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神探”户卫钦,用毕生精力保障机车运行安全
2024-05-23吉意
吉意
“我的工作就是给火车车轮进行‘体检,哪怕有一点问题和隐患都要立即解决,这关系到火车的运行安全。”户卫钦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车辆段轮对探伤工。她从事探伤工作二十余年,凭借着坚毅不服输的韧劲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累计探伤火车轮对近30万条,发现各类轮轴故障五十余件,被业内冠以“铁路神探”及轮轴“女名医”的美称,成为中国数一数二的车辆轮对探伤工,并荣获“大国工匠”及“中国最美奋斗者”称号。
每天探伤100条火车轮对
“小丁,我数一二三,使大劲儿!”2024年3月5日,在中国铁路北京局石家庄车辆段的配件车间探伤间,轮对探伤工户卫钦和徒弟丁瑜修站在乌黑的轮对两侧,两人都弯着腰铆足了劲儿,眼见一吨多重的轮对就这样缓缓滑入轨道送出门帘。而在他们的身后,是源源不断等待检测的轮对……
轮对是机车与钢轨接触最密切的部分,由左右两个车轮牢固地压装在同一根车轴上所组成。其作用是保障机车在钢轨上安全运行和转向。探伤工则是为轮对诊断病症的“医生”。“轮对,是列车的‘腿,‘腿不好,路便走不好。我的任务就是寻找轮对上的伤痕,可谓责任不轻啊!”每天上午7时,现年50岁的户卫钦准时来到了石家庄车辆段配件车间,眼前是一片火车轮对的海洋,耳畔则是机器的轰鸣声和火车轮对检修时发出的“叮叮当当”声。
在正式探伤前,户卫钦先要“做试验”。只见她先将多通道探伤仪移至车间靠墙部位的几个轮对试块旁边,然后拿着探头对着轮对上的裂痕往复移动。伴随着探头移动,机器滴答作响,仪器屏幕上的波形或长或短,时而单独成线,时而有起有落。在确定裂纹点位后,户卫钦保持右手稳定,同时赶紧用左手点击仪器相关按钮,将问题数据录入存储。
大约半小时后,户卫钦将多通道探伤仪放置在工位,便开启了一天的探伤工作。户卫钦先用仪器量出有伤轮对一毫米的样本,以此作为探伤依据。这是她每天上班要做的第一件事。她说,由于每天探伤都会对探头造成磨损,导致原来输入的参数不准确,所以每天上班之前,她都要重新输入这些参数。
全新轮对、报废轮对与需要探伤的轮对都在一条流水线上经过。每条轮对上都标有组装日期、型号、数字和单位,它们被送来后,户卫钦先要用手持终端核对每条轮对的型号,再进行探伤。“要看它的材质、透声性是否合格,还要看有没有裂纹。”
由于列车载重较大,车轮哪怕有一毫米的裂纹,都可能会造成重大行车事故。轮对裂纹是肉眼看不见的,需要通过探头进行超声波探测。
轮轴探伤主要是通过超声波的无损檢测,来查验火车轮表面或者内部的缺陷。特别明显的裂纹在微机探伤环节就能发现,户卫钦负责的手工探伤则是对微机探伤的查漏补缺,也是探伤工作最难、最重要的一环,主要是通过观测探伤仪的“波形”变化,来判断车轮及轴承内部裂纹的深度、长度及裂损情况等。每天,户卫钦要先将轮对的信息输入手持终端,然后用刷子将耦合剂刷到轮对上,再拿起多通道探测仪的探头在轴身特定区域以一定的角度反复滑动,眼睛则牢牢盯着显示仪器屏幕上有规律跳动的“波形”,认真分析哪些“波形”有可能是“带病”的征兆,生怕错过一点异常波动。
经过多年的锻炼,户卫钦对各种波形对应的裂纹种类和数据情况了如指掌。如今,手工探伤已经成为户卫钦的绝活。
找到一条裂纹能高兴好几天
户卫钦表示,火车车轮性能好坏,对行车安全具有重大影响,也关乎着乘客的生命安全。
2003年,户卫钦成为一名轮轴探伤工。“当时非常不适应,感觉像听天书。”户卫钦这样形容自己培训前期的情景。但骨子里不服输的户卫钦并未放弃,她深知自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胜任这个工作。一个月的培训时间,她瘦了五六斤,生怕自己学艺不精,造成漏探或者误判。
探伤,需要极强的耐心与责任心。转入探伤岗位时的一次探伤事件,在户卫钦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天作业中,屏幕上规律跳动的波形中闪过一个微小的异常波形。这个波形有点陌生,又有点特殊,户卫钦犹豫了半天,还是把那个轮对放走了。当天下班之后,那个奇怪的波形一直在她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第二天,一夜没休息好的她早早来到单位,联系同事找到这个轮对,调回来重新探伤,再次确认轮对性能良好之后,她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2005年,户卫钦获取了磁粉、超声探伤资格证书。
