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改革创新推动民政事业跃上新台阶
——2023 年山东省民政工作优秀创新案例选登

2024-05-23执行范佳富

中国民政 2024年5期
关键词:慈善困境养老

☉ 执行/范佳富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2023 年,山东省民政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聚焦为全国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山东经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更多民政力量的目标,创新创优、实干为先,稳步推动为民民政、品牌民政、活力民政、实干民政、整体民政、忠诚民政“六个民政” 建设。在2023 年度民政部重点工作综合评估中,山东12 个评估项目均位居第一方阵,总成绩实现“11连优”,再创历史佳绩。为总结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好经验、好做法,山东省民政厅接续开展创新案例征集评选工作,2023 年共征集到民政工作创新案例374 个,经研究、评审,确定优秀创新案例42 个。本刊现选登部分典型案例,供各地交流学习。

济南市历下区甸柳街道 探索“养老外卖”模式,温暖老年人幸福晚年

济南市历下区甸柳街道在区民政局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养老外卖”模式,即重点聚焦70 岁以上失能、部分失能、孤寡、独居老人等群体,将送餐送物、医疗康复等服务精准送至老年人家中,补齐养老服务短板。该模式以公益化为基础、市场化为补充、数字化为支撑、医养结合为特色,实现养老服务资源靶向输送,让养老服务变得更有温度、保障更有力度。

精准摸排需求。动员社区全面摸排辖区困境老年人情况并建立台账,专业社工入户开展多方位需求诊断与服务方案设计,养老服务机构等落实服务执行,分区域精准对接,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充实服务内容,提供多元服务。目前,已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养老服务队伍,能及时发现、有效回应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上门服务。

丰富服务供给。建成2 所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 所日间照料中心、2 所长者食堂,引入3 家优质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嵌入式养老运营,通过活动联办、服务联推、品牌联创,使养老服务机构与社区有更强融合性,能够有效提供多样化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在社区配备养老专管员,对目标服务群体进一步评估需求,拓展服务内容,丰富服务项目,完善服务板块,提供精细化服务。建立街道“养老资源库”,充实心理、文化、医疗等方面的人才资源,依托社区医院、长者学堂、老年大学等社会机构,提供送医入户、送学上门、精神慰藉等服务。

强化数字赋能。充分利用省、市、区资金支持,指导运营企业建立数字养老平台,开发“康桥养老”APP,结合“亲情E 联”系统,实现老年人居家点单、服务上门。一方面,运营企业依托“亲情E 联”系统实时监测老年人健康状况,并对其进行跟踪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康桥养老”APP 一键呼叫数字养老平台,老年人可视频描述服务需求,联系运营企业派单。数字平台全程监控服务过程,对服务人员路线偏离、老年人健康异常实时报警,老年人或家属可以对服务人员进行线上评价,确保服务效果。

嵌入养老服务。依托街道综合养老中心医养康护综合体,配备“医师+护士+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生活照护员”团队和便携式体检设备,可为老年人上门提供基础体检、慢病管理、中医康复、精神慰藉等20多项医养服务。将老年人健康档案与安康医院(社区卫生中心)信息系统对接,便于医生实时记录和查询老年人的就医用药、体检报告、医院巡诊记录等,老年人不出家门即可享受“远程诊疗”。聚焦失能、部分失能和经济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难题,组织养老机构与100 位老年人签订居家医养服务协议,以“团队履约、上门服务”的形式,免费提供健康体检、家庭巡诊等10 项服务。

青岛市 以“1234”工作模式呵护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青岛市民政局秉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理念,通过建基地、拓方式、强队伍、创机制,打造困境儿童心理关爱“1234”工作模式,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服务网络,呵护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建立一个困境儿童心理关爱基地。建成青岛市困境儿童心理关爱基地,搭建困境儿童心理成长、心理学习、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平台,帮助他们增进社会交往、缓解心理压力、呵护健康成长。基地先后开展30 多场次专题培训,提升全市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骨干能力水平。

