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安化黑茶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
2024-05-21杨化冰
杨化冰
(湖南城市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1]进入新时代,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安化黑茶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其不仅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农产品,更是农耕文明与现代社会共生共融的生动实例。本文旨在探讨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利用安化黑茶农业文化遗产,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价值。
1 安化黑茶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应从多维度对其价值进行分析与研究。[2]安化黑茶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制茶观念,且这些观念在传承过程中始终保持一致性和有序性。作为古代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商品之一,安化黑茶促进了中原与西南、西北、西域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安化黑茶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普通饮料,更是地域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情感寄托和身份认同的标志。安化黑茶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远超过其物质和经济价值,它与人、社会、生态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研究地域文化和社会的独特视角。
1.1 安化黑茶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安化黑茶源于明代中期的“边销茶”,主要是为了满足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饮用习惯而特别加工制作的一种压制型后发酵茶。传统的安化黑茶产业曾是安化地方经济的主要支柱。依托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安化黑茶的经济价值并非仅仅基于其作为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技艺和内涵,这构成了其独特的“符号资本”。随着全球对有机和传统产品的日益重视,安化黑茶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价值,同时,作为一个与地域和文化紧密相连的产品,它也为地方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1.2 安化黑茶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
安化黑茶不仅是经济交往的媒介,更是社会交往的纽带。安化黑茶承载着安化人民几百年来对祖国边疆民族的情感,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和平与友谊的追求。从阿帕杜莱的“物的生命史”理论角度看,安化黑茶不仅仅是物质存在,它与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庆典等都有密切联系,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固定的社会交往空间,促进了族群之间的交流交融。
1.3 安化黑茶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价值
安化黑茶农业文化遗产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历史见证。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安化黑茶产业展现出其独特的生态价值。根据生态人类学家英戈尔德的“栖居”视角,安化黑茶产业不仅仅关乎经济生产,更是与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地域景观相结合的文化实践。它保持了生物多样性,维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当地创造了一个和谐、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1.4 安化黑茶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从格尔茨的“文化符号”视角看,安化黑茶文化体系所形成的独特的茶文化体系已逐渐融合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之中,与宗教、语言、节令、饮食、民俗、艺术等方方面面都有密切联系。它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各民族对神灵、自然、生命的敬畏和感恩。它是语言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反映了各民族对茶叶的认识和评价。它是节令庆祝的重要元素之一,展现了各民族对茶叶的喜爱和享受。它是饮食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各民族对茶叶的利用和加工。它是民族风俗的重要表现形式,揭示了各民族对茶叶的礼仪和传承,呈现了各民族对茶叶的赞美和歌颂。
2 安化黑茶农业文化遗产历史上受阻的主因分析
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灿烂悠久农耕文明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承载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更彰显了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必须确保其根脉生生不息。”每一种商品或工艺都是特定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的反映。安化黑茶的生产与交易方式、制茶的技艺传承、以及与之相关的社区和家族组织都是特定的社会结构与人类行为的产物。因此,在思考安化黑茶产业在历史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时,可以从制度、经济和外部文化冲击三个角度出发,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思考与建议。
2.1 政策演变下的挑战与冲击
从历史维度出发,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变迁。明清之际,政府为了保护和支持安化黑茶产业,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如制定质量标准和给予税收优惠。而进入民国时期,安化黑茶受益于相关政策改革,尤其是对于之前存在的贸易限制的消除。新中国成立后,黑茶得到了国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但是不可否认,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腐朽落后的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这些条约不仅损害了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更使得内地商品,如安化黑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遭受挫折。基于文化人类学的“文化交流与交互”的视角,鸦片战争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和经济事件,它也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构成了障碍。因此,晚清至民国时期,由于国家与政府的政治与社会动荡,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面临众多挑战。这些挑战首先体现在税务负担的加重,再次则是因为政府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变革,使得对黑茶产业的规范和监管出现了空白,进而引发市场的混乱和不公平竞争。这一连串的政策和环境变迁对安化黑茶产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2 经济背景与市场策略的变迁
从经济维度看,市场机制的演变、价格策略的调整以及工业化浪潮的冲击,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安化黑茶产业带来了挑战。这些经济上的波折,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动,更是安化黑茶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段起伏跌宕,它们见证了这一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如何在各种外部压力中坚韧不拔地发展前行。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枷锁使得市场经济的活力受到限制。例如,清朝初年由于政府对茶叶税收的增加,造成茶叶的成本上升,直接影响到茶叶的市场价格。这种价格的不稳定性,给安化黑茶的长期发展带来了困境。再者,工业化进程加快,也为传统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随着新的生产技术和交通方式的变革,如蒸汽机和铁路,安化黑茶这一简单靠人背马驮的运输方式显然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2.3 全球化背景下的消费竞争
从外部文化冲击的维度来看,安化黑茶产业在其发展历程中无疑也遭遇到挑战。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得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开始接触到来自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化产品。一方面,伴随着咖啡、绿茶等时尚饮品的流行,使得安化黑茶不仅要与国内的茶叶品牌竞争,还要与国际的茶叶和饮料品牌进行比较。同时伴随着后现代消费观念的崛起,人们不再仅仅追求传统,而是更倾向于追寻与众不同的消费体验,传统的黑茶在某种程度上逐渐失去了年轻消费者。
3 安化黑茶农业文化遗产对接当代政策的理论依据
