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求学记·冰雪胜地,魅力之都(上)
2024-05-22猫哆哩
猫哆哩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雪,一直是诗人所偏爱的意象,象征着纯净、高洁。而提起冰雪,我总会第一时间想起那让我魂牵梦萦的北国冰城——哈尔滨。
冰城不“冰”,寒冷却温情
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别名,比如武汉是“江城”,重庆是“山城”,广州是“花城”,而哈尔滨,则是当之无愧的“冰城”。作为中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省会城市,哈尔滨的冬季相当漫长。进入十二月,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室外温度在哈尔滨简直司空见惯,外出必须得羽绒服、棉裤、围脖、帽子、手套“齐上阵”,少了哪一件,都可能会被刀子似的冷风吹得“涕泗横流”。
不过,冰城冰的是温度,暖的是人心。我是在哈尔滨上的大学,四年下来,所遇到的本地人留给我的印象几乎都很好,大方直爽,从不斤斤计较,和他们相处,一定会带给你非常好的体验。每到冬季,天虽然冷,但我们的心是暖暖的。记得冬日里我和室友在校园里行走时,都要手拉着手——在这“天然冰场”上独自行走还要保持站立不倒的难度太大,我们已经习惯了互相搀扶。有时大雪连下几天,地面上的积雪已没过脚踝,还未踩实的松软的雪下又藏着一层溜光的薄冰,所以外出上课时,大家会自觉列成一排,缓慢行走。不过,即便如此,前往教学楼的路上还是总能遇到几个摔屁股蹲儿的小倒霉蛋,这时候无论认不认识,我和身边的同学们都会主动伸手将他们拉起来。
2024年年初,哈尔滨因颇具人文关怀的旅游政策一下子火出了圈。哈尔滨开放胸怀迎接南方游客,对于南方游客可谓是有求必应,不仅主动退出南北方的豆腐脑“咸甜大战”之争,推出了甜口味的豆腐脑,还把冻梨精心切盘端上了桌。让哈尔滨出圈的这把“火”,驱散了冬天的寒意,带给了更多人温暖。当然,这温暖中也有了一丝小小的醋意——有网友笑称哈尔滨人恐怕再也“哈”不出来了,只能感叹“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而同样,在哈尔滨读过四年大学的我也“哈”不出来了,只能与大学室友颇为酸涩地隔空喊话:“这样的盛况怎么就没让当年的我们遇上?”
“东方小巴黎”的浪漫美学
不要一提到东北就想到“粗犷”“五大三粗”等词,其实,哈尔滨除了有“冰城”这个别名,还有个“东方小巴黎”的浪漫美名。
20世纪初,俄、英、日等国在哈尔滨设总领事馆,德、法、意等国设领事馆,多国移民的聚集带来了多样的文化,不少建筑的风格也充满了异域色彩。在我心中,最能体现哈尔滨“东方小巴黎”特色的街区,当属道里区的中央大街。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很繁盛的一条商业步行街,始建于1898年,全长1450米,汇集了多栋文艺复兴、巴洛克、新艺术运动、古典主义等西方建筑风格的历史建筑。
如果你来哈尔滨游玩,中央大街是不得不去的打卡点。街中对向而开的华梅西餐厅和马迭尔西餐厅人气很旺。华梅西餐厅的二楼有个突出的露台,常有身穿华服的小提琴演奏家站在露台上演奏。有一次我经过时,那位女演奏家演奏了一曲婉约悠扬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而后在众人的掌声中,又加了一曲节日气氛浓厚的《春节序曲》。只见夜幕中的她自如地舞动着琴弓,陶醉在美丽的音乐中,任长发随风飞舞,将浪漫的气氛烘托到了极点。
走到哪里都离不开的“地三鲜”
初来哈尔滨,学校食堂的一道菜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地三鲜”——把茄子、土豆、青椒三样菜下锅炸一遍后再过油小炒,故此得名。在哈尔滨,“地三鲜”几乎无处不在,不仅总是位于食堂打饭窗口贴着的菜名的最上方,而且走上街,无论是装潢高级的大饭店或是路边的小吃摊,都能看见它的身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菜色亦是一方人的缩影,我想,也许正是这片平坦广袤的黑土地成就了哈尔滨饮食中重油盐、翻炒后勾芡的烹饪特点,而青、红、黄、紫四色交叠的“地三鲜”,鲜香爽口,也正如爽朗热情的哈尔滨人。
最后,说一说我心中的哈尔滨吧,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这座城在吃苦耐劳、脚踏实地之外,又充满了积极向上的魅力,勤勤恳恳走好城市发展的每一步,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来这里求学和发展的人,给予他们信心和温暖。来哈尔滨求学,相信你不会后悔。
哈尔滨·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建校100周年,他在贺信中说:“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哈工大始建于1920年,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著名的“东北五校”之首,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在哈工大,诞生过无数个“第一”
哈工大的校训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八个字看似朴实无华,却精准地体现出了哈工大人对待学术如匠人对待作品一般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严谨治学精神。爱国、求是、团结、奋进,是哈工大人写进血脉的精神传统,一代代哈工大人勇担使命,守正创新,坚持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
