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照亮深海 奋斗续写荣光

2024-05-22代卜丹

雷锋·强军号 2024年4期
关键词:潜水员潜水中队

代卜丹

说到大海,人们充满了许多美好的想象,波飞浪卷、海天一色、水碧空净、浩瀚无垠……这些如诗般的壮美画卷,让人心驰神往。但鲜为人知的是,大海也有残暴肆虐的一面,它波谲云诡、怒涛惊天、变幻莫测,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害。据EMSA(欧洲海事安全局)统计,近10年世界平均每年报告失事船舶2926艘、死亡74人。

无疑,海难发生时让人胆战心惊。如果此时有人挺身而出施以援手,该是多么幸运!1958年,敢于应对大海的暴戾和风险,一支英雄的队伍由此组建。在人民海军行列中,诞生了我军第一支担负水下抢险救生等特殊使命的部队——北部战区海军某防险救生支队机动救捞中队。

无论是险象环生的苍茫大海,还是宣泄万壑的江河大川,抑或是奔涛空谷的矿井深潭。60多年来,这支英雄部队的历代热血男儿,为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铸就了舍生忘死、不畏艰险,敢于压倒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大力弘扬坚决执行命令,不怕疲劳、连续奋战的顽强战斗作风,用信念、智慧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为人民利益敢于牺牲一切的英雄赞歌!

1989年4月10日,中央军委授予该中队“英雄救捞中队”荣誉称号。

危难之处显身手

该中队的队歌唱道:“哪里有灾害和危难,哪里出现子弟兵,英雄救捞中队,把人民安危记心中。”历代潜水员为了国家和人民舍生忘死、艰苦创业,用汗水和鲜血铸就“英雄救捞中队”这座不朽丰碑。

特殊的使命,塑造了英雄救捞中队官兵特殊的意志品质。更重要的是,面对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潮,英雄救捞中队官兵始终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政治本色,在舍生忘死的拼搏中展示出比金钱更可贵的高尚精神境界。1986年,河南信阳市南湾水库一艘200吨的抽水泵船被大风刮沉,水库无法正常排水,全市20多万居民供水中断。

当时,信阳地区经济落后,市政府找到几家打捞单位,均因费用太高未能达成协议。“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英雄救捞中队接到紧急救援指令后,立即组成21人打捞小分队奔赴事故现场。在条件艰苦、器材短缺、环境复杂的情况下,潜水员下潜后用手掏船底淤泥,徒手转动绞盘,凭借人力硬是把这艘钢铁巨物给拉动了。看到战士们如此拼命,好事者很是困惑,调侃说:“你们这样玩命,一天拿多少钱?”战士们满脸污泥,笑道:“一分钱也没有。我们千里救援,为的是让老百姓早一天喝上水。”

就这样,救援小分队历经45天奋战,终于将沉船打捞出水,全市恢复供水!让当地政府感动的是,潜水员谢绝住在政府安排的每日100元的宾馆,借宿在当地一所小学,席地而睡。任务完成后,全校200多名小学生端着洗脸盆,自发到茶炉排起长龙打水,为的是让战士们洗一个热水澡!这样的救援铁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那时,哪里出现险情,哪里的人民群众就会说:“快去找青岛的海军英雄救捞中队!”

“为人民甘愿抛头颅,为祖国情愿洒热血。”是这支队伍流传至今的口头禅。他们履行的使命任务,有时能掀起不小的“风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太平洋舰队在中国海域击沉日本“阿波丸”号客货船,据传其中有大量珍贵物资。当时,美国、日本等国提出打捞“阿波丸”的想法,但沉船地点位于福建平潭牛山岛附近,隶属我国领海。