探伤工作除了要聚精会神,还很耗体力。探完伤的轮对,需要人工推到轨道上进入下一个工序。把一吨多重的轮对推入轨道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户卫钦一天却要推一百多次,下班后常常累得腰酸背痛,有时到家就瘫倒在沙发上。丈夫心疼她,劝她向单位申请调岗,可户卫钦却说她早已习惯了这些,一想到经她手探过伤的轮对安全行驶在铁路上,心里就非常自豪,浑身就有了干劲儿。再说她不干这行,也总得有人干。丈夫拗不过她,只好默默地多承担家务活,让她在家里有更多的时间休息。
2013年10月12日,户卫钦在对段修车二位轮轴进行手动超声波探伤时,发现该轮轴左侧轮座外侧存在疑似裂纹波形。她拿来相机拍下裂纹,再将裂纹照片用电脑放大,并借助显微镜观察裂纹,最终确认左轮座外侧部位拉伤30毫米×40毫米,深度3毫米,及时清除了安全隐患。车辆段领导向她竖起大拇指,她因此获得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的重点奖励。
探伤是一份重复枯燥的工作,户卫钦却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干这个工作最大的劲头就是发现裂纹。找到一条裂纹我能高兴好几天,这说明我的工作有意义,比我吃到美食都开心。”
技巧就是踏实安心+责任心
“只要踏实安心就能把活儿干好!”这是户卫钦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户卫钦的工装袋里每天都装着一个小本子,里面除了记录她不熟悉的和容易混淆的工艺,还有她的一些日常工作体会。慢慢地,她记录的本子越来越多,查找、存放都成了问题。有些本子的纸张开始泛黄,部分字迹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户卫钦心疼之余开始想办法,有意识地放弃用笔记,改为用脑记——用大脑联系起“波形”对应的问题。“多问一遍、多听一句、多看一眼”是她摸索出来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她将其称作“户式”工作法。
“我的手法是不是不对?一年多没探出问题了,这个活儿干得真没劲!”看着一个心情低落、工作无精打采的同事,户卫钦非常着急,便主动与她探讨技术难题,除了与她一起在网上学习探伤前沿技术,还与她对调作业位置,把自己坚守多年的“风水宝地”拱手相让,协助同事重拾自信。
在探伤岗位工作的21年,户卫钦见证了探伤设备的更新迭代。她说,以前一台探伤仪器只能装一个探头,探一条轮轴需要摆两三台机器进行操作。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一台探伤仪器上可以装6个探头,波形显示也更加直观,极大提高了探伤效率。要使用好更高精尖的设备,就要求操作者不断保持学习的心态。户卫钦感慨,当探伤工需要有一副“火眼金睛”,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她从探伤工、探伤班组长干到探伤质量检验员,一直对探伤工作情有独钟,被身边的工友称为创造传奇的轮对探伤“神工”。
至今,户卫钦已手把手教出6名徒弟,其中4名已经出师,探伤技术都达到一流。如今,她还带着2名徒弟。作为师傅,户卫钦非常有耐心,每当探伤中发现疑难问题,她都會与徒弟一起商量判断。“从来没见她发过火,而且谁问她,她都教。”在徒弟丁瑜修眼里,师父户卫钦不仅业务水平高,还乐于助人。丁瑜修赞叹说:“师父是班里的顶梁柱,跟她算是跟对人了。师父时常告诉我,干这活儿不能分心,只要踏实安心就能把活儿干好!”户卫钦还经常被“请”出去,奔赴各地传授经验。
随着探伤设备和探伤技术的更新,发现缺陷的困难程度倍增。在缺陷极其偶发的状态下,很多探伤工整个职业生涯都鲜有“零的突破”,而户卫钦却能轻易地揪出轮对的一个个裂纹缺陷。她练就出一身探伤绝活,守住了一个个安全底线。
许多人好奇地问户卫钦,做好轮对的探伤工作有没有什么诀窍?她笑着说:“如果说有什么技巧,那么就是责任心。”
户卫钦不仅是中国铁路北京局石家庄车辆段的轮对探伤工,在全国,她也已赫赫有名。从事探伤工作21年,她凭着不服输的韧劲和严苛细致的工作态度,累计探伤轮对近30万条,创全国之最;发现各类轮轴故障五十余个;始终保持着漏探误判“零”的记录,被中国业内专家称为“铁路神探”。2023年9月,户卫钦在全国车辆系统探伤组技术比武大赛中考出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她也先后获得“全国铁路劳动模范”“全国技能能手”“中国最美奋斗者”“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2022年,她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探伤工户卫钦铿锵有力地说:“我要把漏探误判‘零记录坚持到我的最后一班岗。我一定要培养好徒弟,珍惜每一次传帮带的机会。我要把毕生所学和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继续为火车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