在哈工大,诞生过无数个“第一”:创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第一部新体制雷达、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第一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
“1+1+X”人才培养模式
哈工大独具特色的“1+1+X”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又灵活。如果你填报哈工大的志愿,会发现录取专业是以专业集群或者专业类的方式呈现的。比如你填报的是哈工大的工科实验班(航天与自动化)这样一个集群,进入学校后,大一主要就是学数理基础,大二学习航天领域的基础课程,大三在这一个集群里面有非常多的專业可以让你来选,你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领域内的相关专业。
相较于大一就确定专业、框定未来发展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1+1+X”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使学生在打牢自身专业基础的前提下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发展方向,充分尊重学生。
“思政实践团”收获满满
2024年2月3日,哈工大牵头研制的第23颗卫星“威海壹号”01/02星发射圆满成功。由哈工大学子组成的“志在航天 争做时代先锋”思政实践团,亲临现场观礼。观礼后,学校还邀请了不同领域的教师现场授课,希望引导学生追寻航天梦想,传承哈工大精神。
这样的思政实践活动,在哈工大还有很多。仅2023年,哈工大就组织选派了数千名学生,分赴全国30多个城市开展社会实践。在校生们利用寒暑假时间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以实际行动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在实地考察中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厚植家国情怀。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坚持“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办学方略,为我国船舶工业、核工业、国防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我国船海核领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低调的业界大牛
哈尔滨工程大学源自1953年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陈赓大将为首任院长,毛泽东主席曾为学院颁发《训词》。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来校视察,强调哈尔滨工程大学要发扬哈军工的优良传统,紧贴强国强军需要,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再立新功。
出身如此不凡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却十分低调,虽然在本地的认可度较高,但在外地学生那里名气却不算大,曾被戏称为“又好又好考”的高校。校友之间甚至还有“‘东北五校我第六,‘国防七子我老八”的调侃。其实,既是“东北五校”之一,又是“國防七子”之一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实力自然不俗。
传闻中的11号楼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中的11号楼,在学校的学子们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是一栋哈军工时期特有的建筑,屋脊上立着回头望月的啸天虎,挑檐上骑马军官引领着五架飞机。想必每一届新生都听说过关于11号楼的传说——11号楼整体呈“日”字形,有着即使是间谍也绕不出去的建筑结构,教室编码也如谜一般,一旦走错了方向,可能永远也找不到自己上课的教室……
由苏有朋执导,王凯、林心如主演的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曾在11号楼取景。别有洞天的“日”字形结构、黑暗中深邃的走廊通道、古朴厚重的室内风格……每一个元素都很贴合“悬疑”的底色,使整栋楼充满神秘的色彩。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林业工程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地处我国最大国有林区的中心——哈尔滨市,校园占地136公顷,并拥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帽儿山森林公园)和凉水实验林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总面积达3.3万公顷。学校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
“悠悠黑土我们开拓/茫茫林海我们拼搏/朗朗校园我们奋发/无悔追求我们探索……”正如校歌中所唱的那样,从东北林业大学走出的学子们,始终秉承着“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训,为祖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完善的林场参观学习体系
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所有林科相关的专业,在学习林业概论、林业管理等课程时,都要组织学生到林场进行实地参观。
