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2024-05-21王书元

新农民 2024年12期
关键词:土地农业农村

王书元

摘要:本文从农业经济体系视角,分析了土地流转的积极作用:打开农民增收视野,给予村民更多创业就业的选择等;梳理了土地流转不足:农民不愿意接受土地流转,土地流转计划不全等;指出了土地流转的发展对策: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接受性,加强土地流转管理等;以农户收入为例,使用国家统计局

2022年的数据,筛选其中6 000条进行样本数据分析,对比流转与非流转的农业经营情况。探索土地流转的积极作用,数据分析发现:土地流转有助于增加单个农户的收入平均值,有益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农业;土地

土地流转形式具有多样性,国内进行土地流转时,是以“土地使用权”为主体进行流转。多数情况下,利用“三权”分置方式,最大程度地分配土地资源。从现代经营角度观之,采取集中经营形式,有效使用土地资源,积极创建现代农业体系,保证经营规模的适度性,采取市场运作形式,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以此保证农业生产质量。

1 在农业经济体系中土地流转的积极作用

1.1 打开农民增收视野

在原有的生产体系中,老百姓较为关注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与市场并未形成紧密关系,整体开放性不足。在土地使用权的支持下,农业链条会随之改变,创建全新的生产、价值、供应体系,打开了产业发展路径。在土地流转下,农户获得了更多的务工机会,可以收取流转费用,促使村民获取更多收入。

1.2 给予村民更多创业就业的选择

土地流转后,农民无须继续进行农业生产,显著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性。农民可融入社会,参与其他各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在第二、第三类产业,展现出个人价值,增加经济收入。现阶段,土地流转较好的乡村,村民不再单一地进行农作,更多的是展现自身才能,进行创业、择业等活动,寻求更多的增收方式,比如开办工厂、创建家庭农场等[1]。

1.3 规模性运行农业

在原有的家庭生产体系内,百姓进行农业生产的资金较少,家庭劳动力不足,生产理念先进性不强,农业生产能力差异性较大。在土地数量较少的情况下,阻碍了农业生产活动的稳步进行。在土地流转的背景下,成功解决了农业生产的各类问题。土地流转,显著提升了乡村农业经济的运作能力。有效利用“三块地”,加强土地资源整合,逐步转变成农业生产土地,顺应各类种植户的生产需求。

1.4 增加农业机械的引入量

土地流转完成,新的农户会引入多样性农业机械,进行规模性生产,有效共享农业生产的各类数据,以此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较大数量、较多种类农业机械使用的情况下,成功控制了生产成本,切实获取了较高的生产效益。农业机械的运用,应参照各乡村的地理、资金、土地等情况,促使农技研发有序进行,全面推广农技用法。

1.5 有效升级种养殖技术

土地流转下,成功更新了农业种植养殖科技,有助于增加乡村可获得的农业收入。在农业收入增加、农业生产力增大的情况下,会从直接、间接等多个角度,促进农技推广,推动更多农业种植研发活动,获取更多农业扶持资金。在规模性发展农业生产活动时,成功带动了农业关联企业。农业生产单位应从实际角度出发,关注村内环境实况,从合理发展角度,开展种养殖技术研究活动,持续增强农业种植养殖的整体生产能力。

1.6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在农村发展视域下,加强乡村土地利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更是衡量乡村经济运行情况的关键措施。在国内建立现代农业体系时,利用土地流转形式,引入各类农业科技,成功走出了农业发展的困境,有效排除了各类风险因素,合理利用乡村土地资源。借助兴办企业的形式,整合较多的劳动资源,增强农业创收的综合能力。城市发展角度下,需要较多的人投入生产活动,多数村民愿意选择城市,获取较高的收入。但在新时期背景下,更多村民愿意返乡,参与土地流转活动,并且有效开发已经荒废的土地资源。

2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不足

2.1 农民不愿接受土地流转

在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中,较多村民外出打工,驻村人员多为老人和儿童,劳动力仅选择住家周围、地势平坦、营养充足的土地进行耕种,以此解决吃饭问题,并未进行余粮售卖活动。在此种情况下,会形成较多乡村土地发生闲置问题,无法保证粮食安全。在当前政策中,支持村民返乡,鼓励青年下乡,输送较多的农业科技人才,发放一定量的农业补助,各类措施并行下,仅能增加乡村一部分劳动力。乡村种植行业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较大,尚需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在乡村劳动力资源不足的背景下,村民不愿流转闲置土地。受到固有思想的限制,缺乏对土地流轉机制制度的了解,存在一定抵触情况,加大了土地流转发展的困难性[2]。

