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与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文艺建设
2024-05-21王铁柱
王铁柱
抗战时期,聂荣臻在领导晋察冀边区广大军民开展对敌武装斗争、建立边区政权和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边区文艺建设的领导,带领边区广大文艺工作者将文艺作为配合武装斗争的有力武器。1938年1月召开的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就通过了包括文化教育在内的7个决议案。他多次指出:“我深知文化工作是整个革命事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①“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在政治上是最光明的地方,在文化上也应该是最先进的地方。”②他还形象地用一个数学公式展现文化在抗战中的作用,“文化加军事加政治就等于革命军队的战斗力”③。聂荣臻积极贯彻党中央的文艺政策,晋察冀边区文艺建设的巨大成就离不开他的领导、关怀和支持。
提升文艺在边区抗战中的地位
抗战是全面的战争,军事、经济、政治、文化都要充分调动起来。聂荣臻不仅重视晋察冀边区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抗战和建设,而且从未忽视文艺在边区抗战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说:“我们的战争是全面的……战斗虽然胜利,如果在文化上放松,也不会得到最后的胜利。”④
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成立,同年12月在聂荣臻的领导下成立了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队(后改名为抗敌剧社),剧社在成立当天进行了首场演出,聂荣臻参加并发表讲话,强调要发挥抗敌剧社在边区抗战中的作用。正是由于他的高度重视,边区文艺事业才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用文艺对敌伪开展政治攻势,有效瓦解了敌伪的战斗意志。边区的乡村文艺形式多样,使识字率低的广大民众也能在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看到边区文艺事业在抗战中的努力,聂荣臻不无自豪地说:“不管我们在军事上的装备是如何低劣,比不上强大的敌人和其他的军队,但我们在文化武器这方面,是很注意的,我们的‘装备却不是那样落后的,这是我们的特点。”⑤聂荣臻认为,边区的军事装备虽不及敌人,但由于重视文艺这件武器,就能有效动员民众、瓦解敌伪、丰富生活和提振军民信心。
制定边区文艺方针纲领
为了更好发挥文艺武器在边區抗战中的作用,聂荣臻根据党中央方针政策和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了适应晋察冀边区情况的一系列文艺方针和纲领。
一是文艺工作者要有科学理论指导。聂荣臻强调,文艺创作如果离开了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哪怕他写得再好也是没有价值的。马列主义为文艺创作指明了科学方向。为此,他提出文艺创作的哲学基础问题,认为边区文艺工作者搞创作要从辩证唯物论出发。
二是发挥文艺工作者的战斗作用。1940年8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颁布的《关于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中第十八条就强调,要“开展民众识字运动和文化娱乐活动”。
三是保护文艺知识分子。《施政纲领》第十九条强调,要“保护知识青年”“分配一切抗日知识分子以适当工作”。聂荣臻认为,为了发挥文艺的战斗作用,文艺知识分子是最重要的因素,因而要对他们予以保护并积极分配抗战工作。
四是文艺工作是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聂荣臻强调:“文艺工作者在我们部队中也只是工作岗位的不同,在地位上跟全军的指战员没有两样。”⑥他着重强调部队文艺工作是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部队工作的一方面,部队政治工作者要善于运用文艺这一武器为战争服务。“我们的政治工作是掌握艺术这一武器,拿这武器为战争服务。”⑦为此,他强调:“我们把文艺和其他工作看得同样重要,这样才是真正对文艺的重视。”⑧
五是文艺工作者要努力成为各种“家”。聂荣臻指出,部队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方向要成为各种文艺家即戏剧家、音乐家、美术家、文学家等,“‘家就是我们发展的前途,我们的同志可以自己选择自己努力的方向”⑨。他还强调,即使成不了各种文艺家,部队文艺工作者也不能马马虎虎,没有一定的方向。
六是文艺创作要立足现实革命战争生活。聂荣臻指出,部队文艺工作者要从现实革命战争生活中去寻找素材,“要到连队中去,要到火线上去”⑩。了解真实的战争生活,在战场上丰富自己。为此,他还形象地强调,文艺工作者只要求时间、安静的房子、屋子光亮等,是写不出伟大作品的。部队文艺工作者的最大问题是“文艺工作者要真正与战争结合,走进伟大斗争中的问题”。?