领海主权不容侵犯,谁来打捞的问题关乎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1977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打捞,并将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英雄救捞中队。在这次任务最困难的时候,时任队长汤东征背负20多公斤烈性炸药,冒着随时可能爆炸的危险(当时国内炸药技术比较落后,随着水压增大极有可能随时爆炸),下潜至70米深的海底实施爆破,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这是海军首次实施70米大深度定向爆破,为“阿波丸”成功打捞作出了重要贡献。任务分队历时4年时间,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将万吨巨轮切割成一座座钢铁小山包并打捞出水。他们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怕牺牲的气魄,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共产党员勇下头水,关键时刻以命换命!”既是镌刻在中队每名官兵血脉里的基因印记,也是激励官兵舍生忘死的精神密码。1985年10月25日,山西晋城朝阳煤矿发生重大透水事故,22名矿工被困百米深的矿井底下,生死不明。救捞中队奉命飞赴抢险现场,与死神抢时间,与生命赛跑,喊出了“如果人民需要,我们不惜以命换命”的豪迈誓言,一时名扬三晋大地。他们首次采用接力式潜水法,经过24次轮番冒死下潜,终于把食物送到被困7天7夜的矿工手里,挽救了矿工的生命。

此次救援期间,“共产党员勇下头水、关键时刻以命换命”,成为流传至今的战斗精神。几十年来,这一精神始终激励着中队官兵勇毅向前。

南征北战励精兵

进入新时代,面对使命任务的不断拓展,中队官兵积极适应新形势新挑战,强化“今夜开战、即刻救援”的忧患意识和“贴实战、练极限”的过硬本领,足迹遍布远海大洋,不断挑战最大下潜、最高海拔、最深打捞,创造多个实战化训练新纪录。正是这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和雄壮气魄,让红色血脉焕放出了新的光彩。

2012年冬,2名来自北京的汉族地质科考队员,赴青藏高原执行科考任务,因环境陌生、气象恶劣,便找到1名当地藏族向导引路。后来,3人因不明原因失踪,当地政府动用救援力量,找到了2名汉族科考队员的遗体。那么,那名藏族同胞到底在哪里?一些藏民向有关部门提出假设:“是不是汉族队员把藏民杀害了?”危急时刻,中队官兵奉命赴青海沱沱河执行搜救任务。任务分队翻越昆仑山口、横跨可可西里,长途跋涉3000多公里,首次在海拔4862米的高原高寒地区展开潜水作业。当地气温摄氏零下30多度,只有内地40%的氧气,面对气候条件恶劣、装备仪器失灵等困难,官兵们叫响了“缺氧不缺精神,装备不灵人要灵”的口号,向恶劣环境、身体心理极限挑战,终于把藏族同胞遗体打捞出水,不仅创造了世界高原潜水救援新纪录,也有力維护了民族团结,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哪里最危险、哪里最急迫,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别人不愿干、不敢干、不能干的工作,“急、难、险、重”是对这支队伍所执行任务的生动写照。2013年,正在组织跨海域训练的中队潜水员,突然接到深海打捞某型鱼雷的紧急任务。抵达任务海域时,海面波涛汹涌,浪高达3米,狂怒的大风卷积着滔天巨浪,撞在船体和舷窗上,发出的“嘎吱嘎吱”巨响,人在船舱里根本站不稳。考验面前,是等待还是打捞?如果真正上了战场,敌人不会等、装备安全不会等!共产党员王春林第一个站了出来,“我是党员,我先下!”顶着大浪、迎着激流,给潜水头盔供气的唯一管路,被洪水一般的海流冲飞了十几米。大自然的巨大力量,拉拽着王春林的头部,随时可能把头盔吹掉、当场命丧深海。但对潜水员来说,最不可怕的就是死神!最终,他凭借过硬的潜水技能,经过29分钟水下作业和439分钟阶段减压,成功将位于水下84米的鱼雷打捞出水,一举创造了常规潜水最深打捞纪录。

大家喜欢说一句话:“我们干的是与死神拼刺刀的工作,平时训练难一分,生命通道就能快一秒。”潜水员最大下潜深度,就是检验实战能力最重要的指标。2010年,该中队时任中队长叶永利完成模拟480米饱和潜水实验,一举打破由日本潜水员保持多年的亚洲纪录。2015年,中队张恒银、徐晓、高杰3名潜水员完成300米饱和潜水专项实验,出舱巡潜至330.2米,一举刷新全国纪录。

