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诗风草原上的红沙棘

2024-05-21文芳

骏马 2024年2期
关键词:牧民边境书记

文芳(蒙古族)

编者按:青松为盖,杜香为伴。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孕育出牙克石小城浓郁的文学气息。牙克石文学爱好者们把纸张化作广袤天地,笔墨喻为远山青黛,将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点缀其中,用赤诚书写对家乡的眷恋,用豪迈挥洒壮美河山。他们撷取着流淌在时间长河里的温情,将自然与柔情联结,将光阴与心事揉捻,邀清风与明月相随,青松与白雪为伴,迎着春风款款而来,全部融入进了“森林诗风”小辑中。翻阅这些诗篇,若有一丝凉爽的风伴随林木的清香飘来,请不要怀疑,那是遥远的北方小城带来的问候。

2023年寒冬里的一天,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第一边境管理大队的民警李广鹏和巴音塔拉边境派出所的包巴图所长,带着笔者等一行6人,到甘珠尔苏木探访拉木苏荣老书记,他是护边堡垒户,也是带领牧民们致富的好领导。

拉木苏荣老书记拄着拐杖,身着宝蓝色蒙古袍,脚蹬黑色蒙古靴,站在门口迎接我们。我注意到他的拐杖和蒙古靴,拐杖是带可折叠式板凳的,蒙古靴朴实无华。

一双合脚的蒙古靴,夏能防止蚊虫叮咬,冬不惧霜雪,走路时脚踝不累,骑马时便捷舒适,极为适合北方的游牧生活,而且能最大限度减少植被受踩踏的程度,体现了蒙古族传统朴素的草原生态观念。老书记就是蹬着这样的蒙古靴,在新巴尔虎草原上日复一日地放牧,在中蒙边境线上警惕地巡边,在嘎查的牧民間耐心地走访,在异国的土地上饥渴地求知。

这是一位饱经风霜而富有智慧勇气的长者!一位历经人间冷暖依然内心火热的老人!在他家的房前屋后,种植着大丛沙棘,此时已是隆冬,草原素简如席,寒风吹面,呼气成霜,那些沙棘却依然火红耀眼。

这是一座宽敞温暖的平房,从敞开的客厅望进去,室内整洁、丰富,进门一侧墙上挂有全家三代人的合照,门边靠窗的角落竖着一只酸奶桶,呈淡黄的木本色,干干净净。窗台上是冬季也盛开的几种盆花。

镶着金边的花瓷碗,被一次又一次倒满热奶茶,包所长在这里俨然年轻主人般招呼着我们。他做翻译时,脸和大半个身子都转向老书记,眼睛热诚地看着他,双手以有力圆张的臂膀为支架,稳定地撑在大腿上,敏捷地转述提问,再熟练精准地翻译。飘香的奶茶和老书记的感人故事,使我们的心越来越热。

拉木苏荣出生在巴音塔拉嘎查,这里距离中蒙边境仅10公里。16岁初中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在父亲的影响下,参加了民兵,1980年当选为嘎查团委书记、民兵排长,1984年当选为嘎查队长,1988年当选为嘎查党支部书记。今年63岁的拉木苏荣已经退休了,但他依然做着守边护边的工作,带领着嘎查八十多户二百多人发展生产,是大家心中不动不摇的稳心石、主心骨。

拉木苏荣的父亲在世时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和新巴尔虎左旗三级人大代表,也是义务护边员。从小,父亲就教育他守卫边疆,只有边疆太平,老百姓才有平安的日子过。身为党员,拉木苏荣深知党和国家的利益丝毫不容侵犯。但总有一些利欲熏心者,不惜以身试法,因此,这些年来,他跟驻地军警的联系非常密切。他说,边防战士守边防,贡献特别大,条件又艰苦,自己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从2015年以来,每到年关,他都会自费去边防连队慰问。多年来,他协助边境管理大队破获多起走私、盗赶牲畜和偷渡事件。

觉得自己能力有限,他又走遍嘎查351平方公里八十多户牧民家庭,宣传《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管理条例》,增强牧民的守边护边意识,动员他们守边护边。在他积极有效的推动下,巴音塔拉嘎查真正做到了每个蒙古包都是哨所,每个牧民都是哨兵。