七是文艺工作者要加强党性修养。聂荣臻认为军队有阶级性和党性,部队文艺工作者同样要有阶级性和党性,要避免为艺术而艺术,为此他要求部队文艺工作者要加强党性锻炼。
八是文艺工作要科学处理好批评与鼓励的关系、聂荣臻告诫部队,对文艺工作者的批评要采取善意的修正方式,不要随意张口闭口“政治问题”“原则问题”,鼓励文艺创作者要大胆创作、大量创作。
出席边区各级各类文艺会议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为了科学了解边区文艺事业以及更好发挥文艺武器的战斗作用,虽事务繁忙,但聂荣臻仍经常出席边区的各级文艺会议,体现出他对边区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1939年2月26日,聂荣臻出席晋察冀边区文救会召开的文艺创作问题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他着重强调了边区文化在部队战斗力中的重要作用,“文化生活是革命军队不可缺少的,军队要有战斗力就一定需要文化”。
1940年,晋察冀边区文艺界建议将每年的11月7日作为边区艺术节。自艺术节成立以来,聂荣臻出席了历次艺术节大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0周年,边区第二届艺术节提前举办。1941年7月5日,聂荣臻在这届艺术节大会上强调,边区文艺工作者要善于将文艺作为抗战的有力武器,晋察冀边区“需要战斗力就一定需要文化”。还指出边区文艺创作的方向,强调边区的艺术要大众化,不要因有某些缺点而否定一切。他还认为,文艺一方面要大众化,另一方面艺术水准也要提高。他以演出外国戏为例,强调不要因为群众看不懂就不演,而要借此提高边区的艺术水平。他还说,艺术工作是需要长期的努力才会有成就的,鼓励艺术工作者安心搞好艺术工作。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晋察冀边区广大文艺工作者中引起巨大反响。在7月晋察冀边区召开的边区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聂荣臻指出:“我军从红军时期起,就重视文艺工作,即使在艰苦的长征当中,仍然在战斗间隙,组织大家唱歌跳舞。八路军继承了红军的光荣传统,蓬蓬勃勃地开展文艺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指战员的斗志,使革命文艺成为强有力的武器,这是值得我们夸耀和骄傲的。”他根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出晋察冀边区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方向,鼓励边区文艺工作者要认清文艺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安心做好文艺工作,要努力成为艺术家。聂荣臻在这次会议上也强调了边区文艺要扎根前线、立足斗争的创作原则理念,“伟大的作品将来一定要产生,而且一定会产生在前线,产生在堡垒附近”。
支持创办各类文艺组织、报刊
文艺组织、报刊是文艺事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媒介载体,也是文艺武器在边区抗战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因而,聂荣臻对边区的文艺组织、文艺报刊予以大力支持。
1939年2月,晋察冀边区文艺家创作问题座谈会后不久,聂荣臻就指示在军区政治部创办新闻摄影科,由沙飞任科长。对于美协、音协、剧协、文协等边区各类文艺组织,聂荣臻都给予积极关注和大力支持。他还发挥自己的文艺爱好优势,在1943年1月边区参议会会议期间,与邓拓、张苏、宋绍文等发起创办燕赵诗社,以诗社为平台,扩大文化抗日统一战线。
1939年4月下旬,聂荣臻为《边区文化》创刊号题词:“《边区文化》是晋察冀军民大众的精神食粮,将更是战胜日寇有力的一支文化正规军。”除了支持边区综合性文艺刊物,他还为《晋察冀画报》倾注了很多心血。1939年元旦,沙飞、罗光达在晋察冀军区的蛟潭庄举办摄影展,尽管聂荣臻在展前早已看过这些照片,但依旧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饶有兴致地欣赏。他对沙飞、罗光达说:“照片形象鲜明,真实生动,战士和老乡们容易看懂,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懂,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教育工具。”1942年1月,他批准出版《晋察冀画报》,指出:“画报应反映边区军民的英勇斗争与光辉事迹,以鼓舞人民斗志。”同年7月7日,《晋察冀画报》正式创刊时,聂荣臻还为画报题词:“五年的抗战,晋察冀的人们究竟做了些什么?一切活生生的事实都显露在这小小的画刊里:它告诉了全国同胞,他们在敌后是如何地坚决英勇保卫着自己的祖国;同时也告诉了全世界的正义人士,他们在东方在如何的艰难困苦中抵抗着日本强盗!”办画报所需要的印刷设备和材料,得到平津等地区去购买,花费巨大且风险很大。聂荣臻认为办画报可以起到很好的抗战动员宣传教育效果,要大力支持。为此他与萧克、吕正操、程子华等边区领导协调,才解决了画报所需的印刷设备材料问题。
在聂荣臻的领导和支持下,边区还创办了《诗建设》 《山》《鼓》《文艺通讯》《晋察冀文艺》《晋察冀艺术》《文艺报》《晋察冀音乐》《歌创造》《歌与剧》等文艺报刊,在晋察冀边区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心爱护边区文艺工作者
文艺工作者是边区文艺事业的重要主体,也是形成文化战斗力的重要实践者,对此,聂荣臻非常关心爱护边区文艺工作者,形象地将他们喻为晋察冀边区的“家产”,他说:“我们需要大批的文艺人才,这同样是我们所需要的丰富的‘家产。”
1939年5月,电影演员陈波儿率妇女儿童考察团访问晋察冀边区,聂荣臻亲切接见并与他们合影留念。华北联大文工团、边区抗敌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一起合作演出了苏联话剧《母亲》。聂荣臻在接见剧组人员时指出:“武装斗争和文化建设是不能对立的,文化加军事加政治就等于革命军队的战斗力。”他还专门向剧组导演崔嵬、丁里、胡苏和所有演职人员表示敬意和谢意,检讨说对大家关心不够,使演职人员大受感动。
聂荣臻非常爱惜文艺人才,1942年3月,抗敌剧社到游击区和敌占区宣传演出,在山西神岗头遇敌。剧社人员有的负伤、有的被俘。聂荣臻听闻后立即下令:“赶快把负伤的同志送回来治疗。被俘的同志,我们再困难,也要用金子设法把他们换回来!”
