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需求互补的养老院与儿童福利院对接的研究
2024-05-20姜丽华
姜丽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问题和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社会关注,养老院和儿童福利院作为提供养老服务和孤儿养育服务的重要载体,养老院老人因缺少家人陪伴,自我价值实现机会较少,比较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抑郁情绪,儿童福利院孤儿缺少至亲父母的养育和陪伴,也比较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养老院与儿童福利院(以下简称“两院”)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文章基于情感需求互补,对“两院”对接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模式探索,旨在解决养老院老人和儿童福利院孤儿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问题,“两院”对接一方面有利于增进养老院老人的幸福感和自我价值实现,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儿童福利院孤儿的身心健康,帮助其健康成长。
1 问题的提出
2023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养老机构4.0万个,养老服务床位822.3万张[2]。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规模大,发展速度快,养老问题和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约有19.05%的老年人处于轻度抑郁状态,近12.17%的老年人存在中高程度的抑郁情绪[3]。对于养老院老人,从家庭主导地位转变成一位“养老者”,尤其是接触“老年无用论”由于失去了工作机会、收入来源和亲人陪伴,老人的心态难以平稳调整和过渡,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4]。养老院作为提供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满足养老院老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是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不断发展,福利院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受到更多关注。据民政部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注册登记的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服务机构815个,床位9.8万张,年末机构抚养人员数4.4万;其中儿童福利机构539个,床位8.9万张[5]。福利院儿童作为弱势群体中的特殊且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因缺少至亲父母的养育和陪伴,缺少亲情依赖和安全感,生活环境又比较封闭,通常会产生较深的自卑感、孤独感,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以及过于敏感和防御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比家庭儿童来说,福利院孤残儿童和外界社会之间很少有接触的机会,所以福利院孤残儿童日后在社会生活中通常会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正如某心理学家所说: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是人类心理教育的最主要手段,而人类关系是人类心理病态产生的一个主要因素[6]。
养老院老人与福利院儿童作为社会福利机构中“一老一幼”特殊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相同的情感需求,从心理健康与情感需求互补出发,“两院”对接可以满足成员双方情感需求,进而解决当前存在的“两院”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2 “两院”对接可行性分析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养老和抚幼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老龄工作和儿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7-8]。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继续为社会提供服务,2021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9]中提出,“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发挥老年人在家庭教育、家风传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政府也高度重视福利院儿童的健康成长,2021年民政部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民发〔2021〕44号)[10]指出“要密切关注儿童的思想状况,根据儿童个性特点科学制定移交方案,做好心理辅导和情感慰藉,对于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加强心理干预”。从政府的角度“两院”对接,积极鼓励老人发挥余热,很好地发挥他们的经验、才能和一生所学为社会服务,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服务。
社会中也已经存在类似“两院”对接的机构或组织。如农村比较广泛存在的现象——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在生活上相依为命,在情感上相互寄托、相互慰藉。老年人在照料、养育孙子女并陪伴其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减轻成年子女育儿压力的同时,充分发挥了老年人的价值,为家庭和社会经济持续做出贡献[11]。而从国外来看,在日本,养老院多数是与幼儿园建在一起的,并且两者建立了固定互访制度,老人会定期去跟小孩聊天、讲故事、一起玩,同样的幼儿园也会定期组织小孩去跟老人说话、玩耍。这样能让老人在与小孩的接触中缓解内心的孤独,得到精神的安慰,多活动也能有效地防止老年痴呆症。由此可见,“两院”对接在社会上是有例可循的。
从双方情感需求角度分析。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价值实现等5个层次的需求,养老院老人生存、安全需求基本可以得到满足,但爱和归属、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往往被忽视。老年人在退出工作后,仍然需要被价值肯定,获得更多的热情动力去使老年人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12]。与成人相比,儿童同样一个社会人,需要爱和归属感,即社交需要[13]。福利院儿童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对爱和归属需求更为强烈。“两院”对接可以满足双方的爱和归属的需要,由养老院老人充当“爷爷奶奶”的家庭角色把福利院儿童当作自己的孙辈照顾,福利院儿童也可以在“爷爷奶奶”的帮助中重建有效的互动,得到父母功能所缺失的那部分安全感和正确的指导。
