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青年》初期之路

2024-05-21刘瑞

大学生 2024年5期
关键词:中国青年列宁革命

刘瑞

《中国青年》的诞生与发展

《中国青年》1923年10月20日于上海诞生,恽代英担任首任主编,张太雷、萧楚女、邓中夏、任弼时、林育南、李求实等先后参与编辑和撰稿。随着中国社会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青年》曾先后迁到广州、汉口出版。

《中国青年》被称为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发刊辞中所提及的创刊目标,表示要给予青年们“一种忠实的友谊的刊物,要引导一般青年到活动的路上,要引导一般青年到强健的路上,要引导一般青年到切实的路上”。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已经发展为对中国社会产生很大影响的刊物,被誉为“麻醉物之死敌”,成功成为期刊受众群体与先进文化接壤的桥梁。

《中国青年》与无产阶级青年运动

《中国青年》旨在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参加革命斗争,推进中华儿女的发展,推进中华儿女的进步,一起抵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促进中华儿女参与振兴中华。从1923年10月至1927年10月,它出版了168期,并且收录了400名来自世界各地作家的1000篇精彩文章,其中50篇通过多种形式和角度鼓励青年学生加入学生运动之中。

第7期《中国青年》中,“仲英”撰文提出了一种鼓励青年学生参与学生运动的方式,指出安徽的学生勇敢地捣毁议员的私宅,湖南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从而激发出他们的热情,为他们的青年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通过讲述北洋政府的黑暗,一些文章提醒学生要勇敢地抗击邪恶。例如,在第36期,一个少年描述了北洋大学5个学生遭到军阀和校方的排挤,最终被除名的故事,提醒学生们,在政治腐败的社会中,应该点亮一盏明灯,为社会带来光明。在第25期中,“公亮”描述了保定第二女子师范的学生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尊严,勇敢抗拒校长的压迫,并且呼吁保定的青年们加入反抗压迫的运动中,共同抗击邪恶势力的故事。这些种种,皆为激发广大中国青年学生奋发图强,奋起反抗黑暗的当局。

同时也有文章讲述了学生运动所达成的成就,以此来阐述青年运动作为救亡运动手段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例如第89期中,“安人”介绍了陕西的学生,因军阀鞭打某中学生从而引起全省学生罢课、开展驱吴活动的全过程,分析其中学生运动的地位和影响,称这次学生运动为陕西学生活动“破天荒的创举”,并讲述了陕西学生总会的成立以及其活动主张,进一步提出“努力将全国的同学们联合起来”的美好愿景。在第101期《中国青年》中,“乔刚”介绍了山西学生所进行的抗税活动,讲述了太原8000余学生的大规模抗议阎锡山所推行的房屋税、发行流行券的全过程,详细讲述了自己参加“取消房屋税、中止流行券”的学生运动的经历,以及运动取得的卓越成果。而在第109期,“止戈”详细介绍了武汉学子在国家主义者和经心两湖派(指以张之洞为首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创办的经心、两湖书院,他们在文化上抨击当时的学生运动)以及军阀的攻击中,反抗军阀肖耀南、最终驱赶了教育厅长的学生活动。

无产阶级青年的觉醒

作为一个切中时弊的期刊,《中国青年》对于当时中国无产阶级青年的觉醒起到了推动和引导的作用。

《中国青年》引发了一场反对教会学校的战斗。

《中国青年》报道的“圣三一”学生的退学申请和“罢课宣言”的学生书信,激励学生们勇敢地抗击“收回教育权”的侵略,这也促使北京军阀政府1925年三次颁发取缔教会学校的命令,颁布《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要求校名冠以“私立”字样、校长应为中国人等。正是学生们的努力和抗议,迫使军阀政府不得不采取行动,推动恢复受教育权利的斗争取得巨大成就。

