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在万里海疆的丰碑
2024-05-22饶强刘方泉刘琳刘晋铭
饶强 刘方泉 刘琳 刘晋铭
北部战区海军某工程大队组建40年来,先后圆满完成海军某军港码头、长江三峡、秦山核电站等80余项国防和国家重点工程炸礁任务,被表彰为“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军学雷锋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集体二等功各1次,荣立集体三等功2次。1990年,该大队被海军授予“炸礁尖兵”荣誉称号;2008年,该大队被原济南军区授予“英勇无畏炸礁队”荣誉称号。以炸礁队为原型拍摄的电影《海下尖刀》,作为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献礼片在央视播出。请看纪实报道——
一个基层单位,分别被海军和原济南军区授予荣誉称号,这在海军部队十分罕见。昔日,他们战天斗海、风餐露宿,为军队和国家工程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今朝,他们勇挑重担、练兵备战,转型路上再立新功。
该大队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海防工程的奇迹。
艰苦是铸就辉煌的熔炉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人民军队迎来海防工程的跨越式发展。1984年8月,海军炸礁队成立,这是我军唯一成建制的水下炸礁部队。
当时,炸礁队官兵都是从各单位抽调来的,他们既没有爆破作业的专业知识,也没有水下炸礁的经验。上级机关派来3名工程师,为炸礁队官兵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爆破技能培训。一个月后,炸礁队开赴某国防工程工地。
两个月以后,炸礁队首战告捷。从此,英雄的炸礁队开启了40载艰苦而辉煌的炸礁生涯。
炸礁队长年在外执行任务,官兵住工棚、睡地铺,风餐露宿;顶烈日、斗严寒,露天作业。队党支部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培树官兵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官兵志在四方、岗位建功的使命感责任感。
一代代炸礁兵转战大江南北,一年到头漂在海上,以船为家,攻坚克难。官兵们在无遮无挡的平台船上作业,经受风吹日晒雨淋。夏日三伏天,甲板温度高达摄氏60度,必须穿厚底鞋和防晒伤的长袖作训服,许多同志捂出了痱子、烂了裆、脚被泡肿。隆冬时节,气温低至摄氏零下20度,刺骨的海风吹在官兵身上像刀割一样,只有不停地工作才能抵御严寒,水溅在身上立刻结成冰。加班加点连续作业是家常便饭,遇上赶工期,大家便没有了时间观念,只有白天黑夜。施工时两班倒、连轴转,因工作高强度、超负荷,官兵不到3个月就磨烂一套工作服、穿破一双工作鞋,人均一年消耗200多副手套。平臺船上设施比较简陋,官兵住的是狭窄船舱,长年受海浪颠簸和机器强噪音之苦,有的施工点没有电视和手机信号,近乎与世隔绝。海上作业最怕遇上大风天气,人下不来,补给上不去。2005年7月,炸礁队在上海洋山港施工时遭遇台风,预报3天的台风居然刮了7天,补给无法送达,官兵饿了啃方便面,渴了只能喝空压机的冷却水。
炸礁队作业环境和生活环境非常艰苦,但官兵从未叫苦叫累,大家都为是这个战斗集体的一员而感到光荣和自豪,勇于担当奉献,忠实履行使命,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奋发的激情。
炸礁队是一座铸就辉煌的熔炉,锻造官兵意志品质。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的大学生军官郝文平,立志强军报国。在炸礁队在工地上,他脏活累活抢着干,急难任务争着上,当年荣立三等功。2000年9月13日,炸礁队在宁波万吨级码头施工,突遭12级台风袭击。巨浪不断扑向岸堤,如不加固缆绳,生活船随时可能倾覆,船上31名官兵危在旦夕。郝文平不顾船体颠簸剧烈,冲上去加固缆绳,很快加固成功。这时,一个巨浪扑来,郝文平被卷入大海里。虽经官兵奋力救援,但郝文平不幸献出了27岁的年轻生命。中国海洋大学把他生前所在班命名为“郝文平班”,与炸礁队共同设立了“郝文平奖学金”。郝文平的事迹和精神,不仅成为炸礁队官兵奋勇前行的航标,也成为海洋大学学子心中不朽的丰碑。
铸就国内炸礁行业品牌
水下炸礁涉及水文、测量、爆破、航海等多门学科,施工要求高。队党支部坚持向科技要战斗力,在技术创新和大胆探索中提高过硬本领。
