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浔:江南水乡文化的瑰宝

2024-05-23景荣杰

中国民政 2024年5期
关键词:湖笔因水南浔

☉ 景荣杰

南浔是典型的江南小镇,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当代文学家、诗人徐迟在《江南小镇》里这样描写自己的故乡南浔:“这里有水晶晶的水,水晶晶的太空,水晶晶的日月……这个水晶晶的小镇,水晶晶的倒影,映出这个水晶晶的世界!”

南浔镇是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政府的驻地。北宋以来,随着丝织业的发展,来往于浔溪一带的商贾络绎不绝,逐渐形成聚落,名为浔溪村、南林村。南宋时,取南林、浔溪村名各一字正式建镇,始称南浔镇。

南浔自建镇以来,镇名未变,镇址未变,水系亦未变。镇内东西向的运河与南北向的市河相交,构成十字港,城镇发展一直沿着“十”字形格局延伸。南浔水系承载着南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保障了漕运、货运、客运的畅通,也保障了百姓安居乐业的需要。

南浔因水而韧,天生带着滴水石穿的耐力,让南浔一代代能工巧匠以勤劳、智慧培育出一朵朵绚烂的花朵,开放在中华文明的大花园中。缉里湖丝光耀首届世界博览会,与蚕种及工艺的不断创新紧密相关。在工艺上,蚕农总结出“制丝八法”,缫出的细丝既“细、圆、匀、坚”,又“白、净、柔、韧”。缉里湖丝在清中叶后经历了两次优化改良,从“缉里湖丝”到“缉里丝经”,再到“缉里干丝”,因技艺的不断改进、创新,南浔人一次次在人类追求高贵、舒适的进程中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南浔人的巧夺天工还体现在湖笔上。文房四宝,湖笔为首。虽然湖笔起源较早,但闻名于世在元代。元代湖笔制作精湛,形成了独特的工艺。当年在归安善琏地区以冯应科、陆文虎为代表的一大批巧匠,制作出了一支支笔锋坚韧、浑圆饱满、修削整齐的湖笔,形成了“锐、齐、圆、健”的笔之“四德”,其祖传技艺一直流传至今。从缉里湖丝的“制丝八法”到湖笔制作的“四德”,南浔人就是在技术技艺的创新中探寻一种文化,在精益求精的创造中光大一种文化。

湖笔滋润下的南浔,自南宋建镇以来,文风鼎盛、科考兴旺,共走出了41名进士以及80多位享誉海内外的学者大家。明代时,“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说让人赞叹,到清代,南浔出学者450人,著作上千种,在江南六大古镇之中独占鳌头。

嘉业堂藏书楼让南浔的文化底蕴更加厚重。这座近代中国最大的藏书楼,坐落在丝商丝栈云集的水乡古镇上,既别具一格,又理所当然。近代藏书家刘承干花费20年时间,斥资30万两白银,收集60万卷藏书,实现了一个家族从商到儒的转型。抗日战争初期,小镇大火,嘉业堂因四面环水而幸免于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尊德堂”有一幅抱柱联,“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积德”和“读书”可以覆盖南浔人心智探求和理性嬗变的过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魂魄,世世代代的南浔人才有了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底气。

南浔,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的地方,它用近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诠释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在这里,能够感受到那份独属于江南的宁静和美好。

猜你喜欢

湖笔因水南浔
去南浔古镇
《莲花庄》《南浔古镇》
南浔,果真难寻
善琏湖笔
慎鹤云:坚守善琏 留住湖笔
生活哲理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
水的缘故
近代南浔宜园修复研究
威尼斯碧波上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