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式传统建筑营造要素与特色工艺研究与解析

2024-05-20周子尧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4年8期
关键词:藏式屋顶布局

周子尧

1 研究背景:藏式传统建筑成因与建造逻辑

1.1 藏式传统建筑成因

西藏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海拔平均在4000 m 以上。受高耸群山、纵横河流影响,西藏历史上交通往来十分不便捷,物资匮乏导致经济相对落后,建筑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西藏独有的壮美、绚丽自然风光和多种文化交流、碰撞、融合,造就了藏式传统建筑形态各异、气势雄伟的风格,其建筑类型种类繁多,以宫殿、民居、庄园和寺院等类型为主[1],是中国建筑体系中独具风格的一支。

1.2 基本建造逻辑

受到特殊自然环境、宗法礼制、历史沿革和藏民族的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出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心理、传统文化思想的空间环境观念、安全防卫需求和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等多方面的建造逻辑,独特的空间形态、立面造型、结构构造、装饰艺术等元素对藏式传统建筑的实践和发展,对西藏的城镇布局、城乡建设都产生了长期和重要的影响。

2 藏式传统建筑平面空间形态

2.1 传统建筑选址布局方式

藏式传统建筑选址布局大致可分为山地建筑和平原建筑两种类型。西藏高山峡谷众多,为了抵御外敌入侵,防止洪水等灾害,宫堡、寺庙等建筑依山而建,用于保护山下居民,庄园或民居建筑相对布局在较低平原,便于劳作和生活交流。

最初的藏式传统建筑选址布局只是行为意识的反馈,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一个或多个重要中心点时,联系在一起便构成了最初的城镇雏形。例如,吐蕃王朝时期,文成公主从唐朝带来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供奉在大昭寺内。由于当时的佛教文化盛行,大昭寺便吸引了大量的信教群众前往朝拜,逐渐形成了一条具有秩序的街区道路。与此同时,大昭寺周围开始出现僧舍、府邸、民居等建筑,这些建筑的朝向多朝向大昭寺方向,由点及面,以大昭寺为核心节点,八廓街道为围合边界,内部自由生长的街区类型。正是这种有“生命力”的街区巷道才能保证其不被新生事物所代替,八廓街至今仍然是西藏最活跃的街区之一。

藏式传统建筑选址布局方式多样,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建筑体现出人性化的一面,非统一排列、行列式布局,增添了建筑许多的灵活性、随意性。

2.2 传统建筑平面布局方式

藏式传统建筑总平面布局大多为不规则多边形,建筑平面形式大多呈现矩形、圆形、回形、L 形及U 形等[2],受到建筑材料的制约,建筑内部空间普遍偏小,逐渐形成传统建筑独有的总平面、建筑平面等特点。

1)总平面。布局因地制宜,无论在平地、湿地或山地上建造,没有固定的形式约束,宫殿建筑常依山而建,庄园建筑总平布局紧凑有规律,寺院建筑总平布局少数讲究对称布局外,大多灵活布置,民居建筑总平布局以特定参照物为中心,聚集而建,通常由生活习惯所决定。以上可以分析出,藏式传统建筑总平布局千篇一律的重复,而是注重实用性、可行性、便捷性等方面。

2)建筑平面。布局以矩形为主,层高分为单层和多层两类。庄园、民居等私有建筑多为二层,一层通常为附属用房,二层为起居生活用房,一些较大的庄园二层平面还会划分一些劳作空间,屋顶会设置平台、中庭等满足晾晒、采光需求。寺院、宫殿等公共建筑平面布局为多种形态组合而成,主体建筑平面讲究对称布置,附属建筑则随意和不规则布置,常出现矩形、圆形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形成的平面。

2.3 传统建筑空间处理方式

藏式传统建筑中对空间元素的解读可分为三大体系,即为柱网空间体系、门窗空间体系、公共空间体系。

1)柱网空间体系。即用柱与梁搭建围合产生的空间,柱的布置方式影响着建筑平面布局,平面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材料规格,藏区木梁的尺寸在2 ~2.2 m,使用一根柱可以搭建一个约为4 m×4.4 m 的空间,通常一个正方形的房间有1、4、9 或16 根柱,矩形房间有2、3、4 或6 根柱,或者更多。

2)门窗空间体系。一方面是门窗与建筑的物理空间关系,另一方面是门窗对室内空间的塑造关系。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对建筑中的空间营造介绍为:“建筑空间的创造即是对光之力量的纯化和浓缩”。由于西藏日照时长、阳光充沛,但昼夜温差大,门窗普遍较小,为满足室内空间采光,多使用天窗[3]。

