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觉运动训练联合萧氏双C护理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4-05-21江春珍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11期
关键词:生活自理能力肢体功能

江春珍

【摘要】 目的 探讨感觉运动训练联合萧氏双C护理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婺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感觉运动训练联合萧氏双C护理,对比2组恢复效果、护理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 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FMA)]、心境状态[简明心境量表(brief mood scale,BPOMS)]及生活自理能力指数(barthel index,BI)、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uality of life initiative,QLI)评分。结果 实验组恢复优良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护理后,2组BPOMS各维度评分均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2组FMA、BI和QLI评分均提升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感觉运动训练联合萧氏双C护理,有助于促进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改善心境状态,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 脑梗死恢复期;感觉运动训练;萧氏双C护理;肢体功能;心境状态;生活自理能力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11-0041-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473.74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缺氧、缺血而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研究发现,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是引发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脑梗死发生后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

全[1]。目前针对脑梗死患者多采用卒中单元及溶栓治

疗,轻度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但部分患者治疗不及时,加上脑神经组织损伤程度较为严重,治疗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肢体等功能障碍。脑梗死患者恢复期是各项功能恢复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开展有效的康复治疗对于促进功能恢复尤为重要。感觉运动训练不同于常规的被动训练,此训练方式注重在运动时结合视觉、触觉等感觉刺激提升肢体平衡性及恢复运动功能。研究发现[2],脑梗死恢复期较长,受疾病影响,患者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因此还需要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萧氏双C护理也称舒适护理,其目的在于使患者身心、社会支持等方面需求均获得高度满足[3]。本研究对感觉运动训练联合萧氏双C护理在脑梗死恢復期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展开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婺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4~76岁,平均(61.02±3.11)岁;病程1~3个月,平均(2.12±0.74)个月;合并糖尿病13例,高血压17例,高脂血症10例;受教育程度,小学及初中20例,高中及中专13例,大专及以上7例。实验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46~78岁,平均(61.47±3.23)岁;病程1~3个月,平均(2.24±0.71)个月;合并糖尿病15例,高血压16例,高脂血症9例;受教育程度,小学及初中18例,高中及中专14例,大专及以上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结合脑部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临床体征,符合《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4]相关诊断标准;首次发病且处于恢复期;生命体征平稳且能配合护理操作;住院时间>14 d。

排除标准:患有其他影响肢体功能疾病;心肾肝功能严重障碍;合并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疾病;中途退出。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入院后护理人员记录并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和躯体障碍程度,为患者提供呼吸功能训练、床上被动训练等,并讲解药物、饮食等方面的注意事项,鼓励主动穿脱衣,独自进食等。

观察组予以感觉运动训练联合萧氏双C护理。(1)感觉运动训练。浅感觉训练,根据多种感觉刺激治疗法对患侧肢体进行轻触摸与轻拍。深感觉训练,在患侧关节处缠绕弹性绷带指导主动与被动运动。复合感觉训练,摆放不同触感的物体,引导患者闭眼触摸识别,若有错误,告知睁眼并反复训练。平衡运动,使用平衡板,根据地面、泡沫垫与平衡板的不同高度进行,先睁眼完成整个过程之后闭眼完成,在地面与泡沫垫上将双脚分开并前后站立,在平衡板上移动重心。上述运动每组5~10 min,1次/d。(2)萧氏双C护理。环境干预,即尽可能安排单人房间,若条件不允许可用帘子隔开,室内温度保持22 ℃左右,湿度保持60%,定期通风换气,减少噪声,以免影响患者休息。心理干预,即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运用正念减压调节、放松疗法等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每周展开团体心理治疗,组织患者共同参与交流,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认知干预,即为患者普及脑梗死的发生及发展机制,并告知患者恢复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让患者积极配合,同时在出院时还需为患者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告知出院后仍要坚持训练。家庭与社会支持,动员患者的家属和朋友多关心、鼓励患者,督促并帮助患者积极训练,使患者感受到家庭温暖与社会支持,在恢复期保持训练动力。日常生活干预,强调戒烟酒,饮食上以高蛋白、富含膳食纤维等食物为主,同时协助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确保规律作息,并在患侧受压部位放置小软枕头,并每日按摩1次受压部位及四肢,提升舒适感。

1.3 观察指标

(1)恢复效果。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恢复情况,此量表中包括语言、意识、上下肢肌力等11个项目,总分42分,评分越低说明患者神经功能越好。护理结束后,患者NIHSS评分改善率>80%且病情完全改善为优,护理后患者NIHSS评分改善率50%~80%且病情好转明显为良,护理后患者NIHSS评分改善率<50%且病情无好转为差。优良率=优数量占比+良数量占比。(2)运动功能。护理前后使用FMA量表评价,此量表涵盖感觉、平衡和运动等5个领域内容,总分226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运动功能越好。(3)心境状态。护理前后使用BPOMS量表评价,此量表有抑郁、紧张、困惑、疲乏、生气和活力6个维度,各个维度均有