数字的背后,是对潜水员身心的极限挑战!要知道,在300多米的海底,相当于30多个大气压下,这样的压力能轻松将10毫米厚的钢板压弯。潜水员在这么大的深度下作业,无一例外伴随着潜水最害怕的一种症状——高压神经综合征。在这期间,潜水员呼吸极度困难、全身关节疼痛,头晕恶心呕吐,严重影响执行任务,影响生命安全。他们以过硬本领和惊人毅力,一举完成了这两项看似不可能的生死挑战课题,实现了人民海军又一次极限跨越,也由此产生了4名实至名归的一等功臣。

勇敢也不是没有畏惧,而是使命和责任战胜了畏惧。在纪念中队授称30周年大会上,主持人问受邀参加的老英模:“当任务中生命受到威胁时,心里会不会有顾虑?”满头银发、神采奕奕的老英模们,不假思索坚定地回答:“当然有顾虑,但一想到关系到国家和人民,那些顾虑就微不足道了!”新与老的区别,就在于用什么样的行动,去践行这样的初心。进入新时代,中队官兵不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铮铮誓言。从青岛奥帆中心到北京筒子河,再到西安芙蓉湖,每当有庆典活动的时候,总会有一群“黑衣客”,身穿湿式潜水服,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在冰冷潮湿、杂草丛生、淤泥堆积的环境下,一寸一寸探摸水下爆炸物等疑似目标,出色完成“国”字号水下安检任务。像这样的任务,小伙子们已经是第12次执行了。每次任务前,总有“新兵蛋子”会问:“班长,水下真有炸弹怎么办?”班长就回上一句:“我们的使命就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我们只有确保探摸的水域绝对安全,才能对得起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信任。”正是这样的以身探险、勇于牺牲,新时代的中队官兵守住了自己的初心、履行了建队的承诺,确保了一次又一次国家重大庆典活动的水域安全。

转型之际谋发展

当然,没有一支队伍会永远高歌猛进,平淡挫折也是一种常态,这支英雄的队伍同样面临着这样的考验。当前,随着国家应急救援体系深入构建、军队转型发展加速推进、深海远域任务持续牵引,这支有着76年光荣历史的先锋团队,受任务、装备的影响,出镜率逐渐走低。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命任务相对单一、战斗力出现瓶颈、官兵士气出现下滑。“这支队伍该何去何从?”该中队党委引导官兵统一思想,必须走出过去的荣耀光环,以心态“清零”的状态,重新站在历史起跑线上,为转型发展注入动能活力。通过全体官兵的生死相依、荣辱与共,老一辈潜水员的模范带头、倾囊相授,新一代潜水员的比学赶超、开拓创新,这支队伍实现了由老牌荣誉部队到转型升级先锋的身份转换。

2022年,上级组织一场规模宏大的军地联合搜救演练,一等功臣、二级军士长高杰作为潜水骨干参加。演练中,一个重要课目是潜水员下水为潜艇救生钟解脱挂钩。当时,作业水深达71米,超过潜水规则60米深度极限,寒冷、高压、氮麻醉、大流速,此时下水作业无异于与死神掰手腕。“我是党员,我先下水!”高杰穿好潜水服跳了下去。到达作业平台时,受氮麻醉影响,他满眼冒金星、大脑方向感失灵,双手冻得麻木失去知觉,连工具也拿不住。他靠着惊人的毅力,硬是把挂钩固定螺栓给拧断了,圆满完成了任务!精疲力竭的高杰被人拉出水面,脸庞因缺氧憋得发紫,手冻得像红萝卜,颤抖着嘴唇报告:“高杰完成任务!”那一刻,没有什么声音比这句话还要响亮。“共产党员勇下头水”既是一句口号,更是根植在中队潜水员内心的信念。