上世纪九十年代,边境走私猖獗。有一年夏天,正在放牧的拉木苏荣看到有两辆陌生的小汽车,他怀疑是走私分子。那时通讯还不像现在这样便捷。他骑着马,若即若离地跟着那两辆车,到了嘎查,快速找到电话向派出所报了警,截获了走私车辆。1997年到2000年期间,拉木苏荣共协助边防警察破获了7起走私案件,截获走私车8辆。

2002年3月,有牧民发现有三百多匹马在向边境方向移动。拉木苏荣知道后,以最快的速度向派出所报了案。得知派出所警车出警未归,他毫不犹豫开着自己的车接上民警,由嘎查出动了三台车,又组织五六位牧民骑着马,在边境线守了一宿,最终在马群距离边境线几公里的地方,把马群截了回来,阻止了犯罪分子的盗赶行为,为牧民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拉木苏荣所在嘎查的边境线上,类似这样的盗赶事件时有发生,但在军警民的共同努力下,犯罪分子难逃法网。拉木苏荣还协助边境派出所3次截获18名企图偷渡到蒙古国的不法分子,有效打击了边境犯罪。

如今,在他的影响下,儿子们也肩负起守边护边的责任。

2012年冬天,呼伦贝尔接连下了好几场大雪,牲畜无法放养,只能提前吃储备的饲草,转年过完正月十五,干爽的饲草提前两三个月被吃光,又遭逢了草原上令人胆寒的白灾。有些地方的牧民将马散养在山里,大雪封山时,牧民进不去,很多马被活活冻死。周边牧区的牧民损失惨重,有的人家本来有一百多匹马,仅存活下来十几匹;还有一家,七百多只羊几乎死光了。这真是令牧民揪心痛心的时刻!

“一定尽最大努力保住我们的牲畜!”心急如焚的拉木苏荣四处奔走,寻求对策。在他的主张下,由嘎查担保借款,为全嘎查的牧民筹到了价值一百多万元的饲草,其中仅他个人就担保了12万元。有的牧户实在是没钱,就提供无息担保,确保大家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然而,持续的暴雪像死神的脸色一样苍白无情。路被封住了,天地一片茫然。牧草运不进来!还是拉木苏荣老书记,紧急求助边境管理大队,由他们找了清雪车在前面开路,他在风雪里指挥着运草车艰难前行。

牧民居住分散,最近的距离十多公里,最远的四五十公里。风雪更加暴虐,开路的铲车过去好一阵子了,沉重的运草车被远远地甩在后面跟不上来,铲过的路面很快又被大雪覆盖,难以通过。幸好,他在车里带着铁锹,一路挥锹挖雪,一路催促司机开车行进,实在不行就在后面推着车走。七八天的时间里,他都奔走在没膝的大雪里,给所有的受灾牧民送去了救命的牧草。

在这次救灾中,拉木苏荣的腿受了伤,落下极难痊愈的风湿病,到现在还不能进行膝盖手术,走路一瘸一拐,只能以板凳加拐杖的小型助行器助力行走,上下台阶都要分外小心,再也无法像年轻时那样健步如飞,翻身骑马了。

他确实做到了将损失降到最低,有15000只牲畜因他的努力而获救。正是因为这样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利益奔走,老书记在牧民的心中德高望重。若不是他提前布局集体经济,注重建立采购渠道,危机时刻果断行动,牧民们遇到的麻烦将不仅仅是风雪带来的直接影响,还会因春天暴涨5倍的饲草价格而雪上加霜。作为老牧民,他有着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生产经验;作为嘎查书记,他有着强烈的担当和责任心,老书记不愧是牧民的领头雁!

早在1983年实行包产到户的时候,拉木苏荣就敏锐地察觉到,发展个体经济固然好,但遇到大的灾难,个人的力量仍然难以抗衡。于是,在落实国家政策的同时,他有针对性地帮扶困难户,把嘎查集体的牛羊承包给他们,所得收益一部分上交嘎查,其余自留。这可算是较早的“精准扶贫”了。

1985年,嘎查集体有三百多只羊、十几头牛。到2009年,已发展成为3600只羊的大畜群。积三十余年之功,于2013年对抗白灾一役,足以证明拉木苏荣老书记的远见卓识和敢为人先!

