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質生產力成為大陸發展的新階段理念

2024-05-22劉性仁

澳门月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綠色生產產業

劉性仁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了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2024年新質生產力成為多個場合中熱議之發展理念,不只就內容進行闡釋,更對各城市進行新質生產力發展評比,對於理解社會發展,新質生產力展現出中國特色,其成效影響經濟發展及人民生活。

一、 習近平總書記對於

新質生產力的闡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深化對發展新質生產力重大意義的認識,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努力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對於有利於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以科技為支撐。人類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進步都改進了勞動工具,提高了勞動者素質,帶來勞動生產率極大提高、產業結構快速優化升級。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不斷催生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給經濟社會發展增添了強大驅動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對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提出了緊迫要求,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有利於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對於有利於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係中國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我們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指明了方向,對於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要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勇於開闢新領域、制勝新賽道,在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同時,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闢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夯實物質技術基礎。

對於有利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最富前景的發展領域之一,綠色發展不僅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增長新亮點,而且能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要抓住全球綠色經濟、綠色技術、綠色產業快速發展的機遇,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和含綠量。

二、 新質生產力的概念

值得探究

馬克思曾指出,擴大再生產有外延式擴大再生產和內涵式擴大再生產兩種類型。外延式擴大再生產指單純依靠增加生產要素的數量,如依靠增加勞動力、資金、設備、擴大生產場所來擴大生產規模。內涵式擴大再生產指主要依靠技術進步,改善生產要素質量,提高勞動和生產資料的效率來擴大生產規模。

所謂的新質生產力係指創新產生主導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等特徵,同時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具體形態包括新製造、新服務、新業態,有別於傳統製造業、服務業、傳統業態。因此新質生產力可以稱之為先進生產力。

就新製造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製造裝備、新資訊技術等五個領域。新服務的重點在於鑲嵌於全球產業鏈及供應鏈中、對全球產業鏈具有重大控制性影響的生產性服務業。新業態的核心是推動產業變革和產業組織深度調整。

也就是說新質生產力代表了“新生產、新服務、新業態”等三新。也是推動產業鏈升級、提高生產效率的“高質量生產”。這是在新階段面對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及十四五規劃下的發展理念。換句話說,新質生產力就是在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的推動下,以資訊技術、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等新興技術為核心的生產力形態,其內在要求和著力點。在新質生產力理念下,傳統生產方式、組織將加快轉型升級,此外經濟結構會持續優化。故新質生產力既是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同時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和未來產業的規劃。

三、新質生產力的概念

要落到中國各地實處

任何的發展理念需要具體落實在各處,城市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關鍵生產要素與營商生態環境,集中展現在城市主導產業科技應用與創新水準、在世界產業鏈與供應鏈中的地位,最終反映在城市擁有的知名高價值公司和產品。以評比的結果來看深圳、杭州、蘇州高居前三位置,顯見這三個城市對於新質生產力係較為成功的。

總之,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科技創新是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在航天、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製造等成果,都可以說是新質生產力;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成績,都可以說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條件;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都是外界未來觀察中國發展的一個檢視切入面。中國太大,區域特性各有不同,因地制宜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是必要的,故政府利用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容量大、鏈條長的優勢,鼓勵各地分工協作,多面向協同推動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發展,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那麼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梯次發展體系將為期不遠。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些內容都值得未來深入玩味。

四、結論

新質生產力對於港澳特區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具有強烈的動機與企圖心,包括強化科技創新的企圖心。畢竟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弘揚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創新文化,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這些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所必須展現出的企圖。

那麼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教育工作是相當重要的,政府要辦好高水準教育。有高水準科技才有高質量人才,高質量人才必須靠高水準的教育,需要一定經濟的投入。同時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強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制定實施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建設一流的大學和一流學科之雙一流,強化創新型拔尖人才培養,大力提高職業教育品質,這些不也正是政府所努力追求的目標嗎?

因此,人才是第一重要;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全方位培養好、用好人才。這些才是發揮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資本。

具有何種精神才能使新質生產力走的更穩?企業家精神是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主體力量。弘揚和保護企業家精神,扶持科技成果轉化。營造一流營商環境,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保障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的平等權益,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加大金融扶持實體經濟力度。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離不開金融扶持。金融資本應向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普惠小微等新質生產力傾斜。金融業應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通過強大的金融監管和金融創新支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這些對於發展新質生產力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總之,新質生產力成為中國發展的新階段理念,在數字及數碼發展的時代中,數字技術降低了全社會的信息成本和計算成本,高效整合資源,形成和共享全人類集體大腦,增進人類智慧,分享人類知識,是賦能科技創新的利器。數字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 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 “人工智能+”行動。

新質生產力的創新發揮重要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點,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理念。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努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貢獻力量。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進一步完善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替國家推動高質量發展、更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入強勁動力。堅持把優化營商環境,加快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塑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持續精簡審批事項、縮短審批流程,以提升工作效率。綜上所述,對於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實踐或許會有更深的認識及體悟。

猜你喜欢

綠色生產產業
生产企业原材料的订购与运输
古道散茶香
牛奶生产
绿野仙踪
绿色怪兽
Magic Phonetics魔力语音
神奇的动物皮肤——水中篇
時寒冰 第五次產業大轉移將為中國未來30年帶來巨變
超级袜子
樊綱 要用創新的精神來看待健康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