方案(试行),提高科技助力绿美江门生态建设水平。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扩大社会参与度,在全省首创开展林业生态志愿服务大赛,积极探索“林长+”创新机制等多项工作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中央级媒体报道,全方位展示江门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推进绿美事业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