5个条目,计分0~4分,其中活力是积极心境(负分),剩余5项维度是消极心境,评分越低说明患者心境状态越好[5]。(4)生活自理能力。护理前后使用BI指数与QLI评价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BI评分涵盖交流、自理、运动等10个项目,总分100分;QLI评分涵盖日常生活、活力、健康等5个项目,总分10分,2项均为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恢复效果比较

实验组比对照组恢复优良率更高(P<0.05),见表1。

2.2 2组运动功能比较

护理前,2组FM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FMA评分均提升,且实验组比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2。

2.3 2组心境状态比较

护理前,2组BPOMS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BPOMS各维度评分均下降且实验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3。

2.4 2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护理前,2组BI评分和QL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评分均提升且实验组比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4。

3 讨论

脑梗死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会对患者生命安全及日常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威胁。相关研究表明,脑梗死后患者有不可逆的中枢神经损害表现,单纯依靠药物治疗无法恢复其功能,而在恢复期给予有效的功能康复训练则能刺激运动通路上的神经原,以此加快功能恢复。而常规护理干预多是被动训练,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肢体功能,但仍有少数患者受到自身消极情绪的影响而中断训练,导致预后效果不佳[6]。因此,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积极开展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和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感觉运动训练是从视、听、触等方面来增强脑对个体的感受,以此促进神经中枢系统运动,恢复患者本体感受[7]。而脑梗死作为创伤事件,多数患者无法正确应对。萧氏双C护理满足了护理的个体化与全面性,以人为本,可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支持方面保持愉快状态。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恢复优良率与护理后的FMA評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白玉[8]研究结果相吻合,说明该护理模式能够加快患者各项功能恢复。究其原因,感觉运动训练通过融合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训练,可不同强度刺激患者皮肤,提升患者对不同感觉的反应能力和注意力,根据感觉信息来控制运动肌肉,加快运动功能恢复;同时,平衡运动训练可加快患者神经感觉系统整合,促进病灶周围脑组织代偿与重组,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还能增强患者的平衡力[9-10]。在此基础上,萧氏双C护理从环境、心理、认知、家庭社会支持、日常生活5个方面干预患者,可提升患者的恢复速度,再增强训练配合度,规范性训练,从而进一步提升恢复效果[11]。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验组护理后BPOMS各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BI及QL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感觉运动训练联合萧氏双C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境状态,提升生活自理能力。这主要是感觉运动训练能够调节患者的神经中枢兴奋性,加快患肢血液循环,提升肢体协调性,以此提升生活能力[12]。同时,萧氏双C护理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能够使患者更好地休息,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同时加强家庭与社会支持,给予患者正念减压、放松疗法以及团体心理治疗消除不良情绪,使患者转变角度正向思考疾病带来的影响和训练的重要性,从而调整心态,增强康复信心。

综上所述,感觉运动训练联合萧氏双C护理有助于促进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梁菊萍,杨旸,董继存.急性脑梗死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2):2484-2487.

[2] 刘波.运动想象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及平衡能力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2,3(16):69-71,75.

[3] 祁小换,石莹,高路路,等.基于预防理念的萧氏双C干预模式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3):1-4.

[4] 高长玉,吴成翰,赵建国,等.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2):136-144.

[5] 王方圆,傅丽伟,孙志萍.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模式联合感觉运动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4):190-193.

[6] 陈吉红.萧氏双C护理模式对高龄脑梗死患者FMA与BI评分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1,27(1):147-149.

[7] 巩敏,程翠琴,汪婷丽.虚拟情景互动训练联合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11):1975-1977.

[8] 白玉.主动运动训练联合萧氏双C护理模式在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1,10(1):182-183.

[9] 王婷婷,高仲君,韩田田.下肢运动训练对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5):220-222.

[10] 宋晴,李钦.常规康复治疗联合MOTOmed训练系统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9):165-166.

[11] 杨晓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影响分析[J].生命科学仪器,2022,20(3):75-75.

[12] 于庆云,孟四平.个性化护理方案联合同伴支持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1,30(2):378-380.

(编辑:张兴亚)

猜你喜欢

生活自理能力肢体功能
中西医结合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身体协调指数的影响
脑出血超早期强化降压对患者血肿扩大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分析
内侧柱支撑重建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效果
卒中单元康复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浅析早期健康教育对促进脑血栓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有效性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社区综合康复的疗效观察
康复介入时间对小儿中重度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