苑利曾指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想让这些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农业生产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弘扬,并让它们以鲜活的状态传承于民间”。[3]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如何在新的社会政策背景下挖掘、保护并创新性地传承与发展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学界与政策制定者紧密关注的议题。
3.1 生态文明思想提供理论指南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时代特征,创新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方位发展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即是金山银山”理念,既体现了对生态价值的尊重,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农耕方式的珍视。安化黑茶的传统制作技艺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文化和生态智慧的具体展现。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倡导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在安化黑茶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从生产、加工、销售到推广,都需要当地民众的全面参与和文化共鸣。每位参与者都是这一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所持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能构成了这一共同体的宝贵财富。
3.2 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实践依据
安化黑茶作为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农业文化遗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具体的实践载体。只有借助产业复兴,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最终落到实处,而传承受阻的安化黑茶文化遗产也可在这一政策框架内找到重获新生的路径选择。乡村振兴战略为安化黑茶在生产、销售和品牌发展等多个维度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通过完善和优化产业链,安化黑茶从种植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加强,这不仅有助于扩大销售渠道,还进一步提升其市场份额。其次,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黑茶种植、采摘和加工引入了先进技术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满足了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另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安化黑茶所在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也成为了乡村旅游的新焦点,进一步助力了茶叶的市场推广。最后,乡村振兴战略倡导农村居民的主体性参与,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黑茶的生产和推广中来,共同推进地方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3.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社会支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形成的多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传承与赓续,是遵从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穿越历史的长河,中华民族常常面临外敌入侵和内部战乱。特别在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中,中国遭遇到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然而,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中华民族展现了其坚韧性,并坚守传统文化。其中,安化黑茶的发展正是这坚韧文化的生动见证。明清时期,安化黑茶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商品,不仅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往来,更加深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抗日战争期间,尽管环境艰难,黑茶的生产和文化传承依旧没有中断。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传统乡村社会面临向现代化转型,安化黑茶也同样开始面临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挑战。“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理念为安化黑茶的农业文化遗产提供了坚实的理念支撑,它引导各族人民共同加强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共同为黑茶产业的持续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4 安化黑茶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的路径选择
4.1 加大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政策扶持力度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地方管理机关的责任或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课题,它更需要遗产地政府、科研人员、非利益组织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多方参与。安化黑茶作为国家认定的茶叶地理标志农产品。首先,政府应加强对其质量的监管,规范其生产和加工流程,确保产品的品质始终达到优良标准。为了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这一农业文化遗产,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来支持传统农耕方式的创新和改进,同时解决农业生产效率的问题。这其中也包括对关键技术的研发,确保它们既满足现代标准又保留其传统特色。其次,鼓励多方参与可以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注入新的活力。例如,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参与,将这种保护转化为具有经济效益的商业模式。最后,监管至关重要。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过程中,需要确保市场运作的公正和透明度,防止过度商业化导致的文化价值流失。
4.2 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技术和市场的融合
安化农业文化遗产是激活乡村休闲经济的新增长点,通过一三产业、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挥农业生活场景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经济的改善反过来提振少数民族群众文化自信进而助推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4]最终实现生态治理与社会协作的双重目标。首先,赋能技术与创新发展的结合。通过设立专门的黑茶研发中心,旨在研究如何在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技术,提高农耕的生产效率。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是策略的关键,因为他们具备深厚的研究背景,能够开发新的保存和加工技术,提升安化黑茶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其次,创新“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也显得尤为重要。体验式旅游路线不仅能为游客带来传统的旅行享受,更是一次深度的文化体验与传承,其中可以结合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为游客提供一个仿若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让他们深入体验安化的茶文化、历史和传说。
4.3 培育农业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主体
安化黑茶即使作为湖南省代表性的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但受制于农业生产的特性和相对较低的经济收益,越来越少的民众参与茶叶种植。安化本地乡民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民众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首先,可以通过培训,让乡民在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同时,也能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乡村活动、艺术表演和展览也能够让文化遗产在乡民日常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从而加强他们对文化遗产的认同和归属感。其次,拓展宣传渠道,结合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全面展示安化黑茶农业文化遗产的独特文化和历史价值,使消费者深入体验到茶叶的魅力,并激发购买意向。同时,与旅游部门的深度合作也将有助于更好地推广这一农业文化遗产,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前来体验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