完善“线上线下”两种服务手段。针对困境儿童分布点多、线长、面广特点,丰富完善“线上线下”服务手段,确保服务落到实处。“线上”主要向困境儿童及一线工作者提供“一课两线三讲”服务,即:开办“小葵花空中课堂”直播,开设“小葵花心理咨询热线”和“小葵花心理帮扶在线”APP,开播“快乐好少年”、“阳光好家长”、“和睦好家庭”三个系列讲座,先后接受热线求助2800 人次,线上疏导化解各类心理问题1200多个,完成38场讲座。“线下”主要是依托1 个市级综合性心理服务基地、11 个未保机构、137 个乡镇(街道)未保站开展困境儿童心理关爱服务。共组建12 支专业服务团队“上门服务”,先后开展上门评估、辅导3400 余人次,慰问600 余人次,建立心理服务档案1100 余人份。

培育三支心理关爱服务专业队伍。打造心理专家、专业社工和一线儿童工作人员三支互补互促的服务队伍。一是具有专业背景的专家服务队伍。依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聘请高校心理学教授,组建专家团队,负责筹划指导、授课咨询、心理训练等线上线下服务。目前,有专家团队成员120 余名,培训团队成员300 余名。二是专业水平较强的社工服务队伍。与12 个社会工作机构建立社工服务互助机制,深入困境儿童家中,开展嵌入式服务。三是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儿童工作者队伍。组织实施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对全市未保业务骨干和儿童主任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系列培训,提升对困境儿童心理关爱服务能力。

构建四个心理关爱机制。一是心理隐患预警机制。通过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和心理咨询师队伍,对困境儿童定期进行入户走访评估,及时发现苗头、跟进疏导、早期干预。二是心理需求服务机制。开展“小葵花圆梦成长”微心愿活动,精准对接困境儿童现实需求,定制个性化关爱方案,实施精准援助,解除困境儿童心理成长包袱。三是压力同步疏导机制。把困境儿童监护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步纳入疏导服务范畴,有效杜绝家暴问题发生。四是心理关爱评估机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心理关爱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及时改进发现的问题。

淄博市沂源县 念好“三字诀”扩大民政政策知晓度

淄博市沂源县以提升群众对民政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为切入点和落脚点,聚焦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念好“三诀”,实现“三化”,深入做好政策宣传工作,真正把民生政策送到群众的手心里、心坎上。

念好“真”字诀,实现宣传阵地实体化。一方面,推动救助政策“上”街道。充分结合县城老旧小区分布情况,以政策宣传、成果展示、救助文化为内容,将保丰路打造成“沂源红”社会救助政策宣传一条街,归纳整理低保、特困供养、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等8 大类政策,制作二维码,综合运用文字、图片、漫画等方式进行展示,让群众便捷了解政策、掌握流程,实现“一条街温暖一片区、一片区辐射一座城”。另一方面,推动民生政策“进”村居。充分发挥“沂源红”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阵地优势,搭建“资源共享、多方联动”志愿服务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协调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政策找人”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开展政策宣传50 余场,受益群众2000 余人次。

念好“广”字诀,实现宣传力量全员化。一是专业培训促宣传。常态化组织业务干部培训。2023 年,累计开展培训24 场次,培训1700 余人次。二是入户走访强宣传。充分发挥村(社区)网格员作用,以“自学+集中培训+定期考试”方式,不断提升网格员工作能力。同时,入户发放政策指南等材料2 万余份,宣传解读相关民政政策。三是党员干部帮宣传。常态化开展“走千村进万户”大走访大排查大提升活动,汇聚全县党员干部之力开展民生政策宣传解读。2023 年,6500 余名党员干部走访群众7 万余户,重点对5000 余户困难群众进行了民生政策答疑解惑。

念好“活”字诀,实现宣传载体多元化。一是“照护服务+宣传”。将民生政策宣传链接到全部养老机构与照护机构,对全县750 余名护理员常态化开展养老服务及其他民生政策培训,为重点群体讲好政策,累计开展培训20余场,培训护理员2000 余人次。二是“社会组织+宣传”。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优势,引导社会组织向社会群众常态化、全方位宣传相关民生政策。三是“公益活动+宣传”。组织开展“爱满人间 筑梦未来”、“淄助你 暖心行动”等公益活动,为孤困儿童、特困老人等困难群体提供关爱服务的同时,积极宣讲相关政策,帮办代办急难事项。

潍坊市 构建社会救助精准核对机制

潍坊市抓住山东“数字强省”建设契机,构建“一体建设、两域覆盖、三维联动、四个平台”社会救助精准高效核对机制。

“一体化”统筹推进数据核对平台建设。根据山东省民政厅接口规范和数据标准,升级改造本地核对系统原有数据接口,同步接入省级平台,率先对接省民政厅数据资源交换平台,强化省市数据联动,建立共享互通、协同配合、精准高效的核对机制。

