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肠和中颗粒联合温和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2024-05-22刘新新邹晓辉王双垚游志远郭建峰董泽清
刘新新 邹晓辉 王双垚 游志远 郭建峰 董泽清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属于功能性肠道疾病,在现代社会中较常见,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等腹部不适,多伴有大便次数、大便性状等方面的改变。其中临床诊疗过程中分为四型,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最为常见。IBS-D的主要发病机制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脑肠轴、内分泌系统紊乱,以及内脏高敏感性、生活的疲劳程度有关[1]。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且容易反复。中医在治疗IBS方面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逐渐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
目前,临床上运用中医药治疗IBS-D患者,但单纯应用中药治疗,容易出现起效缓慢,且患者本身情绪及生活质量改善不佳。温和灸属于中医特色疗法的范畴,临床操作简便易行,特别是对于患者情绪的调节、情志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已经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疾病、腹泻性肠病的临床治疗中,且临床效果显著。临床应用安肠和中颗粒(参苓白术散+痛泻要方化裁),同时配合温和灸治疗IBS-D患者,取得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中药口服联合中医外治法对IBS-D患者情志、神经活性物质指标的临床影响。现报道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寿光市人民医院、寿光市中医医院2022年1月—2023年3月门诊、住院的IBS-D患者90例,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一般资料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并均在知情同意书签字,且均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西医诊断标准以罗马Ⅳ关于IBS-D的诊断标准为准则[2];中医临床诊断以《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3]为参考依据,IBS-D患者辨证以肝郁脾虚、心肾阴虚为主症者,3个月IBS-D发病次数>3次。排除标准:有肠道器质性疾病或消化道手术病史;行肠镜检查有其他肠道疾病者;不能遵从规范、配合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给予安肠和中颗粒口服治疗,处方组成:白术21 g,白芍18 g,陈皮12 g,茯苓18 g,防风15 g,党参21 g,柴胡18 g,甘草6 g。上述中药由寿光市中医医院制成免煎颗粒(三九中药配方机制成),每次150 ml开水冲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7 d为1个疗程,共服用4个疗程。配合温和灸,选取寿光市中医医院规格为18 mm×200 mm的艾条。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腰部,首选艾灸双侧大肠俞,每侧手持1根艾条,燃烧端艾条以距离皮肤3 cm左右、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烫感为度,双侧穴位施灸15 min。灸毕后,患者取仰卧位,同法艾灸双侧天枢。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3.2 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片(北京万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133036,规格:50 mg/片),每次1片,每日3次;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J20171104,规格:每片含0.5 mg氟哌噻屯和10 mg美利曲辛),每天晨起口服1次,每次1片。以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上述2组治疗时均给予IBS临床宣教,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缓解不良情绪。
1.4 观察指标
1.4.1 临床疗效临床疗效通过中医证候量化表来评价。积分指数>90%,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为治愈;积分指数为70%~90%,腹泻、腹痛及情绪不畅缓解明显者为显效;积分指数为30%~70%,腹痛、大便次数增多等情况有一定缓解者为有效;积分指数<30%,临床症状无改善为无效。积分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2 情绪相关指标采用情绪(抑郁)自我评价量化表(SDS)[4]、焦虑情绪自评量化表(SAS)[5]来量化评价患者情绪。其中SDS以及SAS评分表量化分均为50~80分,患者自身腹痛、腹部不适、大便稀、次数增多且伴有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越严重,评分越高[6]。