3)公共空间体系。具有开放、融合、便民的特质,是允许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的空间,公共空间与建筑有着明显的界线,但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与周围建筑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转经道、集会广场、煨桑炉、巷道、水源等都是公共空间组成部分[4]。交通组织营造出一个相对围合的空间,这个道路便可以区分公共空间的显性与个人空间的隐性关系,亦或者在这个空间里诞生了村落、社区、街巷等区域,建筑单体之间由公共空间逐渐产生联系,公共空间也影响着建筑布局、朝向等方面[5]。

3 藏式传统建筑立面建筑造型

藏式传统建筑立面由屋顶、墙体、门窗等构件组成。立面处理方式多样,粗犷的外表常以方形或梯形呈现,过于单调的立面形象在建筑构件的点缀下又变得轻盈许多,檐口打破了建筑材料的连续,以新的肌理继续向上延展,门窗的凹凸、虚实,比例尺度适宜,不仅满足实用的要求,还恰到好处地展现出地域建筑之美。

3.1 屋顶造型

除藏东高山地区雨水充沛,植被茂密常使用坡屋顶外,其余地区多为平屋顶。不同类型、地域的建筑使用的屋顶也各有不同,除满足围合实际功能,也考虑装饰、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屋顶造型种类大致可分为边玛墙屋顶、石质屋顶、土质屋顶及坡屋顶等。

1)边玛墙屋顶。屋顶的装饰性构件,大多为藏红色,少数地区使用黑色,常使用在寺庙或宫堡建筑屋顶。边玛墙由怪柳树的树枝堆置而成。与收分墙体厚重相比,边玛墙自身质量较轻,因形制像一条红色丝带,既能减轻墙体载荷,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石质屋顶。石材是西藏非常丰富的建筑材料。受到地缘因素制约,藏式传统建筑大多就地取材,出现了许多石质建筑,其墙体厚度及高度各有不同,但石质屋顶造型形式较为单一,大致分为“大石堆砌”和“细石堆砌”两种类型,通常建造在屋顶楼板之上,并以承重墙为基座建造。

3)土质屋顶。土质屋顶是利用素土夯制而成,由于材料易得,造价低廉,建造技术简单,使用广泛,是藏式传统建筑的特点。但受到建筑材料性能的约束,土质建筑的高度普遍较矮,考虑到建筑整体协调性,土质屋顶造型也比较矮,通常为30 cm左右,便于堆放柴草或牛粪,屋顶高度随着堆放而改变,体现出藏式传统建筑的随意性和多样性。

4)坡屋顶。多为双坡屋顶,少数为歇山顶,藏东高山地区为方便雨水顺流,避免积水,采用双坡屋顶,通常坡度小于30°,其特点是主导风向一侧压住后坡屋脊,形成下压力,稳固屋顶。寺庙、宫堡等建筑在屋顶会局部使用歇山顶,材质主要为琉璃、金属、木质等,一方面是借鉴汉式屋顶的形制,另一方面也是突出建筑高度、地位的做法。

3.2 墙体造型

藏式传统建筑墙体主要有石墙和土墙等类型。为了保持建筑稳固,建筑墙体呈现上薄下厚的特点,通常为山墙的外墙收分,内墙不收分,比例在1 ∶8 左右。

1)石质墙体。石质墙体有粗砌法和细砌法两种砌筑方式。其中,粗砌法选用片石或不规则石材,由下至上依次砌筑,对建筑纹理协调性要求不高,常被使用在低矮房屋或围墙等建筑中。细砌法则选用较为规整的块石,需要经过人工凿削获得,大小约为20 cm×24 cm×30 cm,在墙体水平方向垒筑一层块石之后,需通过片石找平,填补块石的错缝,满足上层块石砌筑时的水平要求,最终砌筑完成的墙体以大的块石和小的片石共同构成,并且交错砌筑。在宫堡类建筑中,墙体砌筑到一定高度时,内部还要放一些大枋木,民间认为用这些木料可以对墙体左右拉结起到均匀下沉的作用。在如此沉重的大石墙中,加入几根枋木,用今天的力学专业思考,其效果几乎没有,但其设计思路和解决办法是对的。