“两域覆盖”实现社会救助信息共享互认。一是健全公民信息全领域数据共享交换。目前,已与各市直部门签订数据交换协议33 份,实现数据共享互通68 项,全领域、多角度地展现了社会救助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二是深化救助审批全领域核对报告互认。修订核对办法,明确规定在低保、教育、住房等10 余类社会救助的审批过程中“未经家庭经济状况调查,不得将任何群体、家庭和个人认定为社会救助对象”;全面升级核对系统,分配各部门系统账户,培训核对业务流程;联合各救助主管部门制定其救助领域核对文件,推动核对工作全领域实施。

“三维联动”推进救助核对多元融合。一是强化三级数据互联。依托市大数据平台和部门数据交换,实现部、省、市三级数据共享互通。二是优化四级业务互通。打造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业务联动模式。根据当事人救助申请,村(社区)协理员可通过手机移动平台录入核对申请,县级民政部门和乡镇(街道)民政办汇总本地区救助核对名单向市民政局申请核对,市民政局核对并出具加盖电子签章的核对报告,最后反馈给各救助审批部门。三是深化多部门协同互助。发挥省平台多部门联动及救助数据共享优势,利用低收入人口监测模型及数据分析比对技术,实现救助预警、救助研判多部门联动;通过开发核对小程序等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链入“山东通”手机端,助力实现一码办理政务,大幅提高办事效率;发挥领导小组牵头作用,与18 个核对部门联动,在政策衔接、数据归集等方面形成合力。

“四个平台”保障核对一网集成。一是打造业务流转平台。市核对系统核心业务流转平台,已涵盖26 类社会救助的信息核对,实现部、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六级核对业务和数据互联互通。二是打造数据汇聚平台。潍坊市数据共享平台重新更新完善本地数据标准、结构,实现与民政部、省民政厅、本地相关部门等70余家单位数据共享交换。同时,为保证核对数据时效性,协调各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发业务专用数据接口,对银行保险机构实行线下查询和线上数据传输相结合。三是打造网络培训平台。将历年来核对业务演变、现行核对流程、核对系统调试、核对数据解析、各级各部门不同操作流程等,定期整理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网络培训平台。四是打造安全认证平台。运用公共认证服务技术,统一采购数字证书和电子签章安全认证服务,全市151 个乡镇(街道)救助窗口、16 个县(区)救助审批部门、30 余家协查单位均配备了数字证书,各级核对人员可以实时远程验签、打印电子签章。

威海市文登区 打造“全链条”慈善事业发展新模式

威海市文登区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募集形式,挖掘慈善潜力,扩大慈善效应,不断探索人人公益、全民慈善、共建共享的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有效发挥慈善第三次分配、促进社会共同富裕作用。

完善体系链,打出慈善组合拳。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出台文登区慈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25 个部门为成员单位,每个部门设置1 名联络员,定期提报联席会议议题和信息,发挥部门联合作用。二是搭建慈善工作体系。打造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慈善组织四级慈善服务平台。新建1 处区级慈善工作站,将其嵌入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基地,辐射带动全区慈善事业发展;依托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14 个镇级慈善服务站,综合开展“慈善+社工+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建设129 个村(社区)慈善工作室。三是培育慈善主体。畅通慈善组织培育渠道,“一对一”指导慈善组织认定,全区登记认定慈善组织11 家。培育发展资金筹集型慈善组织,引导企业成立4 个基金会,原始资金达1.47 亿元。发展服务型慈善组织,培育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类慈善组织5 个,提升慈善项目活动专业性。

创新募集链,畅通善源大动脉。一是启动指尖慈善模式。在慈善公园、慈善文化长廊及各慈善空间、婚姻登记处等人流密集的服务平台设置慈善捐款二维码,公示区慈善总会银行账号,开放微信捐款渠道,引导爱心人士手机扫码参与慈善捐款。二是冠名多个“慈善+”基金。2022年以来,通过慈善月捐款和日常捐赠相结合的方式募集善款900 多万元,冠名19 支专项基金,定向开展“老年幸福餐桌”、“儿童眼睛关爱”等18 个慈善项目,惠及各类群众4000 多人。三是探索社区基金运营。充分挖掘利用社区内部慈善资源,在区慈善总会设置“社区·益基金”,累计募集慈善资金70 万元,开展各类社区公益服务项目31 个。