我便是东北林业大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我们专业在大三那年学到这类课程,还恰好赶上校长开展“六同”活动——校长与我们“同上课、同讨论、同就餐、同锻炼、同创业、同就寝”。与我们在同一个教室学习林业专业课后,校长又同我们一起来到林场参观学习,并在林场内参加了以“如何实现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班会,与我们共同探讨林业经济发展的思路。起初,面对校长时我们还有些拘谨,但话题打开了以后,讨论的氛围越来越轻松。讨论之余,大家还七嘴八舌地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踊跃地提出自己的想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丰富的校园活动
我们学校的学生组织、社团很多,校园活动很丰富。每年10月份,这些社团、组织会在篮球场开展为期半个月的“百团大战”招新活动,动漫社、轮滑社、舞蹈社、武术协会等应有尽有,你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大一参加“百团大战”时,我加入了院学生会的网络部。印象最深的一次任务,是给学院艺术节的舞台做电子屏背景。学校的小礼堂一共有三块电子屏,观众席正对着中间那块最大的电子屏,左右两侧还各有一块小的电子屏。接到任务后,部长在小礼堂召开了会议,对本届艺术节的主题、节目单以及电子屏背景的设计要求进行了传达。我们共同商议方案,为了搜集好看的素材,还熬了几个大夜。经过多次修改,才最终定了稿。艺术节开幕的前一晚,我和其他部门成员并肩坐在小礼堂的阁楼上,看到三块电子屏亮起,彩排顺利进行,我们不禁相视一笑,这是属于我们网络部的“高光时刻”。
校内冰场,等你来体验!
我们学校里建有一个小型冰场,学校规定所有选择室外体育课的同学,除了要通过本课程的期末考试,还要参加一项滑冰考试。还记得期末考试的前半个月,我和几个朋友租了冰刀鞋,相约到冰场练习滑冰。我们五个人手牵着手,排成一排开始滑,一边滑一边聊着天,嘻嘻哈哈地在冰场上绕圈。天很冷,我们呼出的气给眼镜的镜片蒙上了一层白雾。忽的,我失去了重心,跌倒在地,还不小心拽倒了我下铺的室友。我们倒在冰面上,路灯的光反射过来,晃得我们睁不开眼睛。我和室友一时没有起来,躺在那儿,不约而同地唱起了近期听过的一首歌:“将明天交付于他人/我要抓住此时此刻/即使世界即将终结/也要年少的梦想为我导航……”
如今,关于那年滑冰考试是否顺利通过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但我仍然记得和室友躺在冰场上仰望星空的经历。岁月如梭,但不管过去多久,关于校园冰场的青春记忆,都会被好好地保存在我们的脑海里。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农大”)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同样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都说“农林不分家”,农大与以林科为优势的东北林业大学是兄弟院校,二者可以说是哈尔滨高校中的“双子星”。
科研实力“杠杠的”
农大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69个,其中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之一)、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7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农村部区域试验站、3个农业农村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4个农业农村部科研基地、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设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是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首批建设院校之一。建校至今,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8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37项。
占地面积约等于7个故宫
农大官网显示,截至2024年4月,学校占地面积为501.5万平方米。单纯列数据可能不太直观,换一种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农大的占地面积约等于7个北京故宫!有学子戏称,清朝皇帝的日常生活范围也没这么大,从宿舍出发去教学楼上课,就如同大臣步行去上朝一样,要从天未亮时就开始洗漱更衣。
“吃在农大”
作为在哈尔滨求学的大学生,农大食堂的名号在我们心中可谓是响当当的。农大的美食不仅在哈尔滨市的高校中算得上數一数二,在黑龙江省的高校中也是一骑绝尘。根据2023年软科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在校园餐厅方面,东北农业大学有70.9%的学生对学校食堂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与北京大学并列榜首。
记得大二那年我和室友去农大找高中同学玩,一下子就被农大的饺子园“俘获”了。玉米猪肉、西红柿、虾爬子、素什锦……这里饺子的馅料丰富多样,味道绝不输星级酒店。而且食堂是明档操作的,从和面、包馅儿到饺子成形下锅,每一个步骤都可见,让人吃得放心。农大的食品学院还会自主研发、制作美食,走进食品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你会看到配料表干净的农大酸奶、农大面包、农大红肠、农大月饼……因此,总有很多校友会笑着在网上调侃:“千万不要来农大上学,因为你会发现有太多好吃的,根本没法空着手从食堂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