他不仅大力支持抗敌剧社的队伍发展,而且也给剧社队员提出了严格的创作和演出要求。聂荣臻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抗敌剧社成立的时候,人数很少,我对他们采取了大力支持的态度。我对抗敌剧社的同志讲,只要你们有决心把这一工作做好,即使人员再紧张,我也决不调你们的人。你们要把戏演好,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深入群众,深入部队,深入生活。将来的伟大作品,将出现在前线,产生在炮楼旁边。如果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感受,你们就不会取得明显的成绩,戏也演不好,演不像。”他还亲自为抗敌剧社制订了若干规定:一是剧社人员外调,都得经过他批准,二是老红军团职干部不能在剧社女演员中找对象,三是剧社自己决定创作和演出的节目,他不去干涉,别人也不要指责。但也有严格的纪律要求,比如不允许剧社人员生活散漫、作风疲沓。
1943年1月,晋察冀边区召开第一届参议会,周巍峙、沙可夫、沙飞、沃渣等文艺工作者被选为参议员。聂荣臻高兴地说:“咱们边区汇集了众多有志有为的文化战士,尤其是平津地区来的大批优秀的知识青年。我们应该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也帮助他们,使他们在斗争中锻炼成长。”
重视边区文艺作品
文艺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生命,也是文艺发挥抗战作用的重要途径。因此,聂荣臻非常重视晋察冀边区创作和展演的文艺作品,还会对一些文艺作品进行点评引申出其教育意义。
1940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第一届艺术节这天,聂荣臻观看了抗敌剧社演出的苏联话剧《母亲》,称赞这部作品教育意义很大。他还以这部话剧为例,在接见演职人员时指出:“我们过去是团结的,今后还要团结,要更加团结。”晋察冀边区文艺工作者有的来自平津地区,有的来自上海,还有来自敌占区,这些文艺工作者都将聂荣臻提出的“团结对敌,团结前进”,作为文艺创作和演出的口号和标准。
边区剧社创作、排演的一些剧目作品,聂荣臻只要有空就会去观看,并且还会发表意见或作出指示,他的点评思想深刻、视野宽阔。如他在看完戏剧《顺民》后,认为这部作品中个别情节不太符合边区敌后抗战的实际情况:“剧中的老大爷猛醒后放火烧掉自家的房屋去抗日——这个抗日愿望很好,但是房子烧的不对头喽!晋察冀边区房子不能烧掉,因为日伪走了后,群众还得回来住。”他强调,晋察冀边区不是实行焦土抗战,“艺术要符合斗争需要”。每次欣赏到优秀的文艺作品,他也都会为这些作品叫好,鼓励他们到边区分区巡回演出,使别的地方的军民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1943年,聂荣臻回延安准备参加党的七大,但他仍然关心着边区的文艺建设,经常寄信回晋察冀边区,询问文艺建设情况,并要求将新创作的文艺作品寄给他。1943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八路军总政治部发出学习《甲申三百年祭》和话剧《母亲》的通知,聂荣臻致信晋察冀边区要认真学习,同时要求边区文艺工作者对《母亲》进行改编后演出。1944年秋,聂荣臻又托人把一本苏联话剧剧本《俄罗斯人》从延安带回晋察冀边区,要求抗敌剧社进行编排并演出。
聂荣臻不仅重视边区文艺作品的创作与演出,而且非常关注文艺作品在对敌斗争中的作用。1941年12月,党中央提出反对日本法西斯的宣传任务。为响应党中央号召,同时打破日军对边区的“蚕食”计划和“强化治安运动”,聂荣臻号召边区文艺工作者行动起来,用文艺作品对敌人开展政治攻势。他鼓励文艺工作者加入到火热的斗争中,创作反映邊区军民战斗生活的作品。正是在他的领导和鼓励下,边区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演出了《红枪会》《王七》《黑老虎》《身在曹营心在汉》《弃暗投明》等优秀文艺作品,很好地开展了对敌政治攻势。
注释:
①《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第337页。
②《聂荣臻传》编写组:《聂荣臻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页。
③《聂荣臻年谱》(上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17页。
④《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页。
⑤⑥⑦⑧⑨⑩?《聂荣臻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203、202、203、203、204、204、206页。
(作者系天津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 张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