炸礁队敢趟别人不敢涉足的水域,勇于向更深更广的炸礁领域挺进,是业内公认的“工程铁军”。上海洋山港是国家重点工程,该施工海域位于崎岖列岛主通道窄口段,是长江、钱塘江、东海诸水交汇点,水流异常湍急;水下岩层厚、质地硬、坡度大,平台船容易滑桩倾覆。同行把这样恶劣的水域条件视为作业禁区,几家顶尖的爆破工程公司实地勘测后均望而却步。上级把“啃骨头”的重任,交给了炸礁队。
炸礁队第一次施工就遭遇“下马威”,平台船被冲出3海里。但是,他们不信邪,通过技术改造和购置船机装备、采用新型爆破器材,有效克服了施工困难。工程竣工后,建港指挥部对炸礁队高度评价,称赞他们“不愧为我国炸礁行业的王牌军”,并赠送了“炸礁先锋”锦旗。
为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炸礁队紧跟时代步伐,组织官兵努力掌握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不断强化靠科学炸礁、用知识移山的过硬本领。在秦山核电站取水口工程中,4条20米深的“小围堰”需要爆破,爆破作业区距价值数十亿元的“核岛”只有20米,距电站泵房仅47厘米。工程设计要求是:在坚硬的岩石上一次爆破成功,爆破震速不能超过每秒2厘米,否则极可能危及“核岛”安全。技术要求如此之高的爆破作业,国内尚没有成功的先例。炸礁队请来著名爆破专家到施工现场指导,采取集体攻关、图上作业、预案演练等形式,经过上百次图上推演、水下试验,摸索出20多种雷管在不同情况下引爆的各项技术指标,最终运用先进的多段毫秒微差爆破技术,一举爆破成功,创造了震速每秒1厘米的国内新纪录,震动数值达到国际先进标准。
正是凭着这种不惧艰险、与时俱进、深钻细研的精神,炸礁队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6项,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科技进步奖5项,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或创造行业第一。
重点工程建设中大显身手
针对国防和国家工程施工任务繁重的实际,队党支部教育引导官兵顾大局、重使命,屡次在军内外重点工程建设中大显身手,创出了品牌。
在军内外,炸礁队是出了名的“铁军”,经常临危受命,敢于在关键时刻冲锋陷阵。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设中,炸礁队功不可没。1997年7月,距我国对外宣布的大江截流时间仅剩下3个月,大江截流关键的导流明渠,江底一片3.5万立方米的礁石群卡在了“咽喉”处。由于时值汛期、江流太急,国内多支顶级的施工队纷纷败下阵来,三峡总公司向部队紧急求援,上级首长亲自点将,将这块“硬骨头”交给了炸礁队。第一次在大江急流中施工,炸礁队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一吨多重的钻机套管被冲得直打漂,沉不到江底,无法钻孔;由于礁石结构特殊,有时费半天劲打好的钻孔,瞬间就被泥沙灌满了,有时导爆管被冲得七零八落,难以聚拢起爆。官兵们聚集智慧,集中攻关,终于将这些难题一一化解。
经过1个多月的日夜苦战,炸礁队一举打掉了这只“拦路虎”。在为期354天的三峡工程艰苦鏖战中,炸礁队共磨秃金刚钻头600多个,消耗炸药500多吨,清除礁石35万立方米,钻孔总长5万多米,相当于钻透了6座珠穆朗玛峰。任务完成后,三峡开发建设总公司领导给炸礁队送来“鏖战三峡壮军威”锦旗,并坦言“如果没有炸礁队,长江截流就不可能如期完成”!
随着国家级重点工程福建泉州海底输油管沟炸礁任务的圆满完成,炸礁队首次实现了国内深水沟槽爆破开挖零的突破。2006年9月,泉州市政府向炸礁队求援,希望他们完成原油输送管道铺设炸礁任务。在此之前,国内已有3家地方单位因技术难度太大而告退。
这项任务同样面临极大考验:炸礁平台桩腿只能伸展25米,而施工水深大部分超过35米,最深处达51米,根本无法支撑作业;施工海域处于湄洲湾风口区,风暴潮频繁……依靠科技攻克施工障碍,是炸礁队百战百胜的法宝。炸礁队技术人员潜心攻关,一是对钻爆船增大锚机吨位,确保漂浮作业的稳定性,二是钻机上增加防涌浪装置,降低涌浪对钻孔的影响,三是套管壁由薄加厚,提高了鉆孔的抗水流能力。
施工装备得以保障,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因河道流大浪急,下套管、装炸药、引爆等程序变得十分艰难,导爆管拉重了会扯断,而拉轻了又拢不住,稍有不慎就有引爆的危险。
最后,官兵们驾驶小艇在急流中进行拉线投放平衡试验,探索出“平台漂流目测定位”“顺流漂移收拢导爆管”等10多项新技术,使问题迎刃而解。此项工程历时9个月完成,炸礁队创造了复杂海况下平台船漂浮作业和水深51米炸礁两项国内纪录。
(责任编辑:刘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