走进潜水训练场,总会发现一个激情似火的身影。他叫李威,身为二等功臣、二级军士长的他,是中队58名潜水员里,执行重大任务最多、水下经验最丰富的技术大拿。此时此刻,他总是在不停地“挑毛病”。“为什么不带潜水刀?水下遇到绞缠怎么办!”“谁教你这么绑信号绳的?紧急情况下能解开吗?”年轻潜水员们都挺“怕”李班长,每次看到他都要小心翼翼,生怕哪件事没做对、哪个环节有疏漏,但每次执行重要任务,却总是希望李班长就在身边。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正是训练场上的从严要求,优良作风的代代传承,才造就了潜水员的过硬本领,使他们能应对一切困难挑战。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中队还有许多像高杰、李威一样的老英模,他们如同参天巨树,用责任和坚守撑起了这片天。在他们的庇护下,年轻潜水员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勇于拼搏,用青春与奋斗创造更为广阔的天地。

潜水员凡文杰,1999年出生,大学生士兵,个子不高,脸庞黝黑,训练风风火火,工作充满了激情。当他肩上还是“两道拐”的时候,别的单位有人告诉他,义务兵就是“菜鸟”,想干好潜水甚至出类拔萃,根本不可能。“当时心里憋着一口气,中队荣誉室里这么多老前辈能做到,我怎么就不行?”凡文杰把这股气变成了劲,全身心用在了潜水训练上。从此,高杰、李威等老班长身后,总有一个“跟屁虫”,学习潜水技术;餐厅总有一盏灯彻夜通明,伴着朗朗书声;楼后法兰练习平台,总有一个人在挥汗如雨,甚至通宵达旦。每次深夜,巡查的领导走到跟前,拍拍肩膀告诉他早点休息,凡文杰总是一句话“再学会、再学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凡文杰包揽了支队群众性比武练兵理论、绳结、法兰三个单项第一,还代表中队参加了海军比武,成为大家嘴里“别人家的孩子”。值得欣慰的是,在凡文杰的带动下,从三人到五人再到十几人,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潜水员加入到“点灯熬油”行列,浓厚的比学赶拼氛围,让这支队伍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下头水是我们潜水员的魂,过去以命换命要敢下头水,现在转型升级更要敢下头水。”潜水分队长刘显在工作日记上这样写道。循着前辈的足迹,从问题出发、向难处用劲,成为他的努力方向。以往,潜水员在水下电氧切割时,潜水供气管、电缆线、切割氧气管、作业管路等各种管线纵横交错,稍不注意就会发生绞缠,让潜水员无法脱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刘显可算是开足了马力,先是跟老班长请教经验,再是跟院校教授交流心得,最后跟厂家沟通对接,从理念构建到设计图纸,再到实际制作,一部“便携式水下切割器材”愣是被他做了出来,没有氧气管、不用电缆线,供气供电全部集中在潜水员手中的切割把手上。老潜水员们惊奇地摩挲着这个“好东西”,迫不及待下水体验了一番,纷纷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下一步,我还要把这个装备推广到水下特战领域,有机会申请国家专利。”这次经历,让刘显鼓足了信心,相信他的創新之路将会走得更加坚实。

刘显和凡文杰的故事,只是这支英雄团队当先锋、开先河的一个缩影,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中队长唐凤剑聚焦未来战场,自主设计制作的飞机打捞模型、伞降救生训练平台、水下爆破快速清障装置;潜水班长李峰深入研究美、澳等发达国家潜水技术,创造性开展污染水域、核沾染水域潜水组训,实现了零的突破。转型升级需要闯将,而对英雄救捞中队潜水员群体来说,最不缺的就是这种精神特质。走进潜水员,了解“下头水”,都会得出这种结论。

“黄海上腾起一条龙,江河湖海留美名。哪里有灾难和危险,哪里就有子弟兵。爱心无限情无限,生死关头见忠诚……”这首铿锵有力的队歌,既是对中队历代官兵英雄事迹的赞歌,更是新时代全体官兵继承优良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号角。昨天,中队官兵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奋斗,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铸就了这座扳不倒、立得住的英雄丰碑;今天,新时代英雄传人们,必将在强军使命的感召下,同舟共济、攻坚克难,让“头水”火种永不熄灭,让“英雄”灯塔更加明亮!

(责任编辑:刘文平)

猜你喜欢

潜水员潜水中队
潜水者
我热爱的中队
中队就是我们的家
我爱我的中队
我的中队我的家
快乐潜水
潜水去
鲸鱼会得潜水病吗?
潜水员
“美梦成真”之潜水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