强化监管链,维护慈善生命线。一是优化慈善服务品牌。通过建立部门联席会议,联动信用奖励机制,联建4级慈善平台常态化开展慈善活动。通过启动线上线下捐助模式、设置“慈善+项目”基金和“社区· 益基金”等,促进手机APP 指尖慈善,做大慈善蛋糕,做实慈善项目,做细慈善监管,做活慈善品牌,各类慈善项目累计服务群众1.45 万人次。二是建立联合奖惩制度。联合区发改委、社会信用中心,将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纳入社会信用守信联合奖励制度覆盖范围,信用奖励记录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以信用加分和物质奖励的形式,褒扬慈善善行义举。加强日常监督检查,每年联合审计、业务主管部门按照不低于5%比例对慈善组织进行抽查,确保慈善行为规范。三是强化慈善网络公示。实施慈善“阳光工程”,将全区善款募集额度、善款使用情况、项目(活动)服务效应等慈善信息、报表等,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短信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公开公示,自觉接受监督。

滨州市 聚焦“四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

滨州市多措并举,着力提升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动力、抱团合力、内在活力和品牌张力。截至2023 年底,全市已培育社区社会组织1.1 万余个,构建形成了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全面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创新机制,增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动力。创新“1357N”机制:“1”即突出党建引领,“3”即搭建孵化、服务、赋能三个平台,“5”即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7”即实现平台建设规范化、服务职能清晰化、服务手段智能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项目清单化、服务人才专业化、服务质量品牌化,“N”即提供孵化培育、项目研发、人才建设、志愿服务等N 类服务。通过机制创新有效解决了社区社会组织办公分散、资源匮乏、信息不对称、造血能力不足等问题。

搭建平台,加强社区社会组织抱团合力。一是推动枢纽型社会组织和孵化平台全面覆盖。依法依规适当降低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注册资金、会员等门槛,对新成立的社区社会组织每家奖励2 万元,全市91 个乡镇(街道)全部实现联合会和孵化平台全覆盖。二是打造社区社会组织创享空间。建成面积2000 多平方米集服务、孵化、交流、评估、培训“五位一体”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培训教育基地,作为市级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自2022 年成立以来,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106 家。三是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依托孵化平台,定期举办沙龙、培训交流等活动,通过“老带新”等模式,积极推动入驻社区社会组织资源互换和优势互补,进一步引导初创型社区社会组织向示范型转化,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稳步发展。

赋能培优,提升社区社会组织内在活力。一是开办社会组织学院。依托社区社会组织创享空间开办,承担全市社区社会组织骨干人才和社工专业人才培训活动,切实提升全市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二是加强师资力量配备。聘请17 位专家定期授课、现场指导,从理论层面强化社区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成立由10 名示范型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组成的实践导师队伍,提升社区社会组织专业服务能力。三是开展专业培训。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定期开展专业培训。2023年,面向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等,累计开展培训65 期,助推社区社会组织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

挖掘需求,强化社区社会组织品牌张力。一是紧扣居民需求。以居民需求和公益项目为切入点,在全市206 个社区开展社情民意大调查,梳理服务清单,着重培育社会救助、“一老一小”、社会事务、心理辅导等领域社区社会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时效、全方位、广覆盖的优质服务。二是提供多元服务。依托孵化平台,通过购买服务,扶持176家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涉及民生领域38个“接地气”的关爱服务项目,多点铺开、连线成片,打通服务社区居民的“最后一米”。三是打造特色品牌。培育“共筑梦想益起成长”、“老当益壮 萤火飞扬”等特色服务品牌,实现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更加专业精准高效。

聊城市 建立“三三”模式 提升失能老年人照护水平

聊城市聚焦提升失能老年人照护能力,创新建立“三三”照护服务模式,实现照护服务提质增效。

强化三个保障,维护失能老年人合法权益。一是强化法律保障。创新探索失能老年人立法工作,重点围绕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部门职责、居家照护和社区照护服务、机构照护服务等内容,起草了《聊城市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条例》。二是强化兜底保障。建立健全特困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质量评价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照护方式,失能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率提高到70.8%。全面建立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免费集中托养制度,已有98 人免费入住养老机构,政府年度补贴资金约150 万元。三是强化长期护理保障。确定茌平区、东阿县、莘县、高唐县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覆盖全市240 万参保人员。