《中国青年》致力于帮助无产阶级的青少年投身民族民主革命的运动,其中,五卅运动尤为突出,《中国青年》第82期的《学生与革命》一文提到:五卅运动的发动,凸显出学生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其文指出,工人是革命的主干,但碍于人数并不多,要使得革命继续轰轰烈烈地展开,必须辅以学生进行,因此学生必须在认清自身是革命的一股力量的同时,充分地与工人进行结合,并共同对中国革命进行推进。再比如,通过宣传北伐战争,来引导学生参与革命,在北伐战争打响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战争形势盲目乐观,提出一系列脱离实际的要求。为此,《中国青年》第159期撰文指出了学生运动应当遵守的准则。文章认为,学生更是革命政权的参加者和拥护者,学生们应该以反抗帝国主义军阀、买办地主的势力为出发点,勇敢地参与革命,不能只满足于获得的成果;他们应当积极拥护国民政府,努力实现自身的抱负,并学习先进的理论,以更高的标准武装自己,以全身心地投入,推动革命的发展。

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国青年》

《中国青年》在1927年末至1928年初时迁到上海,改用《无产青年》的刊名出版,数月内只出版5期。随后,期刊又改名为《列宁青年》在根据地继续秘密出版,极具战斗性地坚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革命思想,对中国青年学生进行团结与引导,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政治运动与革命中去。

1928年创刊后,《列宁青年》总共刊发40期,刊载文章450余篇。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列宁青年》在刊发8期后不得不进行封面伪装,曾用“美满姻缘”“青年杂志”“国庆纪念”等封面发表,从而躲避国民党势力的迫害。

《列宁青年》发刊词中提到:“革命的青年只有更加勇猛的,踏着无数阶段先锋的鲜血在列宁主义的领导之下,冲倒反动统治的铜墙鐵壁,获得阶级的自由与解放!”这段文字突出了该刊的两大宣传主题:列宁主义和革命战斗思想。刊物中涉及学生运动相关文章以及报道有10篇上下,其中包括记者撰稿与学生投稿等多种形式,例如,在《列宁青年》第一卷第16期中的《上海青年学生纪念五九国耻大会》一文,作者就是一名学生,其余篇目多为记者所创作,内容多为对于学生运动的纪念以及对更多学生群体的动员,其中不乏陆定一、维克、仰之、徐柏等名家撰稿,旨在向青年学生群体揭露国民党统治阶级的暴行,鼓励学生群体投身于革命大潮中去。

关于列宁主义思想部分,《列宁青年》采取的主要宣传方式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纪念报道和对马克思列宁思想的解读,具体内容包括对列宁、李卜克内西等国际著名共产主义领导人所领导运动的报道,以及其中先进思想的解读;同时将马列主义结合国内学生运动进行宣传,传达出对于学生在革命运动中积极性的充分肯定,也将共产主义思想在其中进行了结合性的阐释。在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辈将马列主义带入中国后,《列宁青年》进一步推动了其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中国青年》在延安的复刊

1938年10月,陕甘宁根据地成立,《中国青年》杂志也随之成立,由毛泽东亲自题写刊名。1939年4月复刊起,该刊共出版三卷,总27期,至1941年3月停刊,是抗日根据地内发行量最大的青年刊物。随着国内抗日热情不断高涨,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抗日战争中去。为对爱国热情高涨的青年学生群体进行引导和教育,对党中央的理论、政策进行宣传,《中国青年》成为党统一全国青年行动的思想武器与舆论阵地。

《中国青年》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与抗战时期党的方针政策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动员青年参加抗战,宣传青年、组织青年参加军队,服兵役,参加生产,参加战争各方面的工作。发扬动员青年的模范方法,造成青年参加抗战的潮流”发刊词的发表,标志着《中国青年》担当起党与青年的喉舌使命,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用读者编者互动等多种传播形式增加青年群体与党团组织之间的互动,加强青年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在鼓动学生参与抗战的同时宣传党的理论与纲领,为党的建设与发展扩充人才、提供新鲜的年轻血液。

作为向青年学生群体宣传先进思想的主要舆论阵地,延安时期的《中国青年》担当了思政教育与舆论引导的责任,通过刊登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撰写的文章,加强青年学生读者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心理认同,同时对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学生运动进行专题纪念报道,成为一代青年深刻的思想印记。

(本文为同学本科毕业论文节选)

责任编辑:张琦

猜你喜欢

中国青年列宁革命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从五四运动理性思考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代中国青年婚姻观的异化
韦君宜在《中国青年》时期的期刊编辑思想研究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胡耀邦和《中国青年》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