2.2 土地流转计划不全

在土地流转期间,需要社会、民间各类资金的投入,更需要获得金融单位的全面支持。然而,在实践进行土地流转时,农业项目具有一定的盈利性,同样兼具生产风险。如果发生天气骤变、人员防治工作不到位等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减产、零产等问题。为此,投资者应关注土地流转计划,从长远角度出发,合理规划家庭农村、农业组织等各个组织,减少市场波动、个户经济能力、天气条件等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确定农业投资项目之前,需全面获取乡村内的土地、水利等各类条件,切忌盲目投资。

2.3 土地流转层次较低

当前,在经济发展竞争关系较强、农业技术利用不充分、农业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国内乡村土地流转层次不高,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流转增量较小,主要是单块土地流转形式,仅能顺应小型种植养殖活动,想要开发规模性、集约型生产体系,尚需进行多项工作。整体来看,乡村土地的流转量不大、流转率较低。2022年,国内完成流转的土地不足4 000万hm2,占据全国农耕土地的30%。各类土地流转活动中,流转形式简单,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资源,在产业组成多样性不足的情况下,土地流转受到诸多不利影响,出现流转类型相似的情况。

2.4 土地流转体系尚有欠缺

在土地流转期间,多数机制欠缺,流转成本较高,由此减少了参与土地流转的人员。在资金不充足、金融借贷风评工作流程多的情况下,降低了规模性农业生产的发展活力。在当前的土地流转中,存在流转区域小、流转体系不全等问题。多数农户对于土地流转的认可性不高,仅能流转给亲人、熟人。大范围土地流转的较少,致使农业经营主体处于被动状态。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主动性不强,存在浓厚的故土情结,对于土地形成了较高的依赖性,担心无法回收流转土地。

3 推动土地流转的有效方法

3.1 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接受性

有效促进农户转变思想认识,打破固有思想的局限,建立全新的土地经营观念,持续激活土地流转的内生动力。采取政府宣传、土地流转指引形式,促使农户形成土地流转认识。组织村民进行各类土地流转活动,比如流转基地参观、专人讲解流转形式,促使农户相信土地流转机制,更好地参与土地流转活动。必要时,政府单位可召开村民会议,邀请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发言,以此形成带动作用,引导更多村民进行土地流转[3]。

3.2 加强土地流转管理

针对土地流转期间发生的各类问题,应给出产权确认方法,明确落实土地管理的各项管理方法,确定各类产权关系,积极履行各方职责。建立完整的土地流转预警监测方案,融合动态管理方法,及时整治违规违纪问题。针对无法处理的问题,上报至对应部门,参与研判、清单处理等措施,获取村民认可。积极宣传集体产权、经营性用地等各类内容,持续丰富农业理论体系,从合法、规范的角度,稳步进行土地流转活动。针对承租方获取土地流转资格、签订流转合同、获取流转土地使用证等各个流程,建立全面的管理体系,保证土地流转管理的规范性。在流转合同内,需写明流转时间、流转价格等各类内容,明确流转双方的权责。在流转时,配合备案登记机制,引入政府监管工作,以此保证土地流转的有效性。

3.3 提高土地流转层次

从各个乡村的水土环境、气候条件、交通运输便利性等角度出发,合理布置农业生产体系。各级党委组织,需加强农资调查,参照实际农资状况,给出更具适用性的产业规划。土地流转的消息,可通过政府网站进行发布,便于更多生产经营者参与土地流转,增加流转双方的线上交流性,快速达成土地流转共识,切实提升土地流转层次。基层管理者需要深入各家农户,获取村民对于土地流转的各类想法,了解村民的想法。从法律、政策各个角度,解答村民疑问。在村民了解土地流转的程序、各项事宜的办理方法后,更积极地参与土地流转活动,切实提高土地流转面积,更好地展现乡村土地价值。比如,在林地区域,开发养鸡、养猪等产业。在荒山区域,进行牧草、中草药种植等活动。尝试开发多样性的土地经营体系,增加产业结构的丰富性,改变土地流转类型较少的现象。