1.4.3 神经活性物质患者晨起进行静脉采血,采用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中的神经肽Y(NPY)、5-羟色胺(5-H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上述3项由济南金域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标准化检测。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情绪相关指标水平治疗前,2组患者SDS及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情绪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分,
2.3 神经活性物质治疗前,2组患者NPY、5-HT、CG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3项血清指标检测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4。
表4 2组患者神经活性物质水平比较 (例,
2.4 不良反应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依从性良好,无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IBS-D的发病机制与胃肠动力紊乱、心理障碍、环境因素等因素有重要的相关性。中医学多将IBS-D归为“泄泻、腹痛”等范畴,因情志抑郁,导致脾胃运化失调,心肾不交,肝气郁结[7]。中药安肠和中颗粒基于从心论治的藏象理论,配合中医外治法温和灸,内外同治,综合治疗IBS-D患者,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本研究发现,中药联合温和灸治疗IBS-D患者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分析原因整理如下。
安肠和中颗粒组方中,白芍、陈皮、茯苓、党参、柴胡、甘草具有养血敛阴、疏肝解郁、调和肝脾、和中止痛之功效;白术、防风,均具有健脾燥湿止泻的功效,陈思琪等[8]研究发现,以白芍、陈皮、柴胡、白术等药物治疗IBS,为中药复方最常用的用药规律及核心处方。诸药合用,具有安神和中、疏肝理气、健脾益气、调理情志的功效。温和灸属于山东省特别推广的中医特色疗法的一种,因其临床操作广泛、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应用,临床实践中,心神失养、肝郁、脾胃虚弱等都是IBS发病的重要病机,恪守辨证论治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9]。马春丽[10]研究发现,外治法与中药结合在治疗患者腹胀腹痛、大便泄泻、急躁易怒方面均具有良好疗效。温和灸联合其他治疗方法治疗IBS-D,疗效显著,根据脏腑学说的理论,按脏腑辨证选穴,选取天枢及大肠俞,天枢为胃经要穴及大肠经募穴,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之功效,通过对脏腑功能的调节,可以起到安神定志、缓急止痛的作用;大肠俞可以调节胃肠、通腑气。李奕宏等[11]研究了近10年来艾灸及其相关的特色疗法,证明灸法治疗IBS-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诸穴配合,使心神得以滋养,疏解肝郁之气,运脾和中、健脾和胃、固肠止泻,缓解肠道疼痛,诸病得愈。从而达到从心论治的良好效果。
近年来研究发现,脑-肠轴代谢异常、患者精神心理因素、促炎症因子的相关作用是诱发IBS-D的重要因素[12]。本研究发现,安肠和中颗粒联合温和灸可有效调畅患者情绪,改善临床不适症状[13]。组方中茯神、柴胡安心神、调畅情绪;温和灸通过选取天枢、大肠俞疏肝解郁、安肠和中。此外,研究表明,大脑迷走神经与消化系统器官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胃肠道感觉系统与迷走神经具有相关性,迷走神经功能紊乱可导致胃肠道动力学的异常,从而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NPY、5-HT、CGRP都是重要的神经递质[14],微生物-肠-脑轴(MGB)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通过肠腔代谢物与宿主交换感官信息,比如神经递质、5-HT、CGRP、NPY、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短链脂肪酸等[15],对胃肠运动的调节具有重要影响作用。NPY属于生物活性多肽的一种,参与胃肠双向调节运动,同时对于肠液的分泌、吸收功能具有调节作用,NPY的改变可引起腹痛、腹泻等IBS-D症状的发生;5-HT与肠道本身迷走神经调节功能有重要相关性,5-HT水平的升高程度与患者抑郁、忧郁的不良情绪紧密相关;CGRP是属于一种神经感觉肽,对于情绪异常及内脏疼痛的信号传导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提示作用。郑雪等[16]研究发现,临床中IBS-D患者存在5-HT及其受体蛋白高敏性的表现。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血清中NPY、5-HT、CGRP水平明显降低,充分说明,安肠和中颗粒配合温和灸能够有效调节并改善患者自身的神经递质水平,有效改善IBS-D的腹泻、腹痛、大便次数增多、质稀等临床症状,特别是显著改善患者自身情志,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临床中对大量IBS患者的观察,辨证分析,应用安肠和中颗粒联合温和灸的综合治疗手段,进一步完善了IBS的中医辨证论治。温和灸疗法的应用降低了IBS患者的复发率,中医内外治法相结合,可明显改善患者自身情志和不良情绪,降低神经递质评测水平,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中药口服配合中医外治法,属于多靶点、多手段、多环节的治疗举措,临床效果显著。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中药口服治疗,或者西药联合用药。颗粒剂予以患者口服方便;温和灸法属于中医特色疗法、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方便,易于掌握,值得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