扩大三个供给,提高失能老年人照护能力。一是提升机构养老专业性。实施敬老院改造提升3 年行动计划,共改造敬老院38 处。优先发展护理型养老床位,支持卫生院、敬老院融合发展,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71.4%。二是提升社区养老便捷性。构建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全市共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机构34 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57 处,养老服务站212 处,让失能老年人看得见家、养得了老。试点开展“幸福食堂”建设,对70 岁以上老年人每餐补贴2元~4元,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月均服务20 万人次,年度补贴400 余万元。三是提升居家养老舒适性。建立“慈善+救助+养老”服务模式,完善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惠及2 万余名困难失能老年人。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完成特殊困难失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4081 户。

健全三个机制,提升失能老年人服务质量。一是健全综合监管机制。联合19 个部门建立综合监管制度,实现养老服务监管多部门齐抓共管。建设全市智慧养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智慧养老、智慧消防、智慧食安“三网合一”,信息化监管水平和效能全面提升。二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在5 所大中专院校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在校生4500余人。公开遴选5 处市级养老服务培训基地,2020 年以来,累计培训1.5 万人次。投资1.2 亿元,建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形成“产、学、研、训、培”五位一体赋能体系。三是健全标准引领机制。强化养老服务品牌建设,按照“一市一品”、“一县一品”原则,形成了“耆享聊养·爱润水城”、“聊养东昌府”等9 个品牌。健全养老服务设施评定机制,80 家养老机构、33 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92 处农村幸福院分获不同等级。建立差异化运营奖补制度,对不同等级养老机构按照奖补标准的0.8~1.2 倍给予奖励,极大激发养老机构加强自身服务质量建设的内生动力。

菏泽市 多措并举兜牢监护困境儿童关爱保障网

近年来,菏泽市民政部门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着力织密兜牢监护困境儿童关爱保障网,助推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健全监护干预机制,强化监护干预保障。一是制定监护干预制度。出台困境儿童监护干预工作指引,明确工作原则、监护困境类型、监护干预流程、监护评估内容和监护方式,界定村(社区)、乡镇(街道)和县(区)民政部门职责,有效规避困境儿童出现监护缺失、监护不当、监护侵害等问题,为困境儿童监护管理提供坚强政策保障。二是建立队伍保障机制。邀请社工、律师、法官、心理咨询师等10 名专业人士,组建保护个案研判专组,提供专业指导、专业服务,确保疑难问题的处置规范、科学、高效。三是拓展服务机制。设立疑难问题专线电话,24 小时在线接听村(社区)、乡镇(街道)和县(区)三级儿童工作人员及群众反映的疑难问题。截至目前,共受理监护疑难问题45 件。

聚焦儿童教育成长,打造集中养育阵地。指导和推动县(区)开展困境儿童集中养育工作。一是凝聚共识,夯实集中养育工作基础。民政、财政、教育、医保、残联等5 部门分别确保养育对象精准认定,养育经费足额保障、及时拨付,学龄儿童转校入学一站式办结,居民医保实现政府兜底,残疾儿童优先康复治疗。二是强化基础,提升集中养育条件。提高教师队伍、后勤保障等教育和服务质量,成立驻校社工站,定期组织开展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测评等系列活动。三是建立机制,确保集中养育质量。建立“六大机制”,即生活关爱帮扶机制、以德为基育人机制、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服务对象共建共享机制、家委会监管机制、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切实提高养育水平。目前,全市共对200 名困境儿童实现集中养教,孩子的生活条件、社会融入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改善。

凝聚多方力量,汇聚关爱保护合力。坚持政府引领、社会参与的原则,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困境儿童的良好氛围。一是汇聚力量,丰富困境儿童精神文化生活。创新打造“公益+艺术+儿童”关爱服务模式,举办爱国爱党主题彩笔画展和红色影片展播,引导培养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情感。二是设立专项基金,拓宽资金渠道。开通“护童成长”慈善专户,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为全市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奉献爱心。三是开通心灵成长路。策划实施困境儿童夏令营、一对一帮扶等5 项主活动18 项子活动,提供针对性关爱帮扶。

猜你喜欢

慈善困境养老
困境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