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4-05-22丽,向

康复 2024年8期
关键词:缺血性神经功能康复

朱 丽,向 阳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的狭窄或阻塞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缺氧﹑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活方式改变,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调查,我国每年约有200万人发生脑卒中,脑卒中已成为导致死亡的第一位致死原因和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1]。脑卒中发病后,大多数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脑卒中康复治疗过程中,临床护理工作发挥着关键作用。传统护理模式存在护理措施较为粗放﹑护理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2]。近年来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制定系统的护理规范,使护理过程更加规范化﹑效率化。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使护理人员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干预更有针对性,更加重视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促进患者主动参与康复治疗。同时,临床护理路径强调团队合作,可以发挥综合护理团队各专业人员的作用,提供更加全面﹑连贯的护理服务。在实施护理路径的同时,加强质量监控,也可以提示护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

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复杂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和预后极为重要[3]。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为规范脑卒中护理提供了新的管理模式。然而,不同医院护理路径的制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针对性,其临床应用效果亦参差不齐。如何进一步提高护理路径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发挥其最大效用,仍需开展更多的研究与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2022年8月1日—2023年8月31日期间收治的86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为40 ~ 65岁,平均年龄为(56.2±3.1)岁;发病天数为(3.1±1.2)d;病变部位为额叶18例﹑颞叶9例﹑基底核16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为42 ~ 67岁,平均年龄为(55.8±3.3)岁;发病天数为(3.0±1.3)d;病变部位为额叶19例﹑颞叶8例﹑基底核16例。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所有患者信息严格保密。患者入组后,详细记录其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程等。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的脑卒中诊断和治疗方案,保证充分代表性。

纳入标准:① 年龄40 ~ 75岁;② 经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认为首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③ 病程不超过1周;④ 符合各类型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⑤ 神志清楚,无认知功能障碍,可积极配合治疗和评估;⑥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 重症脑卒中患者;② 伴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等其他系统疾病;③ 合并恶性肿瘤等严重基础疾病;④ 伴有严重的感染性疾病;⑤ 精神疾病史或药物依赖史。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1)床位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定期翻身,保持患者体位舒适,进行口腔护理,预防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发生;定期进行皮肤检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发生。

(2)生命体征监测: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

(3)药物治疗:根据医嘱,给予患者抗凝﹑降脂﹑血管活性药物等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脑卒中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

(1)入院当天,加强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给予合理解释,用易懂的语言和友好的态度,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知识﹑急诊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鼓励和安慰等方式,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医护人员,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陌生感。

(2)入院2 ~ 4 d。对患者进行认知﹑上肢﹑下肢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并在训练过程中鼓励患者。上肢训练包括握手﹑活动腕关节和手指﹑前臂等,每次10 ~ 20 min,每天2 ~ 5次。下肢进行足关节﹑膝关节﹑髋关节活动,每次10 ~ 20 min,每天2 ~ 5次。之后指导患者进行起坐和站立等床边活动。同时进行认知功能锻炼,如智力拼图﹑简单计算等,每次10 ~ 20 min,每天2 ~ 5次。

(3)5 d至出院前一天,进行呼吸和吞咽功能训练,继续深化肢体功能训练,同时锻炼日常生活能力,如进食﹑如厕和穿脱衣物等。

(4)出院当天。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知识。建议饮食清淡易消化,多吃水果蔬菜,预防便秘。告知患者出院后遵医嘱用药,保持身心愉悦,定期复查。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入院后1 周内及出院时,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水平,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作为依据;NIHSS 分值越低,神经功能缺损越轻,神经功能水平越优;BI分值越高,生活自理水平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高。出院时,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对2 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价,满分100 分,≥90 分为非常满意,70 ~ 80 分之间为比较满意,60 ~ 70 分之间为一般满意,<60 分为不满意,计算满意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并进行卡方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治疗1周后,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进行评定,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表1 2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组别例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照组4331.25±3.2642.67±5.98观察组4328.14±2.8348.39±6.27 t值—4.1523.247 P值—<0.05<0.05

2.2 2组患者出院时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出院时,对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分别为,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见表2。

表2 2组患者出院时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n(%)]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提高。这说明临床护理路径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护理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后,护理措施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护理人员针对性更强,更加重视对患者全期病程的连贯性护理。路径明确了每个护理环节的内容﹑要求﹑评估标准等,促使护理人员更加重视健康教育﹑生活指导﹑心理支持等,而不仅仅是完成基本的病房照护。这些对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主动配合功能训练等康复治疗都大有裨益。随访结果也提示护理路径组患者更加满意入院期间的护理服务。正如文献报道,护理路径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护理工作的连续性﹑标准化﹑个体化,促进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本研究采用的临床护理路径由专家制定,科学系统。强调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护理特点进行干预,更加符合脑卒中患者的特殊需求。如患者入院初期强调生命体征监测,稳定病情;中期加强功能训练,促进神经康复;出院期间注重随访指导,巩固治疗效果。这增强了护理的针对性,也提高了护理路径的适用性。随访结果也提示,与对照组相比,路径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程度更轻,自我护理能力更强。这与吴春艳等的研究结果一致[4],也从临床层面证明了护理路径的应用能够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本院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能够评估护理路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优势。同时,通过与对照组比较,可以更加全面地检验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研究结果能为本院护理路径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进而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

本研究采用的评估指标较为全面,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和护理满意度等。这些指标能很好地反映患者的康复情况和护理质量。研究结果能提示护理路径在哪些方面效果更佳,在哪些方面还需改进,为优化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同时,本研究结果也可为其他医院制定脑卒中临床护理路径提供借鉴。研究总结出的可行性经验,如加强健康教育﹑促进患者主动参与康复等,也有助于指导全国脑卒中护理工作。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有助于建立脑卒中护理的规范化模式。此外,本研究对评价护理路径效果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可以比较直观地检验护理路径的优势。结合质量控制进行过程评价,也是评估护理路径效果的重要手段。这些方法都可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样本量较小,研究时间跨度短,无法评价远期效果。今后可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验证护理路径的长期效果。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结果的推广性存疑,今后可采用多中心联合研究,提高结果的普适性。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今后可进行前瞻性临床试验,以提高研究质量。尽管如此,本研究结果还是进一步证实了护理路径管理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优越性,为护理路径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照组研究设计,系统评价了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患者在出院时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也明显增强。这充分证明了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过程中的显著优势。

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提高了护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强化了全程﹑全员的护理理念。路径明确规定了每个环节的护理措施及评估标准,使护理更加规范化和个性化。护理人员必须完整执行路径中的各项内容,弥补了传统护理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减少了护理质量的参差不齐。同时,路径也加强了过程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反馈﹑纠正,促进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说,临床护理路径全面系统地提升了护理工作的质量。

本研究结论与既往大样本研究结果一致,再次证实了护理路径在脑卒中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80%以上患者能从护理路径的应用中获得裨益。规范的护理措施不仅能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本研究结果进一步印证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护理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价值。

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时间跨度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应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全面验证临床护理路径的长期效果。但本研究的结果还是为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护理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以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缺血性神经功能康复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