2)土质墙体。有土坯墙和夯土墙两种。土坯墙多为湿做法,即先将含有泥、砂石的泥土加水稀释,喜马拉雅高山地区会添加草皮增加材料的韧性,而后在模具中压制成型,脱模风干后通过浆砌法砌筑。夯土墙,材料以黏土、砂石、水为主,材质需要松散,不可黏性过大,这样在实际分层夯筑当中,随着夯实的过程越来越紧实,夯制前就要约定好墙体的厚度,利用木质横板,在其外端使用紧固工具固定横板,不能使其轻易移动,在转角处使用两层夹板相互固定,保证墙体衔接的整体性,逐层夯筑时,会在本次夯筑结束后,下次夯筑开始前对接触面撒一层碎石,人为有意地避免长期使用中由于天气干燥,日晒强烈导致的墙体开裂,减少墙体材料的收张影响[6]。阿里地区部分寺院建筑会在两夹板之间放入一层方木,预防墙体因温差过大造成开裂、龟裂情况,对墙体的干缩及整体性是有利的。

3.3 门窗造型

藏式传统建筑中关于门窗造型,具体有以下两种。

1)门。主要形式有单扇门、双扇门等。单扇门主要用在室内房门或民居大门,双扇门用在重要佛殿、颇章的入口大门,构件包含门头、门扇、门斗拱、门楣、门帘、门套等。主要特征为门框处为方形木质雕刻堆经、莲花彩绘和彩色条内门框,门楣处为花饰彩绘、枋木(莲花纹、祥云纹)装饰,门扇处为红漆木门,门箍处为门钉点缀、看叶金纹和辅兽花纹,门套为黑色。

2)窗。主要形式有单扇窗、双扇窗、多扇窗及转角窗等,其中多扇窗用在廊窗或阳台窗等位置,转角窗使用位置有严格的要求,一般使用在等级较高的佛殿及宫堡,窗构件包含了窗框、窗扇、窗楣、窗帘及窗套等。主要特征为窗过梁、窗框底色为蓝,上面绘制龙纹、莲花、云纹等装饰纹样,窗扇为木质雕刻,形态有花纹、几何组合图案、云纹等,并刷上黄漆,窗楣两层短椽,上层为藏红色、下层为青绿色,窗帘为白色布艺,窗套为黑色漆饰(图1)。

图1 门窗造型示意组图(来源:作者自绘)

4 藏式传统建筑结构体系

藏式传统建筑多采用木结构、砌体结构、混合结构、墙承重结构等结构形式[7]。柱网体系是藏式传统建筑发展的智慧结晶,充分考虑材料的特性,使用外墙和内部柱网共同承重,其不同于汉式建筑结构特点的是,汉式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相对独立,墙承重或柱承重。但藏式传统建筑墙体普遍宽大,屋面厚重、屋顶荷载较大,单一结构无法满足使用需求,需要利用墙体承重和柱网承重两种结构方式共同作用,将建筑内部空间分割成若干个荷载分布区,梁贯穿墙体,将上部荷载传递给墙体。

5 藏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

5.1 藏式传统建筑色彩艺术

藏式传统建筑色彩较为丰富,其中以白、黄、红、黑四色为建筑外观主色调,其他颜色多施与门窗、梁柱、斗拱等细部装饰彩绘。总体上,不同颜色具有各自的文化内涵、使用要求与寓意。

5.2 藏式传统建筑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文书法刚劲有力,余韵悠扬,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使用在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的经商往来,政府间的公告往来,壁画、岩刻、石碑、门头等,这些都是用文字去记载和交流的,接纳外来文化并不断自我革新,创造了许多书写艺术方式,囊括了丰富的文字艺术内涵。

5.3 藏式传统建筑纹样艺术

藏式传统建筑纹样种类繁多,可分为象征意义纹样、几何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这四大类[8]。象征意义纹样表达特殊含义,类似于地域图腾;几何纹、植物纹及动物纹既反映地域自然风土,也点缀建筑美观。以视觉形象直观表达,是藏式传统建筑中重要的文化特征。

6 结语

藏式传统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藏式传统建筑元素不应仅仅保留在少数文物建筑当中,对建筑元素的运用,需不断的去探索。笔者在藏区开展了大量调研,对藏式传统建筑平面空间、立面造型、建筑结构及装饰艺术等内容进行研究,以期形成的结论能成为今后藏式传统建筑研究、保护、设计的参考理论。

猜你喜欢

藏式屋顶布局
借“光”生财的屋顶
屋顶屋
“藏式”年味:“洛萨扎西德勒!”
屋顶的雪(外四首)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藏式碉房建筑形态与装饰色彩研究
VR布局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Face++:布局刷脸生态
藏式古建筑木结构损伤识别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