2013年的白灾,有的嘎查损失惨重,但巴音塔拉嘎查一万多头牲畜只损失了二百多只羊,三十多头牛。基于白灾的惨痛教训,老书记力排众议,积极协调,由嘎查集体为牧民们解决了固定住房和牲畜棚圈。这是一次对传统生活方式的重大改革。牧民世代居住的房屋形式是蒙古包,它冬暖夏凉,接地气,住着十分舒适。夏天敞开顶部,可以躺在包里数星星、看月亮;冬天添点火,一下子就热乎起来了。它不占地方,又不破坏环境,还方便搬迁转场。就算搬走了,搬走的地方就那么一圈,很快又会长出新草来。这样的生活方式,越是老牧民,越不愿意改变。但冬天集中居住后,将牛羊圈起来喂养,是符合牧民利益的。最终嘎查采取了双轨制,大部分牧民都住上固定住房的同时,还保留着各自的蒙古包,牧歌和炊烟一样也没少。

老书记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学习。

虽然没怎么上过学,但只要有闲暇时间,他都手不释卷。从16岁到21岁这5年的光阴里,他人生的主要三件事就是放牧、打草加读书。他读完了四大名著,其中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他还读了很多名人传记,时事政治的书目,到今天为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四卷也都读完了。

因工作成绩优异,老书记曾多次被派到国外参观访问,先后去过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日本。打开了视野的他,受到很大触动,更渴望带动牧民们科学致富。2018年,已退休3年的他壮心不已,揣着卖掉自家200只母羊所得的55000元,专程自费去加拿大学习。他意识到自己家乡的草原,因为自然草的长势越来越不好,往往使得秋季打的干草质量不高,牲畜到冬天的时候不是很爱吃,上膘也慢。参照了加拿大的经验后,他决定在嘎查实验种植苜蓿这种优质牧草。

首先,小规模种植30亩进行尝试,没想到大获成功。随后扩大到200亩、1000亩,到2023年已经发展为3000亩,并且建成由国家水利部专项扶持的飼草种植基地,所需机井和滴灌等基础设施全部由国家投资。近5年来,嘎查集体把地承包出去,每年可获得租金六十多万元,收入三百多万元。牧民群众以入股的形式,参与经营饲草。嘎查于2021年获得自治区2400万元的扶贫项目支持(乳肉牛养殖基地),2023年完成了该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2024年验收成功后将正式运营,所需牧草即由饲草基地提供。嘎查集体和群众仍然以入股的形式跟公司合作,收入将翻倍增长,风险也会降到最低。

如今老书记年纪大了,对生活所求无多,却仍不遗余力地执着于奉献!戴着牧民常见的礼帽,身穿宝蓝色蒙古族长袍,胸前佩戴着党徽,坐在沙发上的他,最开心的笑容是在提到读书爱好的时候,最亲切的手势是示意客人品尝奶茶。他黧黑的脸庞被草原上的风吹得粗糙了,但作为蒙古族阿爸和老党员老书记,他的情感却无比细腻。包巴图所长当年来到巴音塔拉边境派出所工作时,就被老书记当成自家孩子一样看待,生活中无微不至关怀,工作上全力以赴支持,7年里,俩人成了十分投契的忘年交。

2023年,巴音塔拉边境派出所在老书记家后院的小木屋挂上了“护边堡垒户”的牌子,既在这里开展教育活动,也请老书记给年轻人讲解守边护边的意义。

老书记自1994年获得全国“优秀嘎查村党支部书记”的光荣称号起,又获得了十余项国家、自治区级奖励。在夕阳的照耀下,“护边堡垒户”小木屋里的一张张奖状证书,闪耀着美丽的光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男人半生饱满荣耀的传记,是一位优秀的蒙古族党员干部爱党奉献的光荣榜,也是一位守护边境和平卫士的荣誉墙!

生当作人杰!要把家庭管教好,把亲族照料好,把乡邻带领好,把家乡发展好,更要把祖国的边境线守护好。难怪老书记要种下沙棘树。沙棘向光向上,抱团生长,防风固沙,又那么红艳艳。

辞别拉木苏荣老书记和他的院子时,我们在沙棘丛前停下了脚步,欣赏它根根枝条如尖利的刺刀,仿佛对来犯者绝不姑息;也赞美它挤挤挨挨的红果,紧紧相依,对家园和土地无比忠诚。

【作者简介】文芳,呼伦贝尔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根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诗歌多篇(首)见诸报刊,其中散文《北部森林情绪五章》获《骏马》文学期刊“2019年度十佳作品”。

责任编辑 丽娜

猜你喜欢

牧民边境书记
牧民新生活
中尼边境守护营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牧民歌唱冬奥会
甘南牧民 赵云雁
读书记
商人买马
集书记
大书记讲给小书记的为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