3 “两院”对接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对于养老院老人来说,由于缺少来自家庭的情感交流和抚慰以及精神上的关怀和支持,晚年交流的对象可能更多是工作人员以及身边的同伴,孤寂的晚年生活缺乏与年轻人的交流,但是如果老人身边有小孩的陪伴,就好像部分老人与自己子女居住生活在一起一样,与小孩的相处可以分散老人对自身处境感伤的注意力,也消遣了老人百无聊赖的时间。“两院”对接有利于填补老人的内心的情感空虚,与小孩的快乐相处可以使养老院老人拥有一段美好的晚年时光。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是儿童生活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结合对孩子的成长起主导作用。而目前孤儿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部分是缺失的。这必将对他们的心理健全、人格完整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如果有类似家庭的生活环境给予及时的补救,家庭因素中父母功能的缺失可以让爷爷奶奶这一关键因素进行代替。老人给予小孩的关爱是点对点的,可以帮助孤儿实现心理问题的缓解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同时,可以从老人身上学会更多的社会生存技能和社会经验,对孤儿来说与老人生活在一起是很有意义的。
“两院”对接的模式填补了双方成员在情感上及家庭教育上的空白,既能让老人感受到居家养老的温暖,也能让孤儿享受到家庭教育。将老年人和儿童或学生很好融合在一起,不仅可以维持老年人身体和认知功能,减少老年人孤独感和抑郁感,还能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包容性社会发展[14-15]。
4 “两院”对接的模式初探
4.1 “点对点”的家庭“领养”模式
“两院”点对点的家庭模式是指养老院里能生活完全自理、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有能力照顾自己或他人的老人并且喜欢小孩、有意愿和小孩生活在一起,可以“领养”1个或2个孤儿,但是会由相关工作人员协助与其一起“领养”,同样的被“领养”的儿童福利院孤儿也需要生活能完全自理或适当需要别人帮助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同时也愿意与老人一起生活。点对点家庭“领养”模式的优势主要有以下3点。第一,可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和使“两院”成员双方心理需求得到更充分的满足。从老人角度来说,通过选择,老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孩一起生活,并通过陪伴小孩,对自己“领养”的小孩的日益成长感受更多的成就感等方面实现精神需求的满足。从孤儿角度来说,该模式可以使小孩能充分感受到归属感,并从老人那里获得更多的独有的关爱,进而为独立人格的养成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打下基础。第二,有利于孤儿的健康成长。孤儿在与老人的接触中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亲情,对他们的爱心、善良、高尚的情操和个性的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不但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优良品格,而且在与老人的交往中可以从老人丰富的人生经验中学习到为人处世之道和生活技能。第三,有利于时刻注意到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在一般的养老院中,老人的个人身体健康状况工作人员并不能时刻关注着,而点对点的家庭模式小孩也能帮助工作人员一起照顾老人,使老人得到更周全的照顾,也能应急一些老人的突发事件。
4.2 交换模式
“两院”采用交换模式是指在点对点对接模式的基础上,一个小孩与一个老人生活一段时间后,与其他老人或小孩进行交换生活。交换模式的有利点结合了上述点对点对接模式的有利点之外,还有本身所存在的优点。第一,可以使双方都保有新鲜感。众所周知,两个人长期待在一起会产生厌倦感,会看到对方越来越多的缺点,而造成双方的不愉快。当一个老人或一个小孩长期生活在一起,双方可能会产生不适感,会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矛盾,而当他们双方都开始产生问题的时候再与其他人交换生活就会解决这一问题。第二,可以减轻他们最终分离的痛苦,防止他们的心灵再次受到伤害。如果两个人长期生活在一起那么必然会产生无法分割的感情,尤其是他们之前心灵受过伤害,而在对方满足了他们对亲情的渴望之后,容易产生依赖感,那么再次失去的痛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更大,所以交换这种对接模式将会避免再次伤害。第三,可以使老人(小孩)接触到不同性格的人,双方的心理需求的满足具有多样性。孤儿从不同的老人身上学习到不同的社会生活经验以及使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得到提高,老人可以接触到不同性格的小孩,这些小孩能够给予老人不同的快乐。
4.3 “互访”模式
“两院”的对接并不一定是形式上的对接,这种“互访”模式的对接更强调内容、心理精神上的对接。它是指儿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儿童去养老院为老人服务,或是养老院工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老人去儿童福利院与小孩做活动,给孤儿和老人创造充分相互陪伴的时间。“互访”模式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有利于帮助孤儿树立感恩之心。一直以来孤儿总是被照顾、被施舍的对象,他们所看到的大多是来自陌生人的同情的目光,可能慢慢地会习惯性的接受别人的恩惠,从心里认同自己是弱势人群,而这种模式可以让孤儿通过帮助老人而获得快乐,从而学会感恩。第二,有利于缓解孤儿的自卑感和对外界的抵触情节。福利院儿童大多是失去父母或是被父母遗弃以及身体存在残缺的人,导致他们更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他们很少接触社会,大多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这种模式会尽可能地让儿童融入社会,通过服务老人使儿童找到自己的价值,克服自己的自卑感,在社会中也能找到的存在感。第三,给老人带去更多的快乐。养老院老人的娱乐方式单一,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怀,儿童定期或不定期地去看望老人、陪伴老人,不但可以让老人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而且可以缓解老人的孤独感。
综上所述,“两院”对接模式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老年人情感问题和心理问题的一次新的探索,也是满足和促进孤儿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家庭温暖、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成长的可行途径。从情感需求互补角度出发对养老院与儿童福利院进行对接具有可行性。双方如果能生活在一起,经过长期的接触会促使双方身心健康,不仅能提高老年人和孤儿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层次,而且能解决其因心理问题而带来的相关社会问题。