3.4 健全土地流转体系

改变土地流转的机制,侧重解决乡村土地流转能效不高、流转方式固定等各类问题。采取土地盘活、闲置利用、整合存量等多种措施,加强土地资源开发,探索顺应农业发展的可行方案。政府单位应加强土地监管的全面性,积极处理不法行为。农户应自主学习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内容,懂得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建立完整的市场服务机制,促使土地流转更高效。从市场服务角度,客观评价乡村农业经济发展状态,有效梳理农业营商体系。有效精简土地流转工作,在合法范围内给出必要的处理方法,建立服务群众的有效路径[4]。

4 以农户收入为例,分析土地流转的积极作用

4.1 理论分析框架

4.1.1 农户行为理论

其一,剥削生产角度。在马克思看来,小农经济是发展传统经济体系的重要前提。在古代,拥有土地的人员、承租土地人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剥削性质。在此种情况下,判断小农户采取的生产技术,具有滞后性,需要改造。其二,理性生产角度。美国农业经济体系内,从改变原有农业的观点中,剔除传统低效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农业资源配置,引入智慧技术,力求获取较好的农业经济产量。其三,生存生产角度。恰亚诺夫表示:在农户家庭生产、资金需求的因素下,促使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在生存角度下,农户无须聘用外援,更不会过量生产,能够保证资金需求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平衡性,更不会考虑农业生产可创造的利润最大值,仅保证生存需求即可。

4.1.2 规模经营理论

在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提出:较大任务量的生产收益,以工业活动为代表。在规模经济下,主要是借助较多的生产资源,逐步积累报酬,合理升档报酬。在规模生产角度下,能够有效降低单位生产的投入成本,间接增加实际可获得的利润。农业生产中,适用于规模经营理论,同样存在规模生产下的报酬增长、成本降低现象。

4.2 经济促进机制

在土地全部流出形式中,非农参与其他就业活动,家庭农户获得了工资和流转土地的两种收入。土地半数流出形式中,农户可经营的土地变少,会获得农业生产和流转土地的两份收入。在土地转入量较大时,规模生产成本会逐渐变少,增加农业生产户的可获得收入。土地转入量较少时,转入户增收量较少。在农业经济的评价方向中,农户收入是较为关键的项目。那么,在农户收入组成中,土地流转形成的积极作用,存有多种假设。

假设一:在小农理论下,有人认为小农经济会受到资金局限,以实际最高收入为目标。从农户消费角度来看,当前社会处于“消费膨胀”状态,原有的小农生产机制,难以满足村民对增收的需求。在外部工作岗位较多的情况下,务农获取的收入会高于农业生产收益,较多村民会选择就业上班。在土地流转机制下,离开乡村的人们,可合理处置乡村土地,增加农户收入。由此发现:农户在转出闲置土地时,可增加农户收入。

假设二:土地转出后,农户参加工作获得的工资和转出土地两种收入,与农业生产收入之间的关系。在农业生产对比视域下,生产经营能力较强的农户家庭,转入土地会获取更多收入,土地转入量的需求更大。土地转入,能够有效进行集约性生产,减少土地零散性,增加土地生产规模,有效利用各类农机进行自动化生产,以此控制单位区域的农业生产支出量,获取农业生产收益。由此发现:土地流转下,转出农户会获取固定的转出费和工資,转入户需引入机械设施,控制生产成本,改变农业生产体系,方可获取较高的农业收入。换言之,转出户个人并不具有规模生产的能力,在转入户整合土地后,从集约生产角度,可压缩农业生产成本,带动农业经济发展[5]。

4.3 农户收入对比情况

从国家统计局中筛选出2022年部分乡村土地的样本数据将近6 000条,农户收入情况,如表1所示。

参照国内各地区农户收入平均值,对比流转、非流转两类收入,综合发现:转出土地获得的工资较多,农户总收入平均较高。在非流转农业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全国农户家庭收入的平均收入大于转出土地农户工资,说明流转土地收入较高。

5 结语

在“三权”分置、“非农化”的社会环境下,形成了“农户行为”“规模经营”等各类理论,土地流转含有“流出”“转入”两种形式。在对实际的乡村流转数据进行分析时,可以得出:在土地流转视域下,能够有效增加国内各个地区的农户收入平均值,有助于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浩涵.土地流转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20):63-66.

[2] 范向英.探讨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对农业经济的影响[J].农村实用技术,2023(8):16-17.

[3] 邓昌.新时代农村土地流转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湖北植保,2023(4):13-16.

[4] 张培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思考[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4):120-123.

[5] 衣晓,段超娟.农村土地流转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23(21):17-19.

猜你喜欢

土地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爱这土地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